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月7日電(記者王勉、王軍偉)2010年伊始,“自貿區”在我國成為熱點話題。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建成。7日,由中國商務部和東盟國家商務部門等主辦的中國—東盟自貿區論壇在廣西南寧開幕,中國和東盟的眾多官員和企業家齊聚一堂,展示各方合作共贏的決心和信心。
商務部副部長易小準在致辭中説,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一個雙贏的制度性安排,在充分照顧協議各方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承受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擴大市場準入、消除貿易和投資壁壘,實現雙方對經濟一體化效益的共享。
東盟副秘書長孫達姆説,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成立將進一步減少貿易壁壘,其一體化進程和水平非常深遠和廣闊,中國和東盟都將從中獲益。
論壇上不少專家表示,由11國、19億人口、6萬億美元GDP、4.5萬億美元貿易額組成的中國—東盟自貿區,將對亞洲乃至世界格局産生深遠影響,也掀開了中國進入自貿區時代的序幕。
當前我國的自貿區戰略雛形初現。曾參與中國—東盟自貿區、中國—新加坡自貿區談判的商務部國際司二處處長孫元江介紹,目前已有智利、巴基斯坦、新西蘭、新加坡、秘魯等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澳大利亞、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冰島、挪威、哥斯達黎加、南部非洲關稅同盟等6個國家和地區正在和中國進行自貿區談判;同時中國與印度、瑞士、蒙古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建設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
與會專家認為,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結束、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背景下,自貿區是區域內國家抱團取暖、抵禦風險的重要合作平臺。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中國—東盟自貿區系列協議實施以來,中國與東盟貿易進出兩旺,經貿合作發展迅速。2007年,雙方已互為第4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2008年,雙邊貿易額達2311億美元,同比增長14%。
泰國駐南寧總領事館商務領事甘查娜·蓬帕尼介紹,自中國—東盟自貿區早期收穫計劃實施後,從2005年到2007年,泰中貿易額年平均增長23.6%。
事實上,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並非一帆風順。其啟動於2001年的多哈回合談判,歷時7年的艱辛之路後陷入僵局。然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並未因此改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多國都開始把發展自由貿易協定(FTA)作為自己國家的戰略來規劃和實施。
“當前世界正迎來自貿區建設的潮流,截至今年9月,各國向世界貿易組織通報的自由貿易協定達293個,預計明年將達到400個。”孫元江説。
不少與會專家認為,加快區域合作是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所趨,是增強抗風險能力的必由之路。自貿區戰略的實施,將成為我國與其他國家經濟合作的加速器、文化交流的大舞臺和雙邊關係提升的新起點。
雲南推進建設3條通往東南亞的國際水路通道
新華社昆明1月7日電(記者楊躍萍)境內奔騰著多條國際河流的雲南省正在加快推進建設3條通往東南亞的國際水路通道。目前,“一江連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正成為連接沿岸各國的“黃金水道”,中越紅河水路通道雲南段和中緬伊洛瓦底江陸水聯運通道正在積極推進中。
雲南境內有大小河流600多條,多為入海河流的上遊,其中瀾滄江、怒江、紅河、獨龍江和大盈江分別是東南亞重要水系湄公河、薩爾溫江、紅河、伊洛瓦底江的上遊。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千百年來默默流淌的瀾滄江—湄公河航行條件日益改善。2001年6月,中國、老撾、緬甸、泰國四國正式開通瀾滄江—湄公河航運,此後中國政府與老緬泰三國共同實施了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實現了瀾滄江—湄公河常年通航。
據雲南省交通廳介紹,目前瀾滄江—湄公河雲南景洪至泰國清盛每年通航期已由2001年的6個月提高至11個月,運輸船舶逐步走向大型化,運輸種類由原來單一的雜貨運輸發展為既有定班旅客運輸又有鮮貨冷藏集裝箱運輸。航道的改善使船舶觸礁、碰撞、擱淺等事故頻率大幅度減少,運輸成本下降約30%。目前,穿梭于瀾滄江—湄公河上從事國際航運業務的中國籍船舶已近百艘,總運力逾億噸,最大單船載重量達380噸。
隨著四國航運合作的推進,沿岸各國紛紛加大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老撾班相果、緬甸索累、中國雲南關累等昔日閉塞的沿江村寨已成為輻射周邊的重要港口集鎮。與此同時,中越紅河水路通道開發正在積極推進中。據雲南省交通廳介紹,從雲南河口沿紅河至越南重要港口海防港,航程僅486公里。目前,紅河雲南境內段可通行20噸級船舶,而境外越南段可通行50噸至700噸級船舶。
