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獻給上海世博會:未來的城市暢想 世界的文明舞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2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4月25日電(新華社記者 許曉青、章苒)五洲四海的賓朋聚首上海黃浦江畔,屏息凝神期待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大幕拉開。

    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人們謳歌城市,解剖城市,追問城市!人們為城市文明的碩果振奮歡呼,也為尋求明晰的未來城市藍圖翹首期待。

    在這屬於全世界、全人類的文明舞臺上,讓我們盡情暢想城市的未來。

    獻給城市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屆世博會是獻給全球每一座城市的。

    因為有了城市,生活從此不同;因為有了城市,機會無限放大;因為有了城市,思想的碰撞愈加可能。就連世博會本身,也是城市發展的産物。

    159年來,從倫敦到巴黎,從芝加哥到大阪,每一屆世博會的舉行,無不是以文明成果的盛宴吸引世界目光的追隨,無不是以城市的勃興助推全球範圍內的現代化歷程。

    159年來,世博會留下的無限暢想正日益化為現實。197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只有18%,而2010年將超過48%。就在近30年間,中國進一步融入了全球城市化進程,民眾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生命陽光館是世博會歷史上第一個殘疾人館。在這裡,參觀者可以看到並體驗殘障人士的未來城市居家生活——專為高位截癱人士設計的“智慧床”。世博園試運行第二天,一位中年肢殘人士在父母的陪同下體驗了館內的一款新型輪椅。當他借助輪椅,在不需要旁人幫助的情況下,自行站立起來時,母親哭了,她説,“這是兒子30多年的願望”。

    上海世博會的東道主與參展方正在凝聚這樣的共識——城市的美好之處,在於它更有能力給予弱者平等的機會。

    “我以為,這就是城市的科學精神和人道意義。”著名作家王安憶感嘆,城市對人類的貢獻在於它可較大限度集中社會資源,合理進行配置,讓每個人不僅是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中共享“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城市不都是“鋼筋叢林”,城市與鄉村有著密切的聯絡。今天當人們漫步上海世博園,每每能感受到綠草蔥翠、佳木繁蔭的郊野景致。就在各國的城市案例展區,上海世博會專門開闢了一方“鄉村”小天地——來自中國浙江寧波的滕頭村,代表9億中國農民和32億世界各國農民所在的農村,以鄉村案例的形式參展。

    走進寧波滕頭案例館,不僅可以在歲月走廊上,聆聽到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從立春到大寒的“天籟之音”,還能欣賞到藍天白雲、鳥語花香,切身體驗鄉土生活的真樸閒趣。

    無獨有偶,在與滕頭村案例一江之隔的世博園區C片區,千姿百態的歐洲展館中,有一處綠意盎然的“山坡”。上海世博會瑞士展區副總代表兼館長曼努埃爾·薩爾赫利説,在瑞士人眼中城市與鄉村永遠是密不可分的。

    “村莊”入選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本身就預示著世人對城市命題的一種反思。而事實上,早在80年前,歐洲的建築師就設想過“懸空城市”,即整個城市建在一座巨大的立交橋上,立交橋下面則保持自然的原貌:田野、山谷和奔流的河川。

    上海世博會的東道主與參展方正在凝聚這樣的共識——城市解決問題,也製造問題,城市必須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中,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獻給人類

    莎士比亞説,城市即人。這句話被醒目地鐫刻在上海世博會“城市·人館”的入口處。

    在主題館內,有這樣一幕電影畫面令每個參觀者都難以忘懷。中國四川省的漢旺廣場,一座屹立於一片殘垣斷瓦間的鐘樓,時間定格在14時28分。一個孩子,呆呆地看著鐘樓,突然想起什麼,他衝向廢墟,扒出了一副象棋棋盤。他拿著棋盤穿過密密麻麻的墓碑走到父親的墳前,喊了一聲“爸爸”,然後跪下開始下棋,每走一步,都轉到另一邊代爸爸再走一步……

    每當環幕播放這持續僅幾十秒的短片時,黑暗中的人們無比寂靜。

    生命如此脆弱,卻又如此堅強。在世博園的中國館、主題館等地,有多部涉及地震題材的短片,震撼人心。從汶川到玉樹,還有海地和智利,自然的不可抗力,對於人類家園的無情摧毀,而今在世博會上化為一種充滿溫情的啟迪。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城市向來被毀譽參半。從城市誕生的那一天起,人們就開始思考,這到底是不是人類最適合生存的地方?

