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災區又見魚水情—汶川地震重災縣四川南江縣見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5月16日電(記者蔣作平、楊迪)四川南江縣位於秦巴山區的川東北邊緣,毗鄰陜西漢中市,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12”汶川地震重災縣和王瑛書記生前工作縣。近三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災後重建作為全縣的工作中心,全力打好打勝災後重建攻堅戰和發展翻身仗。在狠抓物質重建和精神重建的同時,幹群關係也得到了提升。

    在汶川地震三週年前後,記者在南江縣東榆鎮槐樹村採訪時,在村活動室外的村務公示欄內,無意中看到一組電話公示欄,其中前兩個是縣委書記張長雲、縣長劉凱的手機號碼。據了解,南江已經在全縣522個村、86個社區公開了書記、縣長的手機號,做到只要群眾有訴求,就可隨時與書記、縣長通電話。

    書記縣長公開手機號,群眾大小事隨時可以打

    據了解,開始也有不少同志擔心這樣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會影響書記、縣長的正常工作。但縣委書記、縣長認為,就南江這個山區貧困縣而言,對群眾公開自己的手機號是最快捷最方便的交流溝通渠道。最初,書記、縣長的手機網絡確實很繁忙,有向書記、縣長反映有關部門工作效率低的,有反映鄉村幹部作風漂浮的,有反映自己親人在外務工需要幫助的,有反映村道公路年久失修通而不暢的……打電話的群眾不管書記、縣長是在開會還是在接待客人,也不管是白天還是深夜,想打就打。但書記、縣長只要電話鈴聲一響,都會馬上接聽,耐心傾聽他們的述説。

    在縣委書記張長雲身邊工作的劉亮介紹,有一次,居住在光霧山大道石人山小區的居民何國忠,反映小區物業管理不到位、生活污水橫流,嚴重影響過往行人的問題,張書記耐心接聽,並當即答覆説:“您放心,保證在兩天內有人專門過問這事兒。”幾天后,老何又打來電話説,問題已經解決了!原來,張書記接完電話後,立即要求環保局和建設局,務必督促開發商搞好整改,兩個單位的負責人立即指派專人深入現場落實此事,開發商當即請人開始重新架設排污管道。

    據南江縣副縣長符大綱介紹,將書記、縣長電話公示到村,南江還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做保障,包括聯絡分管制度、屬地管理制度、限時辦結制度、績效考評制度、工作督查制度、幹部問責制度等,這些機制、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使書記、縣長電話公示到村形成了一套規範的工作模式。符大綱告訴記者:“讓群眾由最初的懷疑到試一試、看一看,到最後完全相信,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

    位於邊遠山區紅岩鄉雲光村的年過六旬的村民胡興章快人快語:“以前我們這些山溝溝呀,莫説給縣委書記、縣長打電話,就是想打也不知道啊。後來我們搞災後重建,村裏要討論一個建設方案時,喊我也參加,我看到書記、縣長的電話寫在村裏一個公示牌子上,當時還以為是做樣子看的喲,大家你推我,我推你,都説哪個來試試看。我與張書記講了3分鐘關於我們雲光村村道公路的問題,雖然我很緊張,但書記表態馬上派人來了解,不久交通局真的來人了,現在村裏的公路也修通了,我一個電話解決了我們村道公路問題,自己也好像成了村民心目中的英雄啦。”

    幹部主動上門找群眾,送去條條致富路

    現在,給書記、縣長打電話反映問題的人明顯少了,但基層幹部卻覺得肩上的壓力更大了。他們不等群眾反映,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主動把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

    在南江紅四門市場上,趕集的人摩肩接踵,農村土特産品要啥有啥。在槐樹村看到的紫洋芋、紫紅薯,市場上也成為暢銷貨。正賣農産品的袁大益説:“我是本村第一個種植紫洋芋、紫紅薯的,僅粗糧年收入就接近2萬元。你看嘛,紫洋芋市價賣到每斤2.8元以上,紫紅薯每斤2.5元以上,比大米還貴!這要感謝那些幹部喲,是他們讓我們找到生財之道。”老袁一邊滔滔不絕地介紹,一邊忙著給顧客稱秤、收錢。

