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扶貧開發政策有三大特徵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 于文靜、何宗渝)國務院新聞辦16日發表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指出,十年來,中國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這一進程中,國家把扶貧開發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和實施有利於農村貧困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把扶貧投入作為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優先領域,把貧困地區作為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區域,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切實提高扶貧政策的執行力。中國扶貧開發政策有以下特徵:
--堅持開髮式扶貧和社會保障相結合。引導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經濟結構,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産,提高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注重綜合開發、全面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注重可持續發展,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五保供養水平,不斷完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為貧困人口提供基本生存保障。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推進扶貧開發政策與農村低保制度銜接試點,努力使各項政策覆蓋所有貧困人口。
--堅持專項扶貧和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結合。以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為工作對象,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主要資源,以實現貧困人口基本生存和發展為目標,編制專項扶貧開發規劃,分年實施。充分發揮各行業部門職責,將貧困地區作為本部門本行業發展重點,積極促進貧困地區水利、交通、電力、國土資源、教育、衛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計劃生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通過多種方式支持貧困地區開發建設。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定點扶貧,東西扶貧協作,軍隊和武警部隊支援,社會各界參與,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扶貧方式,推動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民收入。
--堅持外部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通過專項扶貧資金、財政轉移支付、部門項目建設、社會各界捐助、引進利用外資等途徑,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資金投入。不斷探索參與式整村推進、小額信貸、貧困村互助資金等多種扶貧模式。尊重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在農村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地位,廣泛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廣大幹部群眾自強不息,不等不靠,苦幹實幹,積極參與決策、投工投勞,依靠自身力量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中國扶貧十年累計投入2043.8億元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 于文靜、何宗渝)國務院新聞辦16日發表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指出,十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不斷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加大對扶貧的財政投入,財政投入從2001年的127.5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0年的349.3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1.9%,十年累計投入2043.8億元人民幣。
白皮書指出,中國政府把收入在扶貧標準以下的人口作為扶貧對象,把貧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特困地區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在這些地區確定了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給予重點扶持。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編制專項規劃,安排專項資金,集中資源改善這些地區基礎設施,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增強人口素質。東部以及中西部其他地區的貧困縣、鄉、村,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扶持。
同時,中國實行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加強勞動力培訓,通過教育開展扶貧,推進産業化扶貧,實施以工代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開展金融扶貧,開展特殊地區扶貧試點等。
白皮書指出,為了解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突出問題,中國政府在一些特殊類型的困難地區開展了符合當地特點的扶貧開發工作。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蘭縣、巴馬縣、鳳山縣,集中力量開展了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會戰。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開展了扶貧開發與綜合防治大骨節病相結合的試點。在貴州省晴隆縣開展了石漠化地區的扶貧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的試點。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合奇縣開展了邊境扶貧的試點。對雲南省的布朗族及瑤族山瑤支系開展全面扶貧。在汶川、玉樹地震災區,把貧困地區的防災減災與災後恢復重建有機結合,全面推進災後恢復重建。通過這些試點,為因地制宜做好扶貧開發工作探索了道路,積累了經驗。
中國十年扶貧開發成績突出 貧困人口減至2688萬人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于文靜、何宗渝)國務院新聞辦16日發表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指出,十年來,中國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生態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白皮書指出,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物價指數的變化,將全國農村扶貧標準從2000年的865元人民幣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人民幣。以此標準衡量的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從2000年底的9422萬人減少到2010年底的2688萬人;農村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
