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0月29日電(記者 李雲路 許曉青 吳陳)第一次由發展中國家中國主辦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即將落下帷幕。184天的時間內,在古老東方的現代都市上海,246個來自全球的參展方、7000多萬人次的參觀者共同分享了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思考著“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世博會呈現出中國與世界的“雙重展示”和“雙向認知”。
“一切始於世博”,作為薈萃人類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的盛會,有人將它比喻成為一個巨大的“場”。在這個場裏,國無分大小貧富,人無分民族信仰,文化無分東西南北,都在這個場裏亮相,既古老又現代,既民族又國際,既有輝煌呈現,也不回避問題,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對於渴望了解世界的中國人而言,184天並不算長。
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曾説“當我們把世博帶回家,我們就把世界帶回家”。數千年來,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如此密集和零距離地“擁抱”世界。丹麥的小美人魚、德國的精密製造、法國的浪漫都市、美國的創新精神、伊朗的煉油工業、阿根廷的足球和非洲的鼓樂……五洲四洋的文化符號讓人目不暇接,男女老幼在園區追逐著自己的興趣點。知識讓世界不再陌生,世博會則讓世界變得觸手可及。
不同的文明織就了世博會的五彩斑斕,而絢爛的圖景下是對同一個命題的思考。中國館“同一屋檐下”講述冷漠的“都市森林”裏人與人溝通的重要;美國館種花的小女孩告訴人們,只要擁有夢想並堅持不懈,綠色家園一定會實現;德國人在場館裏營造了各種各樣的“城市聲響”,讓觀者體會我們生活環境的現狀;法國人則在場館前陳列了42幅中國農民工孩子的照片,提醒世人美好的生活不應該將他們遺忘……更不用説,50多個城市案例,集中展示了全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展示為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所進行的各種具有創新意義和示範價值的最佳實踐。無數的奇思妙想匯聚在一起,反思現狀、展望未來。而當不同的成果、不同的觀點最終達成共識,嶄新的文明火種將在這裡得以傳播。
“246個參展方”、“7000多萬人次”——這是兩組值得主辦方驕傲的數字。但驕傲並不在於創造紀錄的數字,而是本屆世博會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曾表示,上海世博會如此具有凝聚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非常具有時代性,代表著所有國家在應對諸如工業化、氣候變化、人口增長與安全等問題的影響時,各自所面臨的相同挑戰的不同方面。
雖然,對於擁有全球約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來説,7000萬人次並不算稀奇。但人們有理由相信,當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博者集體經歷了綠色理念的洗禮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將會發生漸次的改變,而當每個個體的改變匯聚在一起,則將醞釀更大的變革。正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納所説:“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
在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城市未來館”中,當看到“我們的地球每20秒就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消失”的宣傳片時,五歲的上海小姑娘王政震驚了:“未來真的這麼可怕嗎,我以後再也不亂扔垃圾,不浪費紙張了。”一個小孩子的感悟自然不能改變世界,但讓綠色的觀念深入人心,並化作實際的行動,這應該是如此龐大的人數參與了世博會最現實的意義。
世博會為世界提供了展示成就和進步的舞臺,也讓中國站在世界的聚光燈下。上海世博會日本産業館代表兼總策劃鶭屋太一説:“上海世博會是理解中國歷史全貌和現代文化的絕佳機會。” 從中國人開始有序地自覺排隊,到對日均40萬人次大客流的有序管理,從志願者“小白菜”熱情週到的服務,到中國在“世博外交”舞臺上的活躍身影……中國及中國人在六個月的時間內接受著世界眼光的“打量”。
為了參觀一些熱門場館,世博園區裏經常可以看到長長的排隊人群。讓在上海從事房地産業多年的韓國人金亨述感到驚詫的是,他們不僅排隊還相安無事,邊聊天、邊等候,不亂扔垃圾更不“加塞”。在他看來,公民是否能夠有序排隊是一個國家秩序意識及文化力量的尺度。
相比起這些細節的變化,半年的舉辦時間更讓世界看到的是,中國怎樣借助世博會的平臺表現出為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發展貢獻智慧的誠意,以及願意為解決人類共同難題付出的誠意。而就在開幕前,外媒津津樂道的還是中國舉辦世博會是想在北京奧運會後再次展現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彰顯其躋身世界強國的雄心。
縱觀歷史,世博會往往是促進經濟發展轉型的直接推動力。正是籌博辦博的歷程讓上海意識到,轉型,已成為當下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需要。據悉,世博園1000多輛新能源汽車,有望在世博會結束後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迅速推廣應用;來自德國不來梅的“汽車共享”實踐,已經在上海試點;而建築垃圾壓成的井蓋、飲料盒製成的環保椅,也有望跟太陽能薄膜發電、半導體照明等低碳明星一起,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就在本屆世博會召開期間,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謀篇佈局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
上海世博會,無論從理念還是實踐,都已站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新起點上。
“身處世博園,我眼前的景像是中國正在成為一個世界強國,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一個努力為全人類在科學、文化、經濟方面做出貢獻的國家。”美國投資家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説。
從百年前的辦博夢想,到今天成為東道主;從首屆世博會上代表中國的12包精緻湖絲,到上海世博會上層出不窮的高科技展品。今昔對比,世博會已經從中國單純羨慕世界先進水平的平臺,變為中國展示傳統智慧與現代文明結合成果的平臺。而寓意“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中國館將永久保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師法自然、和而不同”的中華智慧和中國思想也必將繼續向世界傳播。
“雙重展示”“雙向認知”,上海世博會雖將閉幕,但它為中國與世界搭建起的這座溝通之橋梁必將永續。正如庫恩所説,世博會的重大意義就是世界來到中國,中國走向世界,全人類必須在更為廣泛的基礎上走到一起,創造最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