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2月12日電(記者葉健 王學濤)“十一五”期間,我國投入百億元用於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能力建設。目前,全國已建成343個省級、地市級污染源監控中心,對15559家重點污染源實施了自動監控,現場端建設完成率和聯網率均達到百分之百。這是記者近日在太原召開的全國工業污染源監控暨環保物聯網技術研討會上獲悉的。
“監控技術和裝備發展的水平,直接關係到環境監督管理的有效性。能否對污染源進行實時、準確的監控,關係到‘十二五’減排目標的實現。應用物聯網海量集成技術、細化污染源監控系統全方位架構、強化數字環境管理,將帶來環境管理模式的重大轉變,已經成為現階段發展和推動環境管理的有效手段。”環境保護部科技司司長趙英民説。
據介紹,“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進一步加大污染減排工作力度,在原有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兩項約束性指標基礎上,增加氮氧化物、氨氮含量考核指標。趙英民説,下一步應圍繞物聯網技術整合集成、市場開拓和推廣開展相關工作。在開發出適宜我國國情應用的技術、設備和加快相關政策、法規修訂工作的同時,政府、企業和科研單位要建立聯動機制,加強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環保物聯網技術,將各類污染源信息和環境信息實時採集,建立統一的智慧海量數據資源中心,進行數據挖掘、模型建立。為環保部門總量控制、生態保護、環境執法服務;為企業排污設施優化調節和為不同行業的污染控制技術的提升提供服務,達到生産和環保的和諧統一。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在會議上説,在現階段的物聯網應用中,環保物聯網是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的。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環保監控,這條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