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感恩之心 構建和諧社會
——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回報社會感恩行動紀實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 趙超、崔靜)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感恩是一種高尚的情懷與境界。
銜環結草,以恩報德。感恩會給人無盡的希望與力量。
今年7月15日,中央統戰部召開了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回報社會感恩行動電視電話會議。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杜青林強調,感恩行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符合統一戰線實際,需要以更高標準、在更大範圍實施,形成品牌效應。要明確思路目標,深化時代主題,把握主要原則,努力在統一戰線形成弘揚感恩精神、投身感恩實踐的良好氛圍。
從7月開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回報社會感恩行動在全國各地普遍開展。行動主要是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通過結對幫扶老革命、老黨員、老模範,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素質,進一步增強感恩黨、感恩國家、感恩人民的自覺意識,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幫助他人,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在感恩行動中不斷收穫與提升。
飲水思源,在感恩行動中接受教育
山城重慶。這裡是以“崇高思想境界、堅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氣”為基本內容的紅岩精神的發祥地。
紅岩英烈中不乏愛國工商界的仁人志士,紅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凝結著包括重慶工商界傑出人士的鮮血和汗水。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重慶工商界都涌現出了許多與黨同心同德、支持黨的事業的傑出人物。
秉承紅岩精神,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為了幫助這些曾經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走出生活困境、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重慶市以“一萬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參與,一萬名困難人員受益,每個感恩對象每年綜合受益不少於一萬元”為目標,在全市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積極推進萬名渝商紅岩感恩行動。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需要大力倡導的社會風尚。感恩行動不同於一般的扶貧和慈善活動,其根本出發點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最終達到提升精神境界、增強責任、堅定信念的目的。
重慶市通過“一對一”的現場接對幫扶方式,使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與感恩對象有了“面對面”的機會,讓他們進一步了解了感恩對象的感人事跡,進一步領會了紅岩精神的實質和內涵,理解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機遇和良好環境的來之不易,從而使自己的心靈得到了震撼和洗滌。懂得感恩、樂於感恩越來越成為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共識,回報社會、感恩奉獻成為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自覺行動。
目前,重慶市共幫扶紅岩英烈遺屬、“四老”生活困難人員及家屬3000余人,開展技能培訓3171人次,解決就業2024人,捐贈慰問金800余萬元,捐贈實物折合人民幣600余萬元。
教育中見真情,教育中見行動。在全國各地,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感恩行動,接受教育,感恩社會——
在廣西,“走進革命老區感恩行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走進東蘭、巴馬、鳳山等老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素質,通過捐贈解決當地吃水難、行路難、看病難等問題。
在湖北,通過參觀烈士紀念館、瞻仰烈士陵園、追憶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與“三老”代表面對面交談,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思想得到震撼,境界得到昇華,真切感悟到致富思源,回報社會的責任,全省有7490家企業加入感恩行動。
在陜西,明珠國際集團常年組織員工到延安接受教育,並在延安設立了“榮譽養老金”,向延安八一敬老院23位老紅軍、老八路每人每月發放1000元養老金至終生。
富而思報,在感恩行動中扶危濟困
革命老區山西。這裡曾是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根據地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抗戰時期60萬熱血青年參加八路軍,15萬優秀兒女加入共産黨。目前,全省健在的在鄉老紅軍有25名、老八路4630名、老黨員14153名。雖然近些年在鄉“三老”人員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但仍然有一部分由於地處革命老區、貧困山區,生活水平總體還不高,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
