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澳門回歸十週年社會文化篇:譜寫文明和諧新樂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 張家偉 何自力 李凱)“百業再現活力”“族群和諧社會安定”“文化領域生機勃勃”……回歸之初,剛剛上任的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為澳門描繪了這樣一個美好的前景。

    10年來,澳門一改回歸前治安不靖、內部亂象叢生、外部鄉土落後的形象,中西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發揚,文化、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族群融合,百姓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安居樂業,一個文明和諧、朝氣蓬勃的新澳門展現在世人面前。

    治安根本好轉 百姓安居樂業

    許多澳門人對回歸前治安惡化、人心惶惶的日子仍然記憶猶新。由於黑惡勢力爭奪利益、澳葡政府不作為、警隊渙散等原因,澳門的治安惡化達到了失控的地步。縱火、綁架、殺人、黑社會火拼層出不窮。澳門人把社會長治久安的全部希望寄託在澳門回歸之上,盼望回歸如“大旱望雲霓”。

    回歸之後,特區政府立即將打擊犯罪作為施政重點。行政長官何厚鏵表示:特區政府不僅擁有解決治安問題的決心和信心,同時具備實力和條件。打擊罪惡,應該提升到政治層面,依據法律,動用整個政府的資源和政策去維護澳門的安全和穩定。

    在中央支持下,經過特區政府大力治理,回歸後的澳門治安狀況迅速得到改善。據統計,回歸一年內,澳門的兇殺案件減少72%,縱火案下降40%。此後,澳門的社會治安一直保持良好,重大惡性犯罪案件大幅減少,被海內外輿論稱為世界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家住老城區望廈街的巴士司機鄭炳坤説:“回歸前,晚上10點就不敢出門了。如今,出入放心,即使深夜在澳門行走一樣安全。”近10年來不同時期所做的各類民調都顯示,澳門市民對社會治安很滿意。

    治安好轉,澳門百業重現活力。經營一家老字號茶餐廳的鄺永燦現在會“抱怨”週末客人多得讓他透不過氣來。他説,以前治安不好,晚上9點,街道上已經沒有什麼人了,與現在從早到晚都能看到的熙熙攘攘人流可謂天壤之別。他的餐廳收入至少增加了50%。

    治安好轉,澳門國際形象改善,外來遊客、投資不斷涌入,經濟蒸蒸日上。10年來,來澳遊客從回歸之初的700多萬人次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萬人次,外來直接投資截至2008年底已達884億元(澳門元,下同),印證了何厚鏵曾説的“只有治安良好,經濟才能穩定發展”。

    分享經濟成果 社會全面進步

    回歸10年來,澳門特區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政府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用於社會公共事業建設,在教育、醫療、公共房屋等領域實施了諸多改革,旨在打造一個公平、和諧的社會。

    在教育領域,特區政府總開支從13.2億元升至2009年的41.5億元,高等院校由回歸前的4所增加到目前的10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澳門實現了從幼兒園到高中15年免費義務教育。曾任中學教師並參與澳門特區基本法起草工作的李沛霖告訴新華社記者,回歸前本地教育基礎落後。回歸後,特區政府認識到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頗有遠見”地實行了15年免費義務教育,這不僅是亞洲地區開先河之舉,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回歸後,特區政府加大了醫療衛生資源的投入,開支由2000年的11.3億元上升至2007年的20億元,免費醫療網絡覆蓋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初級衛生保健系統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太平洋地區的典範。2008年澳門平均預期壽命高達84歲,全球排名第二。

    近年來,特區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政府除了供給社會保障基金外,還對老人、單親家庭、殘疾人士等發放津貼,並加大對貧困弱勢家庭的經濟援助,最低維生指數在回歸後進行了5次調整,從2000年的每人1300元增至2008年底的2640元。

    在財政盈餘比較充裕的年份,特區政府還會以現金分享的方式向澳門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居民發放現金。2008年,特區政府分別向澳門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居民發放5000元和3000元;2009年,特區政府向永久性居民每人發放6000元,向非永久性居民每人發放3600元。

    日前,特區政府決定,將在2010年第一季度為每名符合資格的澳門居民設立中央儲蓄個人賬戶。為此撥款33億元,為每個賬戶注入1萬元啟動資金,以後每年視財政盈餘情況向賬戶注入資金,澳門居民到65歲退休時可以領取現金。

    何厚鏵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回歸以來,特區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因此政府下定決心,以人為本,盡可能讓每個澳門人分享到經濟成果,打造一個公平、和諧的新澳門。”