    “粗糧賣出大米價”,這是群眾得到實惠的一個縮影。南江將災後重建與發展特色産業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路隨産業轉、産業隨路走”,南江黃羊、富硒茶、紫洋芋、紫紅薯、高山玉米、高山洋芋等特色産品迅猛發展。

    邊遠山區的群眾也從中得到實惠。光霧山鎮白灘村村民周開基説:“以前啊,我們山裏有些土特産不曉得賣給哪個,時間久了就生蟲,不得不扔掉。現在好了,自從我們知道縣委書記、縣長的手機號後,縣級有關部門和鎮上就經常派人來與我們聯絡,以前那些經常用來喂豬的山洋芋、老玉米都能變成現錢了。”他算了一筆賬,2010年,他將山洋芋、板栗、獼猴桃等土特産品出售給本村的運銷大戶,僅此項就凈收入8000多元。

    農村産業結構的調整,也帶來了糧食結構的變化。縣糧食局長蔣彬介紹説:“老百姓發家致富的願望更加迫切,我們各級幹部充分利用手機、網絡、簡報等各種形式為老百姓提供市場信息和科技服務,農民的眼睛再也不只是盯著水稻了。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5.5%。”

    基層幹部都公開了手機號,沒有“官架子”了

    縣委書記、縣長的電話公示到村所引起的連鎖反應,無異於“一石激起千層浪”。書記、縣長親自過問多了,向群眾致歉、表態多了,沒有為群眾服好務的基層幹部的臉面也無處放了,促使基層幹部主動找群眾、關心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也促使鄉村幹部主動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公示給群眾,因為基層幹部感覺隨時都有許多群眾的“眼睛”在緊盯著,生怕自己的工作出現“紕漏”而被群眾“投訴”,被縣領導“問責”。幹部作風好了,幹群關係密切了,群眾滿意率也提高了。

    基層幹部紛紛公佈了自己的手機號碼後,群眾有事找幹部十分方便,想找誰就找誰。去年,長赤鎮永新村村民劉星成通過電話聯絡農技推廣中心的有關同志,請來技術人員岳戰平幫助規劃指導,利用自己承包的幼林茶園種植玉米260畝,僅這一項收入就達10多萬元。

    幹部群眾打成一片後,幹群關係也和諧了,處處可見“魚水情”了。距縣城80多公里的和平鄉宋朝寨村老黨員孫孝文對我們説:“從我們知道書記、縣長的手機號後,我們也在觀察呀,發現鄉里的那些幹部工作作風有了很大變化,他們沒有官架子了,和我們也很談得來,我們有啥要求,都可以儘快幫助我們!”

    宋朝寨村群眾有發展時令蔬菜的積極性,但由於距離市場很遠,老百姓覺得種植不划算。老孫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理給縣長劉凱打了一個電話,引起劉縣長的高度重視,指示縣政府分管副縣長和有關部門專門研究,指導村民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目前該合作社已經有116戶農戶參加,從單一種植蔬菜拓展到葛根、乾果、水産、腌製品等多個項目,合作社真正發揮了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的作用。

    在南江縣鄉村採訪,記者不僅看到了新房舍、新設施、新産業,還看到了發展的新思路、新規劃、新舉措。縣委書記張長雲深有感觸地説:“在加快建設美麗富饒新南江的實踐中,我們利用生活中最常用最普通的通訊方式和全縣群眾實現經常化交流、接觸和溝通,有效拉近了幹群距離,看似普通的小小電話號碼,卻關乎群眾的信任和評判。只有保持和發展好同人民群眾的‘魚水情’和‘血肉聯絡’,才能真正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提升執政效能、樹好執政形象、鞏固執政根基。”

    南江縣幹部作風大轉變,還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據統計,去年該縣信訪總量、信訪人次、重信重訪批次和集體訪同比下降25%、27%、5%、27%,9個黨組織、16名黨員幹部先後受到中央和省、市委表彰,群眾普遍關心的上學難、就醫難、出行難、飲水難“四難”問題得到切實解決。

 
 
 相關鏈結
· 獻給走向新生的汶川地震甘陜渝災區的父老鄉親
· 汶川地震三週年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四川成都市舉行
· 李長春出席紀念抗擊汶川特大地震三週年文藝晚會
· 汶川地震三週年:在新的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 汶川災區鐵路重建:從廢墟走出的“重生之路”
· 涅槃重生--國務院部門支持汶川地震災區重建紀實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