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林場改革2011年啟動試點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記者劉羊旸)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5日透露,繼2008年全面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後,我國林業重大改革又出新舉,國有林場改革2011年將在部分省啟動試點,“十二五”期間將全面推開。
賈治邦是在此間召開的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作上述表示的。據介紹,目前我國共有國有林場4507處,分佈在31個省區市的1600多個縣,經營面積9.3億畝,其中森林面積6.7億畝,國家級公益林面積4億畝,分別佔全國森林面積和國家級公益林面積的23%和26%,是我國生態脆弱地區的主要生態屏障和重要後備森林資源基地。
由於多種原因,國有林場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機制不活、發展後勁不足、政策體系不完善,不僅使林場發展陷入困境,林區民生問題突出,而且嚴重影響國家生態建設大局。
賈治邦説,近年來,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對國有林場改革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改革思路基本形成。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是一場深刻變革,必須從深化改革、根除體制機制性障礙入手。國有林場改革矛盾多、涉及面廣,各地要先行先試,創新經營機制,重點解決好職工養老、醫療、就業等問題,分離國有林場辦社會職能。
據介紹,過去5年,我國林業重大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08年全面推開以來,目前已有18個省區市基本完成明晰産權任務,解決林權糾紛80余萬起,確權集體林地22.36億畝,佔總面積的81.69%。6825萬農戶拿到了林權證,3億農民直接受益。配套改革正深入推進,林木採伐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在全國193個縣展開。
賈治邦要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2011年要全力打好明晰産權攻堅戰,確保年底全面完成集體林地確權任務,2012年全面完成林權證發放任務。
全國林業産值“十一五”期末已突破2萬億元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記者劉羊旸)“十一五”期間,我國林業産業發展保持強勁勢頭,2010年全國林業産值已突破2萬億元。
這是記者從5日召開的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獲悉的。據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林業産業發展迅猛,成為世界林産品生産和貿易大國。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傢具、木地板産量躍居世界第一,幹鮮果品和花卉産量名列世界前茅。林産品進出口貿易額由“十五”期末的400多億美元增加到900億美元。
“十一五”期間,我國林業産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林業一二三産業的比例由2005年的52:41:7調整為目前的38:53:9,林業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第三産業比重逐步加大。經濟林産品産量突破1.27億噸。
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表示,未來5年,我國將依託林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林業富民産業,著力提升林業傳統産業,積極培育林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十大主導産業,力爭到2015年全國林業總産值達到3.5萬億元。
林業十大主導産業是: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産業、林産工業、木本糧油和特色經濟林産業、森林旅遊産業、林下經濟産業、竹産業、花卉苗木産業、林業生物産業、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産業和沙産業。
“這十大主導産業,涵蓋了林業一二三産業,是林業發展的潛力和優勢所在,是農民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要通過培育林業主導産業,在全國建立起一大批佈局科學合理、主導優勢明顯、産業特色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用材林基地縣、油茶縣和林業産業集群等,真正為擴大內需、改善民生做出突出貢獻。”賈治邦説。
我國將加快構建十大國土生態安全屏障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記者劉羊旸)未來5年,我國將加快構建十大國土生態安全屏障,為有效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這是記者從5日召開的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獲悉的。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會上表示,力爭到2015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森林蓄積量達到143億立方米,林地保有量達到3.09億公頃,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到84億噸。
這十大國土生態安全屏障包括:東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風固沙屏障、東部沿海防護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態屏障、長江流域生態屏障、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珠江流域生態屏障、中小河流及庫區生態屏障、平原農區生態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態屏障。
十大國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範圍覆蓋全國主要的生態重點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建設內容包括森林、濕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態系統,構成了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基本框架。
“著力建設好這十大生態屏障,是全國生態建設的主要抓手和戰略重點。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必須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一重大歷史任務,以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為依託,以防範和減輕風沙、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為重點,加快構建十大國土生態安全屏障。”賈治邦説。
賈治邦指出,實現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的“雙增”目標,是“十二五”時期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主要任務。加快構建十大國土生態安全屏障,是實現“雙增”目標的重要舉措。
剛剛過去的“十一五”,我國林業緊緊圍繞森林、濕地、荒漠三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全面加強生態建設,基本形成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