    2007年,亞洲開發銀行發佈的亞太經濟體“國民福祉與生活標準”調查顯示,澳門在23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五。澳門高等校際學院近期完成的《澳門生活素質報告》説,澳門居民個人幸福指數在回歸後一直攀升,今年第三季度達到10年來最高。

    族群和諧相處 保障公民權利

    澳門是個華人佔90%以上的地區,但存在一個俗稱“土生葡人”的少數族群,其中主要包括葡萄牙人後裔和部分具有葡文文化背景的華人。回歸前後,大部分土生葡人選擇了留在澳門,離開的也有許多重新回到澳門。目前,澳門約有2萬土生葡人。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原則,居民不分種族都能享受到基本法規定的相關權利。

    66歲的施綺蓮是葡萄牙人後裔,一直從事本地教育事業的她現在是澳門葡文學校行政委員會主席。她説:“回歸10年來已經證明‘一國兩制’是成功的。這個社會是和諧的,我覺得有一個很大的包容在裏面,未來只會更好。”

    施綺蓮説,當初一些土生葡人還比較擔心回歸後是否能夠適應新的社會發展,“10年之後我覺得這種擔心已經不存在了。我由始至終都沒有打算離開澳門,我有這樣的堅定信心”。

    澳門土生協會理事會主席飛文基當初也擔心過同樣的問題。回歸前,他曾在葡萄牙購買房子,原本確實考慮移民去那邊,但最終還是捨不得澳門這個家,沒有離開。在葡萄牙購買的房子至今一次都沒有住過。

    飛文基很多朋友現在都對他説後悔當初離開澳門,其中一些更是在這幾年重新回到澳門發展。“畢竟澳門是你出生的地方,是你的出發點,無論如何,還是回到家裏好。”他説。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今年1月考察澳門特區時特意會見了土生葡人的代表,並對他們説,土生葡人是澳門居民重要組成部分,澳門基本法規定,葡萄牙後裔居民合法權益要受到保障。澳門回歸以後,在維護澳門繁榮穩定方面,土生葡人和其他澳門居民一道,做出了重要與積極的貢獻。

    對此,飛文基説:“我們很幸運,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中央政府都保留了這個承諾,實行了‘一國兩制’這個原則。這對於我們來説很重要,因為我們土生葡人在澳門社會和文化方面仍然擔當著比較重要的角色,起碼可以讓澳門成為一個文化更多元的地區。”

    社會生機勃勃 文化繁榮發展

    一個地方繁榮與否,不但依靠經濟增長帶來的物質基礎,同時也需要繁榮的文化藝術營造人文氛圍。

    2005年7月,“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産。這也成為回歸10年來,特區政府保護和推廣本地文化遺産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將20多處歷史建築連接而成,不但涵蓋了大三巴牌坊、議事廳前地等澳門最具標誌性的西式古建築,也包括盧家大屋、哪吒廟、三街會館等傳統中式建築。

    “澳門文化遺産是中西文化的載體,大街小巷都能夠看到。這是文化交流的一個成果,是澳門本身文化特色的象徵。我們應該保護它,讓它承傳下去。”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文化財産廳廳長張鵲橋説。

    如今,對於來到澳門的遊客來説,走在葡式碎石鋪就的小路上,穿過影影綽綽的拱廊,欣賞精緻的古建築外墻浮雕,在陽光沐浴下享受小城的安逸與歷史文化氛圍,已成為最愜意的事情。

    “400多年來澳門這個地方見證了東西文化的交匯與融合,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哺養滋潤,使澳門這座小城增添了獨特而鮮明的色彩。”特區政府文化局副局長王世紅説,從2008年開始,發展文化産業也成為特區政府的施政內容。除了申遺成功,特區政府在回歸後投入更多資源打造本地的藝術盛事。

    每年5月份拉開帷幕的澳門藝術節吸引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本地藝術團體參與演出,節奏感極強的現代舞、傳統粵劇、本地土生葡人劇團演出的土生葡語話劇在藝術節期間穿插呈現。藝術節落幕不久,10月份的國際音樂節繼續承接這股熱潮,把小城的藝術氛圍推向高點。

