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和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和長期的戰略意義。從根本上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僅要靠思想教育和輿論引導,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來推動。而加快政府自身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則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一、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負有重大責任
我國在制定“九五”規劃時就明確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黨的十七大又進一步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有所進展,但從總體上看,問題仍比較突出。集中表現為:一是發展結構不合理,主要是産業層次低,城鄉、地區發展不協調,社會事業發展滯後,投資消費關係失衡;二是經營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效益低,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過大。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問題,既同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有關,也同我國經濟發展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有關,更同政府職能轉變滯後有關。政府的職能和行為決定著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形式,政府作為公共權力行使者、政策措施制定者、經濟活動管理者、國有資産所有者、改革創新組織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決定了政府對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廣泛的、重要的影響和作用。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從國際發展經驗來看,經濟發展方式既受特定發展階段以及資源稟賦條件等客觀因素決定,也受發展觀與發展戰略導向、管理體制和政策安排等因素影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可以是自發的漸進的歷史過程,也可以是政府自覺推動的戰略性轉變過程。對於不同的國家來説,需要根據自己的國情採取合適的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形式。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多屬於市場推動的過程,但政府也實施了一定的干預,通過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完善各種法律和制度,規範市場進入標準和市場主體行為,保證市場競爭的有序進行;政府大力投資于科技、教育、衛生和其他公共領域以改善勞動者的素質,加速人力資本的積累;通過稅收、財政轉移支付等經濟手段調節社會分配。對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和經驗,我們還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借鑒其有益之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決策高效、組織有力、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我們要發揮這個比較優勢來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隨著經濟發展規模的擴大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在逐漸變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部分任務將逐步由市場自行解決。當前,我國市場經濟仍處在發育和完善的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包括調整産業結構,協調內需與外需關係、投資與消費關係、城鄉關係、區域關係,協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還需要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管理的重要作用。從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需要自覺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比較優勢的功效,來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有利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需要把政府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國際金融危機以後,我國經濟發展一度陷入嚴重困難,實際上是經濟發展方式受到了衝擊。當前,經濟發展中許多粗放經營、結構失衡等深層的矛盾和問題都同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密切相關,迫切需要加快突破一些影響和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環節和制度。經濟社會生活中潛在的風險也要求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因此,只有進一步轉變和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才能有力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著力形成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和環境
從根本上來説,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就是要合理界定和健全政府職責體系,正確行使政府職能。具體來説,就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與市場監管,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就是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維護良好社會秩序。當前,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從制度上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和制度,著力提高宏觀調控和管理水平,為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營造良好的環境。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情況下,尤其要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包括發揮國家規劃、計劃、産業政策和信息服務的導向作用,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規範,糾正片面追求增長速度而忽視結構、質量和效益的現象,淘汰落後産能和防止産能過剩,促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鼓勵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促進城鄉、地區協調發展。要增強宏觀調控的前瞻性、科學性、針對性,健全宏觀調控制度。宏觀管理還要體現出中央的決策權威,確保中央政令暢通和宏觀調控決策有效。同時,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利於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創造一個有效率的市場環境更具有基礎意義,要完善市場體制和競爭機制。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優化結構、節約資源、提高效益的基礎,必須使企業充分行使生産經營自主權。目前的問題是:政府及有關部門仍然管了不少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審核事項還過多,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代替企業招商引資,決定建設項目,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不計生産成本,不講經濟效益。因此,必須切實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讓企業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促進和保護公平競爭,發揮好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力的推動作用。這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所在。
第二,加快財政稅收和價格體制改革,著力形成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財稅制度和價格機制。財政、稅收、價格手段是促進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經濟手段。要實行有利於發展方式轉變、科技進步和資源能源節約的財稅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加快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公共財政體制,重點是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使財政資金更多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創新,支持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更多地向節能減排、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傾斜,並建立長效機制和制度保障。
