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再造新天府
——成都以統籌城鄉思路推進災後重建紀實
新華社成都4月24日電(記者 陳健)災難,必將在歷史的進步中得以補償。僅僅三年,當我們再度來到成都,來到這個汶川地震災區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曾經山河破碎之地,已涅槃重生,在更高的起點上揚帆起航。
篳路藍縷,風雨兼程。在“天府之國”的土地上,那一幕幕當驚世界殊的重建奇跡,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
以科學規劃為基礎,實現全面恢復和更高水平的建設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重建難度最大的地震,災區一片廢墟,滿目瘡痍。成都是災區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在地震中共有4307人遇難,282萬人受災,其中成都市毗鄰震中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縣4個遠郊市縣遭受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葛紅林説:“我們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和辦法,以科學規劃為基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群眾滿意為根本,全面推進災後重建各項工作,努力實現科學重建、科學發展。”
規劃先行,這是成都過去幾年在統籌城鄉實踐中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法寶”。他們先後開展兩次規劃設計大會戰,廣泛動員和協調國內外200多所高水平規劃設計機構、4000多名設計人員參與規劃編制設計,編制完成了災後恢復重建總體實施規劃和9大類專項36個子項的重建規劃。成都市規劃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松濤解釋説,災後重建的“四性”原則,即要做到與當地産業和經濟要素結合的發展性、空間佈局和建築形態的多樣性、周邊環境和生産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
彭州市磁峰鎮鹿坪村“鹿鳴荷畔”,是成都住房災後重建最早的範本。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配套齊全。觀景荷塘旁,鄉村酒店別具一格。生産基地裏,食用菌、中藥材、獼猴桃等經濟作物長勢喜人。鹿坪村村民高玉華感慨地説:“通過災後重建,我們的日子至少向前邁進了20年。”
以公共服務為重點,民生優先,推進城鄉公共配套一體化
為使受災群眾能享受到和城市一樣的公共配套和服務,成都在災後重建中,按照城市的標準,把水電氣、光纖、寬帶等公共配套設施全部鋪進了新建小區。據統計,三年裏成都把光纖信號通達到593個集中安置點,覆蓋用戶近1.4萬戶,新建的光纖電視幹線達到1772公里。
救災就是救民、重建就是為民。在重建中,學校、醫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群眾最放心的可供震時避險的場所。
現在走進災區,鎮鎮都有標準化的學校、公立醫院、敬老院、污水處理廠、派出所、文化站等公共設施,公共服務水平全面上檔升級,綜合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在都江堰虹口鄉,即使是住在最偏遠山區的受災群眾,如今也享受到了和城市一樣的公共設施。
葛紅林説:“三年來,成都把基礎設施重建作為災後重建的重要內容,堅持恢復功能與發展提高相結合,高標準規劃,大手筆投入,集中力量攻堅,加快恢復災區交通、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
地震中,成都市共有3312公里公路、135座橋梁損毀。截至目前,成都市以交通、能源、水利等設施為主的59個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項目,完成投資51億余元;280公里國省幹線及重要經濟幹線、1833公里農村公路全部建成通車,所有受損道路和損毀橋梁全面修復。
如今,便利的交通,極大降低了山區特色農産品的開發成本,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交通的便利也帶來了招商環境的優化,吸引了更多企業投資于農村。據統計,約有75%的鄉鎮反映企業數量明顯增加,48%的鄉鎮反映個體商販數量明顯增加,其中平壩、丘區增加情況最為明顯。
化重建為新契機,以産業為推動力,為災區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災難儘管給成都造成了巨大損失,但災後重建也為災區的發展帶來了極大機遇。重建不是一個簡單的“恢復”工程,而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提升”工程。成都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以産業發展推進災後重建,4個重災市縣三次産業全面恢復並遠超震前水平,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全面提升階段。
受災市縣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通過採取轉包、租賃、入股等多種形式,穩步推進災區土地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彭州市通過建立農村産權交易平臺,引入社會資金推進土地規模流轉19萬畝,初步建成了西南最大的農産品物流園和黃村農業科技示範園等現代農業産業園,形成了蔬菜、川芎、冷水魚等7個特色産業基地,建設了4萬畝的設施農業,當地農民收入不斷攀升。
都江堰市虹口鄉引導村民大力發展旅遊業。高原村是當地著名的獼猴桃生産基地,村民龔健原來主要是靠100多株獼猴桃謀生計,地震時他的獼猴桃樹全部損毀。在重建中,龔健借助獼猴桃生産基地的品牌效益,用“認養”獼猴桃樹苗、開辦特色農家樂的辦法來吸引遊客,生意紅火。
成都災區市縣在加強與對口援建省市工業合作的基礎上,積極承接上海、福建等地的産業轉移。都江堰市建設“上海國際工業社區”,彭州市建設“閩彭産業園”,積極承接援建省市産業的梯度轉移,促進了災區工業的提升。
成都歷來重視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旅遊業的發展。都江堰市著眼于打造龍門山國際旅遊集散中心、大青城旅遊區核心區,加快推進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遺産搶救與保護,全面實施古城區恢復重建,伏龍觀古建築群已竣工,二王廟、建福宮等古建築群基本建成。其中,修舊如舊的二王廟已於今年4月21日整體對外開放。
對口援建增強了災區人民戰勝災難、重建家園的勇氣和力量
震後不久,黨中央、國務院作出“舉全國之力”的重大部署,組織省區市對口支援重災縣市災後重建,全國人民和社會各界傾情相助、傾力支援。成都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加強溝通銜接,主動搞好服務,保障援建項目順利實施,並且適時推進對口支援向長期合作轉變。
在上海曾經當了20多年老師的沈翠英,震後決定將用來養老的一套房子用做災區孩子可以安心讀書的教學樓。她把拍賣得來的450萬元捐給上海市對口援建的都江堰,用於學校的重建。為此,沈翠英被網友們稱為“最牛的退休女教師”。
三年來,上海、重慶、福建、內蒙古等地的援建隊伍按照科學援建、優質援建、務實援建的要求,對成都市的災後重建給予傾力支持和無私援助,建設了總投資137億元的380個優質精品工程,促進了災區三次産業提檔升級;完善了覆蓋城鄉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逐步探索出援建方與受援方的長期合作交流機制,為災後重建美好新家園、奪取災後重建全面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海承擔的總建築面積達150萬平方米。要完成這麼大的工作量,怎能不苦幹?上海援建指揮部總指揮薛潮説:“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每天多幹兩小時,孩子就可以早一個學期進學校,群眾就可以早兩個月住進新居。”
崇州市在重慶市的援建下,修建了“重慶路”,不僅提高了當地的抗震救災能力,滿足沿山9個鄉鎮的10余萬人的快速出行,還連接了沿線20多個安置點及都江堰市青城山,崇州市街子古鎮、鞍子河自然保護區、公議花果山、白塔湖,大邑縣煙霞湖、安仁古鎮等旅遊景區,帶動了沿線鄉村酒店、旅遊小村的大開發,推動了沿線産業結構大調整和經濟發展。
……
“三年來,成都克服了特大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雙重不利因素影響,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災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災後重建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葛紅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