有關人士認為,紅河航運一旦開通,將會成為貫通中越兩國的重要經濟通道。目前中越貿易快速發展,進一步促進中越合作需要進一步完善連接雙方的交通網絡,紅河航運的開發條件已經成熟。
此外,在中國昆明、瑞麗,緬甸八莫港、仰光港之間,通過中國的320國道和緬甸的伊洛瓦底江航運銜接,構築由公路、水路、口岸樞紐系統、水陸聯運中轉系統、出海港組成的中緬伊洛瓦底江陸水聯運通道的相關前期工作正在有序開展。目前,除龍陵至瑞麗公路將改造為高速公路外,中國320國道昆明至中緬邊境瑞麗的公路已全部建成高速公路。
專家稱:建立技術標準成為中國-東盟合作的當務之急
新華社南寧1月7日電(記者淩關勝、周丹丹)在此間舉行的中國-東盟自貿區論壇上,專家表示,建立相關技術標準是進一步推進中國與東盟合作的當務之急。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指出,技術標準不統一是制約自貿區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規劃部副主任胡東升認為,在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過程中,技術標準是政府面臨的非常現實的問題,也是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需要政府間不斷完善協調。他説,我國的一些行業標準甚至沒有英文版本,難以得到東盟國家的認同,加之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能力翻譯這個標準,這不利於我國企業走進東盟。
胡東升説,國家標準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需要從戰略性的長遠利益來考量。雖然我國很多行業標準在國際上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但由於我們的標準沒有發言權,在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被認可的尷尬局面,産生很多技術壁壘。他建議,政府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努力同相關國家合作,建立和完善相應標準以幫助企業解決這個突出問題,降低企業成本。
文萊外交與貿易部的林玉輝説,自貿區並不僅僅是意味著零關稅,還意味著在標準、體制等很多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建立統一的標準才能真正實現貿易的自由暢通。
“我們已經在零關稅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還有很多的領域等待開拓,其中的一個領域就是使用共同認可協定機制(MRA)來推進貿易合作。在農産品的合作、海關檢驗檢疫程序等方面,可以進行更多的協調來確保我們的産品能夠達到更高的標準。” 泰國商業部貿易談判司司長楠塔婉·薩坤塔娜表示。
中國企業家眼裏的東盟市場商機無限
新華社南寧1月7日電(記者唐緒萍、吳小康)今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如期建成,這個涵蓋了19億人口、6萬億美元GDP、4.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的自貿區,使中國的企業家們看到了掘金的新機遇。
“自貿區建成後,將會帶來很多商機,我們要在海外打造一個新‘農墾’!”廣西農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海空興奮地對記者説。
廣西農墾集團近年來在海外市場的投資幾乎全部集中在東盟國家。2007年10月,其與印尼、菲律賓等國企業簽約的42個項目的總金額達188.5億元人民幣,合作內容涉及工業區開發、生物化工、農業種植、農産品加工等領域。
作為中國最大的內燃機生産企業,廣西玉柴的柴油機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出口越南。近年來,借助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東風”,玉柴日益得到東盟國家的認可。目前,東盟國家擁有玉柴發動機超過3萬台。其中,2009年玉柴出口東盟國家發動機1.3萬多臺。
“玉柴集團先後在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5個東盟最重要的市場設立了辦事處。自貿區的建成,將使東盟國家成為玉柴的重要區域市場之一。”廣西玉柴機器集團有限公司海外營銷部副總經理梁冰説。
廣西投資集團董事長管躍慶則認為,自貿區的建成,將是中國企業進行産業結構調整的一次難得機遇。
“關稅減讓、非關稅壁壘降低以及投資貿易便利化的實現,使得廣西投資集團發展所需的煤、氧化鋁、硫鐵礦等大部分原料可以從東盟國家購買,而集團生産的化肥、鋁深加工産品則可以出口東盟國家,雙方優勢互補,實現合作共贏。”他説。
不僅僅是廣西企業看好東盟市場,上海、北京等地的企業家們也對這一市場充滿熱情。
上海市人民政府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副秘書長俞建明認為,以資源為主的東南亞國家與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國,有著很強的互補性。同時,大部分東盟國家正在大規模興建基礎設施,對於上海的對外工程承包而言,將是一次快速發展的契機。
近5年來,上海與東盟國家進出口貿易額每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在對外工程承包方面,5年來上海共承接東盟項目54項,承包合同總金額達62億美元,帶動出口23億美元。
“自貿區建成後,90%以上的産品實行零關稅,將使投資成本大大降低,我們在東盟國家的投資項目將更具生命力。”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濤對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