為此,山西省啟動了“新晉商萬企聯萬戶感恩行動”,號召全省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踴躍參與,在三年內結對幫扶在鄉的1萬餘名“三老”人員。全省各地和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家庭情況,採取了靈活多樣的幫扶形式。從結對的形式看,有的是一企幫一戶,有的是一企幫多戶,還有的從擴大受教育面出發,兩企幫一戶。從幫扶的內容看,有節日慰問有資金幫扶,有技能培訓和安排就業,還有進行項目資助。
“新晉商萬企聯萬戶感恩行動”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對老區的關懷送到了老區人民的心中。在捐贈發放儀式上,在“三老”人員家裏,共和國的功臣們感動得熱淚盈眶,當場喊出了 “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祖國好”的心聲。一位89歲的老八路激動地説:“雖然現在體弱多病,但黨和政府一直對我很關心,現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還想多活幾年。”
感恩行動的根本宗旨是知恩圖報、感恩貢獻,其顯著作用在於弘揚社會主義風尚,推動形成傳承美德、修養品德、踐行公德的良好氛圍。通過感恩行動的示範作用,可以帶動更多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增強感恩意識,自覺養成常懷感恩之情、常思感恩之事、常行感恩之舉的高尚品德。
目前,山西省已有5313戶非公有制企業與8837戶“三老”家庭結對幫扶,建立了以“三老”家庭子女為主要資助對象的光彩助學基金1500萬元,為八路軍總部紀念館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資助資金200萬元,投入“三老”家庭幫扶資金4930余萬元,吸收“三老”家庭子女就業2495人,落實幫扶項目500多個。
在全國各地,通過感恩行動的輻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心繫社會、關愛他人,自覺踐行助人為樂、熱心公益的社會公德。感恩行動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文明的精神實質,是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示範之舉。
高而致遠,在感恩行動中再創偉業
馮建新,山西智海集團董事長。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他將智海集團從小做到大、由弱變成強。
2008年3月,馮建新在參加光彩事業“兩區行”活動時,在革命老區武鄉、興縣走訪慰問了老紅軍、老八路、老黨員。在走訪慰問中,聆聽著老前輩講述那充滿激情的戰鬥歲月,馮建新切身感受老區人民衣食簡樸的生活現狀。
“看到革命老區的生産生活條件還比較差,一些革命老前輩的生活還比較困難,我的思想受到了觸動,心靈受到了極大震撼。這些老前輩過去為人民打江山、建立新中國付出了血的代價,沒有他們的流血犧牲、艱苦奮鬥,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樣,沒有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也不會有今天民營企業的發展和智海集團的成長。飲水思源,要知恩感恩,懂得報答。”馮建新説。
就在那一次活動中,馮建新當場捐款30萬元,用於資助“三老”人員後代上學,並與兩戶“三老”家庭結成對子,每戶每年6000元,幫助他們脫困致富。
近幾年,智海集團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以強烈的責任意識,感恩回報社會,先後開展了“貧困大學生連續資助計劃”、“智海愛心行動”等公益事業活動,捐建3所希望小學,在6所大學設立“智海助學金”,幫助全省18個貧困縣的1000名家庭貧困的中小學生完成從小學到高中的學業。山西省開展“新晉商萬企聯萬戶感恩行動”後,馮建新又與100多名“三老”人員結成對子,投入資金52萬元。
有人對馮建新這麼熱心幫扶“三老”人員不理解。馮建新卻告訴他們,企業能發展到今天,應該感謝的人很多,但最值得感謝的人應當是這些為國家、為民族曾經作出流血奉獻的人。馮建新説:“我每次與這些老人親熱交談,傾聽他們講述革命經歷和戰鬥歲月,都是受教育的過程、凈化心靈的過程。我常把老人們的經歷講給公司的員工,這些老革命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品質,成為教育員工的最好素材。”
通過參與感恩行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切身感知當年革命和建設的艱辛不易,進一步增強了他們以艱苦創業為榮的觀念,更加積極地奮發進取、興業發展。通過履行幫扶善舉,進一步增強了他們以誠實守信為榮的觀念,更加自覺地踐行義利兼顧、以義為先。通過與幫扶對象的平等交流,進一步增強了他們以團結友愛為榮的觀念,更加主動地關愛員工、尊重他人。
在浙江寧波,全市1000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結對1000戶生活困難群眾,同時開展村企結對助推新農村建設活動,聘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擔任農村顧問工作,積極探索“項目推動、合作共贏”的結對模式。
在福建福州,針對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方式轉變中的突出問題,統戰部門大力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積極參與縣域經濟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紮實推動非公有制企業轉變發展方式。
在江蘇淮安,統戰部門組織非公企業實施“安置就業”工程,組織和引導非公企業參與政府再就業工程,為下崗失業人員擴大就業渠道,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爭取組織非公企業每年向城鄉青年、大學生和下崗失業人員提供1000個崗位。
感恩行動是一種提升境界的高尚行為,是一項貢獻社會的光榮事業。從一個個企業家的身上可以看到,感恩行動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要求,是提升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思想素質和境界的有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