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1月17日電(記者 顧玲)17日,青海省兒童早期發展項目在青海省樂都縣啟動。從今年開始,青海每年將投入2500萬元,通過持續發放營養包、對幼兒開展巡迴施教等方式,先期對省內15個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縣的嬰幼兒進行早期營養干預和學前教育,以實現“新生兒出生健康、嬰幼兒營養正常、學前教育基本覆蓋。”
當日,青海省兒童早期發展項目啟動儀式在樂都縣舉行。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總工會主席蘇寧介紹,從今年開始,兒童早期發展項目分兩步在全省陸續實施,今年先期在15個縣組織實施。每年由財政出資1500萬元,推進兒童“走教”項目;出資1000萬元,由地方財政配套相應資金,免費向兒童發放營養包。到“十二五”末,實現幼兒學前一年毛入園率達到8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嬰兒、孕産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15%和25/10萬。
據了解,先期實施兒童早期發展項目的15個縣包括大通縣等9個農業縣和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等6個牧業縣的共899個鄉村。
據了解,兒童早期發展項目包括兩個子項目:嬰幼兒營養項目和早期教育項目。嬰幼兒營養項目通過為項目地區6至36月齡的嬰幼兒補充輔食營養補充品,對嬰幼兒家長開展健康教育,降低項目地區適齡嬰幼兒貧血患病率,提高家長科學育兒水平,保障項目地區兒童健康成長。
早期教育項目即充分利用中小學校佈局調整的富餘校舍,在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偏遠山區建立基本滿足適齡幼兒接受學前教育的巡迴“走教點”網絡,每天由走教老師從鄉鎮來到村裏,為孩子們進行巡迴學前教育。
青海省在中國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自2009年起在樂都縣進行了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項目的試點與探索,兩年來已對2178名孕婦、2968名嬰幼兒進行了營養干預;並設立走教點147個,招錄走教志願者106名,解決了樂都縣3241名幼兒的入園問題,初步探索出了一個“低成本、廣覆蓋、有效益”的改善農村兒童早期發展狀況的發展模式。
受經濟基礎薄弱、貧困人口較多、整體文化素質不高,以及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青海省兒童早期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如兒童維生素A、維生素D、鐵、鈣等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兒童貧血率、兒童生長遲緩、低體重仍然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平。同時,青海省學前教育發展比較落後且不平衡,全省學前教育一年在園入園率達75%,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僅為45%,農牧區學前教育入學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