    “怎麼解決這個難題?這一屆世博會是關於這個命題的思想匯集,每個國家都要用傳統智慧和現代理性來解答,這個命題在檢驗每個國家的思想實力。”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説。

    “人因為建立城市,而不再受制于自然,但同時也逐漸喪失了與自然的親近。人因為城市的擴張而建立的自主性,其實也逐日地淘空了人的自主性。”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認為,人如何將已走上“不歸路”的城市生活,化為兼顧發展與自然、科技與人文的動能中心,而不再扮演為人類虛榮而犧牲自然的角色,是我們這代人最重要的使命。

    獻給地球

    這是一個巨大的星球,這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曾經的一片蔚藍,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在被板結的黃土覆蓋……上海世博會的主題館之一“城市·地球館”,帶領人們直面城市化的種種負面因素,反思人類生態足跡無限擴大的惡果。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地球默默承受著文明的擴張、城市的蔓延。在“城市·地球館”,當參觀者沿著盤旋上升的通道一步步走上“巨型星球”的冠頂,一路上將見到“城市蔓延”對於水資源、土壤、大氣、生物群的破壞以及生存空間的“擠壓變形”。城市生活的廢棄物成為一尊尊凝固的“後現代”藝術作品,刺激參觀者的視覺。

    2010年,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可能將突破60%。作為人類文明曾經的産物,今天的城市很難擺脫“城市病”的幽靈。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世博會在世博會歷史上首次提出了以城市為主題舉辦一屆世博會。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解讀,隨著全世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城市規模、數量的不斷擴大,一張城市網正在延伸,當城市的“生態足跡”不斷蔓延,人類、城市與地球萬物如何“共生”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命題。

    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其2004年度的《生命行星報告》中分析,自20世紀80年代始,人類的全球生態足跡出現了“赤字”,這意味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速度快於其再生速度,人類正使用著“1.2個地球”。

    問題還不止於此,進入21世紀,能源緊張、氣候變化、環境污染、人口膨脹、金融危機、核擴散威脅、恐怖主義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人類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為此,聯合國各成員國就“千年發展目標”達成共識,向貧窮、饑餓、疾病、文盲、環境惡化、性別歧視等宣戰。

    無疑,本屆世博會將成為一屆凝聚行動的世博會。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安娜·蒂貝瓊卡説,聯合國對於城市的實踐,就像以“同一個地球,同一個聯合國”為主題的聯合國館所展示的那樣,能夠促進更多關於城市發展的國際對話,推動實現全球可持續性和公正性這一共同目標。

    為人類共同的星球尋找一條出路!這是上海世博會的初衷,也是參展者、參觀者的期盼。

    獻給文明

    2300多年前,古希臘哲人亞裏士多德在名著《政治學》中提出了“城市,因人類尋求美好生活而誕生”的觀點。

    已知存在人類活動足跡的數十萬年文明長河中,人類以無比的睿智創造了城市,並從城市索取生存、生活的能源和力量。從西方的“理想國”,到東方的“桃花源”,尋找詩意安居的夢想,貫穿於人類整條文明長河。

    位於世博園區浦西區的“城市·足跡館”,正引領人們穿越整個歐亞大陸,探尋五大洲最古老的人類文明:從兩河流域的城市雛形,到特洛伊古城,從中國的黃河長江“城市脈”,到融合多元文化的伊斯坦布爾。

    在世博園區內,人們可以見到巴基斯坦始建於16世紀的“拉合爾古堡”外形,也有中國澳門的城市“印記”——一座百年老當鋪“德成按”。159年前舉辦首屆世博會的英國倫敦,與今天舉辦世博會的中國上海,在城市最佳實踐區的案例展區內,僅“一步之遙”。漫步世博園,非洲聯合館、中南美洲聯合館、加勒比共同體聯合館等爭妍鬥奇,令人目不暇接。