    回歸後,在特區政府文化政策和藝術教育普及方針的指引下,澳門文化藝術事業得以蓬勃發展,本地公立的澳門演藝學院學生總數從10年前僅僅694人增長至目前近2000人的規模。同時,特區與內地日益緊密的聯絡也讓澳門的藝術發展有了更好的依託。目前,演藝學院已經開辦了舞蹈和音樂方面的全日制專業藝術課程。其中舞蹈專業課程,由演藝學院和上海市舞蹈學校合作推行,2005年開始招生,2009年有了第一批舞蹈專業畢業生。

    20歲的陳智青便是這批畢業生中的一員,也是慶祝澳門回歸10週年大型舞劇《奔月》的女主角之一。她説,以前家人還是比較擔心她的前途,畢竟身邊的人選擇藝術專業的比較少。但“一方面自己喜歡,還有就是政府的扶持,也就不用太擔心。更何況澳門確實需要我們這樣的人”。

    國際賽事不斷 特區形象提升

    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與此同時,特區政府高效率地在短短3年間成功舉辦3個國際性運動會,逐步為這個人口僅50多萬的小城打開了更廣闊的國際知名度。

    澳門特區在2005年舉辦第四屆東亞運動會,緊接著次年舉辦第一屆葡語系國家運動會;2007年,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也在澳門順利舉行。

    為辦好這些體育盛事,也為證明這個小城有能力辦好大型活動,特區政府不惜投入大量資金。回歸後曾任澳門特區體育發展局局長的蕭威利説,特區政府成立後的這幾年裏,在體育方面投入大量資源,“把過去幾百年都沒做過的事情都做到了,也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高峰”。

    除了場館等硬體設施的投入,對於本地的體育競技人才來説,這幾年的發展也相當讓人鼓舞。在第四屆東亞運動會上,澳門女子武術運動員黃燕慧為東道主贏得開門紅,拿下武術項目的金牌。

    去年5月,奧運聖火傳遞到澳門特區,這在澳門歷史上還是第一次。25萬民眾涌上街頭爭睹這一歷史性時刻。黃燕慧與其他幾位特區武術選手都有幸成為火炬手,參與到北京奧運盛事中來,共同分享這一讓全中國人民驕傲的時刻。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一塊蓮花寶地。

    在這片土地上,中西薈萃,新舊交融;歷史的滄桑與現代的繁華交織在一起;在這裡生活的居民,民風淳樸,勤勞智慧,包容共濟,和諧相處。澳門回歸10年來,經過探索又找到了公平、共富、和諧三大價值。我們相信,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全體澳門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澳門一定能譜寫出文明和諧的新樂章。  

 映日荷花別樣紅——澳門回歸十週年·政治篇

    1999年12月20日零點,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澳門的夜空高高飄揚的那一刻,離散400多年的遊子——澳門,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跨入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時代。 >>>詳細

澳門回歸十週年·經濟篇:微型經濟體的發展奇跡

    從澳門半島制高點——世界文化遺産建築松山炮臺向下俯瞰,可以一覽澳門近年崛起的新建築:長虹臥波的西灣大橋,貝聿銘設計的錐桶形澳門科技館,如幾個巨大箱體疊放在一起的星際酒店,蓮花般盛開的新葡京酒店,金碧輝煌的永利度假村,高聳入雲的旅遊塔,雄偉的威尼斯人度假村…… >>>詳細

特區10年成就不是神話——訪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

    澳門回歸祖國10週年日近,已任兩屆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何厚鏵也將“功成身退”。與回歸時相比,54歲的何厚鏵依然短髮密實,但卻已露斑白,這是10年回歸激情歲月留給他容顏深刻的記憶。他感覺十分幸運,很滿足地告訴新華社記者:“能為澳門、為國家做許多事情,最大的代價就是頭髮白了一點,算不了什麼。” >>>詳細

澳門回歸十週年:澳珠口岸看今昔 未來讓人期待

    明年年初,澳門關閘口岸第二期擴建工程將順利完工。這座連同拱北口岸連接澳門與珠海的樞紐,將擁有50萬人次的設計客流量來應對如潮的出入境人群。 >>>詳細

澳門回歸十週年:澳門公務員話説十年本地化

    “歷史包袱很沉重,特別是整個官員的本地化,在過渡期基本沒有啟動。”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這樣形容澳門公務員曾經面臨的本地化困境。 >>>詳細

 
 
 相關鏈結
· 胡錦濤將赴澳門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0週年大會
·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十週年慶祝大會在澳舉行
· 駐軍治軍的成功實踐—解放軍進駐澳門10週年紀實
· 澳門回歸十週年:十載教育交流普惠澳門學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