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17日電(記者 許茹)“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都江堰森林植被遭受嚴重損毀,損失面積達20.5萬畝。震後三年,都江堰以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大工程”建設為基礎,完成植被恢復21萬畝,超過震前水平。
走進都江堰市金鳳、金藤村雷竹豐産技術示範點,只見一條約20公里長的新路隨著山勢蜿蜒而上,示範點內3000畝的竹林鬱鬱蔥蔥,竹林下成群的跑山雞、鵝貪婪地啄著落在地面上的竹葉。
“地震中,示範點有超過300畝竹林被損毀,通過3年來的補植目前已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雷竹豐産技術示範點實施單位之一的都江堰凱達公司經理駱光文告訴記者,在恢復植被的同時,示範點在林下養殖了約3萬隻雞和1萬隻鵝。據了解,這種林下養殖模式的益處在於利用家禽去除林下蟲和雜草,動物糞便增加土地肥力。與此同時,種植竹子又為養殖提供了飼料,從而實現了“以養促種、以種促養”的循環生態模式。
金鳳、金藤村雷竹豐産技術示範點是都江堰震後林業恢復發展的一個縮影。都江堰市林業局副局長柳賢昌介紹説,在都江堰受損的20.5萬畝森林植被中,有一半分佈在大熊貓棲息地,另一半分佈在棲息地外圍。對大熊貓棲息地的林業恢復,嚴格禁止了外來物種的栽種,以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破壞生態;對棲息地外圍的林業恢復則主要採取與産業發展相結合的方式,考慮生態和經濟的雙重效益。
截至目前,都江堰共通過人工造林3.2余萬畝、人工點撒播0.23余萬畝和封山育林17余萬畝完成了植被恢復。“為了儘快恢復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植被覆蓋,保護區因地制宜,採取人工造林、人工點撒播、封山育林三種方式相結合的方式,最大程度保護區內的珙桐、川金絲猴等珍稀動植物。”柳賢昌舉例説。
在進行林業恢復的同時,都江堰將滿足群眾經濟發展需求作為重要方向。柳賢昌算了一筆賬,在人工造林的過程中,每畝整地、栽植到管護等步驟共需要一個勞動力20個工日,全市3.2萬畝人工造林則需要64萬個工作日,按照每個工作日平均為100元計算,人工造林共提供了6400萬元的就近就業收入。
龍池鎮雲華村村支書劉啟平告訴記者,雲華村共種植了近300畝藥材厚樸,全村約40%的村民參與厚樸種植,解決了集中居住後的就業和經濟來源問題。目前,都江堰重點種植的三木藥材厚樸、杜仲、黃柏基地面積達15萬畝,種植農戶8000余戶,受益人口3萬多人,厚樸在地産值已超過6億元。
柳賢昌介紹説,三木藥材在都江堰栽培歷史悠久,在三木藥材産業合作社的帶動下,産品不僅暢銷國內,還出口到韓國、日本。地震後的第4個月,都江堰三畝藥材龍頭企業便與上海醫藥集團達成協定,聯合建設以三木藥材為主的中藥材加工廠;2009年6月,“都江堰厚樸”順利通過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國家核查,都江堰三木林藥材走上了規範化、集約化和品牌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