白皮書顯示,貧困地區經濟全面發展。貧困地區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特色優勢産業快速發展,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從2001年至2010年,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從2658元人民幣增加到11170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7%;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從123元人民幣增加到559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8.3%。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1276元人民幣,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1%(未扣除物價因素)。上述數據的增幅,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白皮書指出,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國家不斷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全面改善這些地方的生産生活條件。從2002年至2010年,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新增基本農田5245.6萬畝,新建及改擴建公路里程95.2萬公里,新增教育衛生用房3506.1萬平方米,解決了5675.7萬人、4999.3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到2010年底,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飲用自來水、深水井農戶達到60.9%,自然村通公路比例為88.1%、通電比例為98%、通電話比例為92.9%,農戶人均住房面積24.9平方米,農戶使用旱廁和水衝式廁所比重達88.4%。貧困地區農村面貌發生明顯變化。
白皮書還指出,貧困地區社會事業不斷進步。農村義務教育得到加強,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到2010年底,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7至15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7.7%,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青壯年文盲率為7%,比2002年下降5.4個百分點,青壯年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到2010年底,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參加新農合的農戶比例達到93.3%,有病能及時就醫的比重達到91.4%,鄉鄉建有衛生院,絕大多數行政村設有衛生室。貧困地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得到加強。
白皮書顯示,貧困地區生態惡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從2002年至2010年,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施退耕還林還草14923.5萬畝,新增經濟林22643.4萬畝。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飲用水水源受污染的農戶比例從2002年的15.5%下降到2010年的5.1%,獲取燃料困難的農戶比例從45%下降到31.4%。
中國政府從貧困地區實際情況出發 積極開展行業扶貧工作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 何宗渝、于文靜)國務院新聞辦16日發表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説,貧困問題是歷史、經濟、地理、自然等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中國政府從貧困地區實際情況出發,堅持綜合治理原則,發揮政府各相關部門優勢,在推廣農業技術、改善貧困地區交通條件、加強貧困地區水利建設、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農村危房改造、科技扶貧等方面,積極開展行業扶貧工作。
以農村危房改造為例,2008年以來,國家累計安排補助資金117億元人民幣,支持203.4萬貧困農戶開展危房改造。2010年,已覆蓋全國陸地邊境縣、西部地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務院確定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縣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團場。
在發展貧困地區社會事業方面,中國積極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力度,減輕貧困地區教育負擔。實施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和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加強宿舍、食堂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促進城鄉和地區之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組織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重點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衛生人才。加大培養合格鄉村醫生和接生員的力度,鼓勵醫療衛生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進一步加大政府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費用的資助力度。建立健全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全面實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加快推進西部地區計劃生育“少生快富”工程。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組織開展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開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
同時,中國還加強貧困地區生態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完善補助政策,延長補助期限。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採取封山育草、禁牧等措施,保護天然草原植被。在西藏等地開展草原生態獎勵補助試點。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項目區大力發展生態特色産業,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實施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通過封山育林育草、人工植樹種草、發展草食畜牧業、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實現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産業發展、扶貧開發結合。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通過退耕還草、生態移民、鼠害防治、人工增雨等措施,加強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發源地的生態保護。加快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與恢復、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維護生物多樣性。
中國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婦女、殘疾人扶貧開發支持力度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 何宗渝、于文靜)國務院新聞辦16日發表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指出,十年來,中國把對少數民族、婦女、殘疾人的扶貧開發納入規劃,統一組織,同步實施,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加大了支持力度。
白皮書指出,在興邊富民方面,中國組織實施興邊富民專項行動,支持邊境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幫助邊境群眾增收致富,扶持範圍覆蓋全國所有陸地邊境縣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邊境團場,2000年至2010年共投入興邊富民資金22.1億元人民幣。
同時,中國對全國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22個人口較少民族實行專項扶持,編制並實施《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年)》,對人口較少民族及其聚居區投入各項扶持資金37.51億元人民幣,集中力量幫助這些民族加快發展步伐。
在扶助貧困婦女方面,中國組織實施《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年)》,把緩解婦女貧困程度、減少貧困婦女數量放在優先位置,加大對貧困婦女扶持力度,幫助、支持貧困婦女實施扶貧項目,鼓勵、支持以婦女為主的扶貧經濟實體的發展。2009年以來,還組織實施了小額擔保貼息貸款項目,截至2011年7月底,累計發放貸款409.93億元人民幣,其中農村婦女獲得貸款259.23億元人民幣,使貧困婦女成為扶貧資源的獲得者和扶貧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此外,中國還組織實施《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計劃(2001-2010年)》,因地制宜選擇符合殘疾人特點的扶貧項目和方式,著力解決貧困殘疾人溫飽問題,縮小殘疾人生活水平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