    丹麥的小美人魚來了,盧森堡的“金色少女”來了,捷克的布拉格大橋青銅浮雕來了,法國的國寶級名畫和雕塑也即將到來……一場罕見的文明盛宴即將開席。

    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吳建民説,世博會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文化交流的盛會。“跨文化對話,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流也是生産力。”

    世博會給了世界一個機會,無論大國、小國,無論是不久前經歷了的大地震創痛的海地、智利和中國,還是正慢慢從金融危機中復蘇的美國、冰島、希臘,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相聚一堂,開誠布公。

    上海世博會是一扇窗,透過它,東方與西方,南半球與北半球深情對望。上海世博會是一座橋,跨越它,東方與西方,南半球與北半球緊密相連。

    獻給未來

    未來城市究竟是什麼樣?是充滿屋頂和墻體綠化的“生態城”,還是如科幻小説中描寫的“太空城”抑或是“水下城”?上海世博會試圖為21世紀的人類尋找更多答案。

    步入“城市·未來館”,通過各種聲、光、電影像,可以了解人類通過書本、實踐中賦予城市的各種理想,但城市也因此不堪重負。拋開所謂的“城市夢”,世界各國提供的未來城市發展“多種可能性”在“城市·未來館”登場。

    中國溪口、澳大利亞堪培拉、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美國聖迭戈以及墨西哥提華納,來自不同地域的城市規劃師們在主題館內通過影像畫面告訴人們“未來城市”的無限可能性。

    其實,不僅僅是主題館,整個上海世博會都試圖回答城市如何面對未來的艱難命題。

    上海世博會是“未來建築”的大博覽。從西班牙的竹屋到英國的“零碳社區”,從日本的“紫蠶島”到芬蘭的“冰壺”,還有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的不同創新設計等,從建築材料到建築結構,從新能源利用到垃圾處理,無不蘊藏著通向未來城市的奧秘。

    致力於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屋頂及墻體綠化的環保專家王仙民説,不僅中國館展區的綠化項目頗具科技含量,整個世博園區內的絕大部分展館也都採用了屋頂、墻體及室內綠化,這是一種回歸自然的建築新趨勢。

    上海世博會是“未來科技”的瞭望塔。4月初,一架日夜型太陽能飛機剛剛在瑞士成功試飛長達1個半小時。該項目負責人探險家貝特朗·皮卡爾博士已經通過一段視頻影像在世博會瑞士館向參觀者問好。

    上汽集團-通用汽車館內展出了EN-V和“葉子”兩款概念車。其中蘊含了光電轉換、風能集納、車聯網系統等高新科技。

    專家發現,無論是日本館館頂所採用的非晶硅太陽能發電技術,還是生命陽光館中所展示的可以幫助殘障人士自助洗浴的“自動浴缸”,它們既是屬於未來的高科技,也充滿著人性關懷。

    美國杜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愛倫説,對於2010年上海世博會,我期待看到那些不僅能夠改變當今生活、而且能造福後人的創新文明成果。

    上海世博會是“未來生活方式”的實驗場。“當年申博時,‘低碳’概念在中國還鮮為人知,但可以預見,在上海世博會舉辦後,‘低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可能會成為潮流。”上海市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王戰説,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當今世博會對於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意義尤為深遠。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認為,從上海世博會開始,以後的世博會都會繼續探討這一主題。可以預見,人們在世博會上所見到的包括環保建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都將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他説,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城市,這與不同的文化傳統有關。理想的城市生活應該讓人感到舒適,它不應只關注物質,而是更重視精神的愉悅。

    上海世博會有望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新驛站。它是美好未來的預言,也是人類共同自省的機會。

    上海世博會是一個微縮的“地球村”。它必將為人類的未來留下一座永恒的展館——那就是面向未來的心靈對話。

 
 
 相關鏈結
· 世博試運行水上客流迎“高峰”
· 上海世博會第五場試運行演練:主動減少觀眾人數
· 江蘇南通舉行迎世博處置突發事件綜合演練
· 香港舉行巡迴展覽宣傳香港參與上海世博會事宜
· 上海世博會試運營演練:各入口大客流秩序井然
· 上海世博局:五月前三天持“平日票”不能入園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