第三,健全優化經濟結構的政策體系,鼓勵依靠自主創新促進發展。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政策,促進經濟增長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調帶動,靠科技進步和智力開發支撐推動。特別是要推進生産要素組合方式和生産結構調整,逐步實現從低成本擴張模式轉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擴張模式,從高消耗、高污染增長模式轉向低碳化、綠色化清潔生産、可持續增長模式。調整産業政策,大力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加快改造傳統産業,淘汰污染嚴重的産業,發展現代農業和第三産業,尤其是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選準和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實現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戰略調整。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體系,有序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為城鎮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創造條件。這不僅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選擇。有序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是擴大內需的持久動力,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載體。為此,要建立和完善統籌城鄉的土地利用和建設規劃制度、産業佈局和産業協調製度、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和公共服務制度、人力資源開發和勞動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制度、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制度等,為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創造條件。
第四,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強化政府的再分配職能。當前,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已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因此,強化政府的再分配職能,加大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力度,是當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環節。既需要通過發展經濟做大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又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讓全體人民合理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舉措。總的方向和原則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應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變企業“利潤侵蝕工資現象”,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維護勞動者權益。深化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要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障的統籌層次,重點解決低收入階層的失業、醫療、養老等問題。創造條件讓更多的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倡導健康的財富理念,積極推動社會慈善事業發展。要通過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整頓分配秩序,努力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第五,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建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激勵約束制度。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政績評價導向具有關鍵意義。政績考核評價既要看經濟增長的速度,更要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注重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還要注重社會進步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要堅決改變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總量擴張的考核評價制度,切實把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社會公正、公平和改善民生,加強就業、社會保障、教育、衛生和公共服務建設,作為重要標準納入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中,並實行政府績效評價和行政問責制。這樣,才能引導各級政府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形成有利於一、二、三産業協調發展、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機制,形成有利於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機制。
三、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係
政府要有效行使職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有更大作為,必須處理好以下四個關係。
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要重視發揮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又要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兩手都要用,都要硬,都要發揮應有的作用。關鍵是在實際工作中要把兩者結合好,還需要結合具體發展階段和發展領域有所側重。當前,産業結構調整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如何淘汰落後過剩産能和促進産品升級換代。為此,政府既要重視運用經濟手段引導資源配置,又要輔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消除各種制約和影響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體制機制,健全統一、公平、公開競爭和優勝劣汰的機制,從而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政府科學管理和市場公平競爭的制度保障。
要處理好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的關係。近年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造成的外需嚴重下滑,政府增加投資以擴大國內需求,這是完全必要的,實踐效果也是好的。在經濟企穩向好之後,政府投資力度可以作適當調整,要更多地考慮促進民間投資,以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最近,國務院制定了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門應認真貫徹落實。要進一步明確界定政府投資範圍,進一步解決民間投資準入難的問題。要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範圍,深化傳統壟斷行業和領域改革開放,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資産收購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壯大實力。建立健全民間投資服務體系,為民間投資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
要處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正確發揮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兩個積極性,需要合理和清晰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職能和事務,健全財力和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各級政府要按照加快職能轉變的要求,結合實際,突出管理和服務重點。中央政府要加強經濟社會事務的宏觀調控、引導和管理,進一步減少和下放具體管理事項,把更多的精力轉到制定戰略規劃、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上,維護國家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和市場統一。地方政府要確保中央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加強對本地區經濟社會事務的統籌協調,強化執行和執法監管職責,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要加快省直管縣體制改革,探索地方政府層級改革的路徑。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把保持中央財政調控能力與擴大地方財力結合起來。加快投資體制改革,適當簡化和下放投資項目審批權,中央政府集中力量解決涉及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強化投資活動監管。要完善引導全社會投資活動的體制與機制,推進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方式的創新。
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係。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既是拉動消費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堅持把公共資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領域傾斜,擴大公共服務,加快社會事業發展,讓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切實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當前,特別要圍繞促進就業考慮經濟和社會發展,確定政府投資和引導社會投資方向。同時,要下更大決心集中財力建立與我國現階段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制度。(作者:國家行政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魏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