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酒泉9月28日電(記者王玉山、孫彥新)20年來,從火箭操作手、火箭系統指揮員到神舟七號時的零號指揮員,44歲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站長郭忠來參加了神一到神七的歷次神舟飛船發射。
天宮一號發射前夕,郭忠來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為滿足交會對接任務,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通過設備、流程和人員3個方面的優化,進一步提升了中國載人航天測試發射能力。
設備優化:火箭發射將首次實現自動點火 點火按鈕成為備份設備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測發大廳和指控大廳以及發射塔架,滿目皆新。
“指揮監控系統是新換的。原來都是一些486、586機器,儘管是小型機,但仍比現在用的普通電腦大很多。這些用了10多年的機器性能和軟體都比較落後,新進的大學生甚至都沒有學過這些軟體。”郭忠來説。
郭忠來説,電視畫面和數據原來是分開投送,測控大廳的大屏幕上清晰度不夠,並且顯示都是單幅畫面,不能全部監控到。“火箭點火後幾十秒,大屏幕還沒有顯示出來,非常滯後。擺桿有沒有鬆開?火箭在剎那間是否升空?對於指揮員來説有不確定性,要靠指揮員的經驗來判斷。”
作為神舟七號時的零號指揮員,郭忠來介紹,以前火箭起飛時給出的零秒信號,是模擬的,這次全部換成數字的,更精確了。
“光纜由原來10兆變成現在的千兆,可以直接上網,通信數據量很大。”郭忠來説,“有上百路的信息,現在畫面很清晰,指揮員指揮的時候也更加方便。”
“神六和神七的時候都是手動點火,但交會對接要求精度在一兩秒之內,人工控制難度很大,所以需要一個自動點火設備。”郭忠來説,“現在通過衛星和光纜授時,實現了數字化自動點火,首先傳送到通信機房,再送到發射控制臺,最終傳送到火箭,精確授時的誤差是毫秒級的。”
“老設備從1997年開始用到2008年,我們從2009年開始改造,2010年改造完成。優化後的新設備這是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郭忠來説,“之所以進行改造,一是設備自身的壽命到了,另外是現在火箭和飛船的數據量越來越大。”
“發射塔架上重新刷了漆。”郭忠來説,用了24噸油漆,先後刷了六七遍,可以防銹、防風沙、防腐蝕。除此之外,發射塔架上的整流罩還新增了空調。
“發射神七的時候下過一場大雨,大家很緊張,趕緊用塑料布去蓋,很麻煩。但活動平臺上仍落了一部分雨水。現在密封區裏增加了送風的空調,可以製冷制熱。不怕風吹日曬,不怕淋雨。”郭忠來説。
流程優化:兩次扣整流罩改為一次,可以節省20天時間
郭忠來説,流程上的優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飛船狀態由原來的兩次扣整流罩改為一次扣整流罩。
“以前是加注推進劑後,再扣罩。現在是飛船準備好後,直接扣整流罩,可以節省20天左右的時間。以後發射都改成一次扣整流罩。”郭忠來説,“以前測試狀態很多,現在狀態基本固定了,靜態檢查就可以了。”
“扣整流罩對精細度要求非常高,扣、拆過程中,很容易發生問題。現在改為一次扣整流罩,可以更有效規避風險。”郭忠來説,“這也是中國載人航天測試發射技術上成熟和進步的一個變化。”
二是測試項目減少很多。
“原來進行聯合檢查,技術區要進行4次,發射區進行一次。”郭忠來説,“現在聯合檢查只在發射場區進行一次,火箭總檢查由原來的10次變為現在的6次,有效節省了時間。”
“檢查次數太多有時候反而不好。比如,用石墨做的一個供電設備,每次檢查石墨粉都會脫落,容易發生漏電,所以以前還要吹碳粉。”郭忠來説,“現在很多狀態固定了,測試項目也隨之減少了很多,熟能生巧。”
人員優化:同時可以拉出兩支隊伍
“原來對火箭動力、控制、故檢、遙測、外測、總體網等7系統進行檢查需要17人,現在是不分系統,按照艙段檢查。”郭忠來説,“這樣管理更順暢,效率也非常高。”
在郭忠來的記憶裏,以往發射前每做一次總檢查,都要從上午忙到晚上,還經常要推遲下班、吃不上飯。“現在一個小時就可以了,人員很輕鬆。”
在人員合作上,發射場也進行了優化。
“按照新手和老手搭配的原則,合理分配人員。”郭忠來説,“在技術人員總數不變的情況下,現在可以拉出兩支獨立的隊伍,滿足不同發射需求,優化了隊伍結構。”
郭忠來説,在火箭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入發射場區之前,技術人員們就已熟悉了操作流程,訓練過很多遍了。
“我們研製了一個‘一體化倣真訓練系統’,進行虛擬安裝、測試等,和正式工作的時候界面是一樣的。”郭忠來説,“和真的一樣,只是火箭不在發射塔架上。”
郭忠來介紹,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任務中,零號指揮員王軍、火箭測試發射指揮員周曉明、發射控制臺點火操作手李建偉等許多關鍵崗位上的指揮員都是第一次亮相。
“在這些崗位上,儘管他們是新人,但我一點兒也不擔心!”經過多次的模擬訓練,郭忠來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