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 任沁沁 劉暢 李海龍)家住澳門三盞燈的21歲小夥子梁志權,如今在清華大學攻讀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作為清華大學澳門本科保送生,梁志權説:“我們和內地學生享受完全一樣的待遇。學費一樣,住宿條件一樣,一起生活學習,我習慣並喜歡這種狀態。”
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丁雨秋1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澳門回歸祖國後,內地和澳門的教育交流與合作蓬勃發展,呈現出了形式多元化、內容多樣化,交流層面逐漸提高、規模不斷擴大的大好形勢。”
作為兩地教育交流的“重頭戲”,學生交流、特別是有較為豐富教育資源的內地重點高校招收澳門學生,是10年來交流的一大亮點。
梁志權只是眾多在內地求學的澳門學子之一。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澳門回歸以來,先後有14325名澳門學生在內地高校就讀,相當於約1/10的澳門家庭受惠于澳門與內地的教育交流。目前,內地共有197所高等學校招收澳門學生。截至今年10月,有6069名澳門學生正在內地高校求學,其中博士研究生127人,碩士研究生725人,本科生5217人。
為推動澳門與內地教育交流合作,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措施。2006年9月起,內地對到內地高等學校就讀的港澳臺學生實行與內地學生同等收費政策,並對招收港澳臺學生的院校根據每年招生數量據實安排每人每學年8000元財政補貼,同年下發《關於印發〈港澳及華僑學生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為澳門學生設立專項獎學金。同時,北大、清華等內地重點高校,也撥出專門名額,招收港澳地區學生。
“就讀內地的澳門學子學成返澳,在澳門各行各業發揮著光和熱。當前澳門政府公務員隊伍中,50%人員曾經在內地接受教育,取得文憑。”丁雨秋説。
2005年10月1日,《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生效,內地首次允許臺港澳高校畢業生畢業後直接在內地就業。
不過,由於回歸祖國後澳門經濟連續9年高速增長,在內地求學的澳門學生大多返澳就業。北大工學院流體力學專業研三學生、來自澳門的李德民告訴記者,畢業之後他希望用自己在內地求學7年獲取的專業能力,為澳門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效力。
在師資交流方面,回歸10年來,內地大學已為澳門500多名優秀中小學骨幹教師進行了培訓。應澳門教育部門要求,內地每年還推薦20名選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骨幹教師到澳門一些學校駐校,指導教學,推廣教育理念,幫助培養學生,把內地教育改革的經驗帶到澳門。
內地和澳門的教育行政部門之間,以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為主線,開展了包括參觀訪問、學術研討、科研合作、夏令營、文體比賽等多樣化交流活動,使澳門教育界真正認識和實地了解內地。
“澳門的教育也有獨特之處,他們的一些教育方法和模式,對於內地教育發展也有可借鑒之處,”丁雨秋説,這是雙贏的效應。
丁雨秋對兩地教育交流的蓬勃發展十分感慨:“這和兩地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關注密不可分,特別是和中央的關心分不開。每當在教育交流合作中遇到問題時,澳門有關部門就會積極向中央反映,提出需求;內地教育主管部門在中央的領導下,無不全力積極幫助解決。”
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特別批准在珠海橫琴島劃出1.09平方公里的土地興建澳門大學新校區,並授權澳門特區政府依照澳門法律進行管轄。新校區面積將是現校區0.05平方公里的20多倍,容納的學生總數也從目前的6000人增至1萬人。澳門各界普遍認為,這是全面提升澳門高等教育的重要契機。
同時,為了支持澳門多元化發展,充分發揮澳門的國際交流平臺優勢,教育部最近批准北京語言大學與澳門理工學院合作,在澳門建立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以推廣中華民族文化;批准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與澳門理工學院聯合設立澳門博彩研究中心,以促進當地相關特色産業的健康發展。
“從總體來説,內地與澳門之間的教育交流合作,發展態勢很好,交流效果令人滿意。未來,內地教育界願意與澳門教育界同仁一起,共同積極探索,推動教育合作、交流、發展,為澳門的進一步繁榮穩定和發展而努力。”丁雨秋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