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決定》解讀: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14日 09時29分   來源:新華社

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解讀:
如何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
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黨的十六大以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得到較大改善,公共文化産品供給能力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國共有3020個博物館、2850個圖書館、3223個文化館,38736個文化站,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覆蓋全部行政村和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覆蓋75%的行政村,農家書屋已覆蓋全國一半行政村,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年放映量達800萬場,全國絕大部分公共博物館和紀念館實現免費開放。同時要看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為此,《決定》強調要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第一,加大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力度,建立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關鍵要解決資金投入的問題。要抓緊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辦法,堅持政府主導,逐步建立健全同公共財力相匹配、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政府投入保障機制,使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所需的資金有穩定的來源和保障。要把加大投入力度與改進投入方式結合起來,把主要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採取政府採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要拓寬投入渠道,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努力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和社會化。

    第二,建設和完善基層文化設施網絡,實現公共文化設施有效覆蓋。設施網絡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要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加強各類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的全面覆蓋。要以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向城鄉基層傾斜。要加強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設計,拓展投資渠道。要完善面向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第三,提高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能力,豐富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的內容。公益性文化單位要充分發揮骨幹作用,面向基層、面向群眾,著力提高生産能力和服務水平,多提供符合人民群眾需求、質優價廉的文化産品和服務。要加強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設並完善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鼓勵其他國有文化單位、教育機構等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要鼓勵國家投資、資助或擁有版權的文化産品無償用於公共文化服務。要深入推進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創新運行機制,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

    第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協調,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要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加強區域內文化、教育、科技、體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動場所的綜合利用,推動形成融宣傳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科學普及、體育活動等於一體的文化中心。要建立健全有力的扶持機制、共建機制,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團體開展城鄉共建、區域共建,支援基層文化建設。要堅持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並重,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提高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使各類公共文化設施正常運轉、持續發展、真正發揮作用。

 
 
 相關鏈結
· 《決定》解讀:為什麼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 《決定》解讀:加強文藝理論建設和文藝評論工作
· 《決定》解讀:完善文化産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 《決定》解讀:做好輿論引導 發揮各類媒體作用
· 《決定》解讀:為什麼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
· 《決定》解讀:為什麼要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