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醫藥“走出去”尋求突破路徑
——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談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
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記者 王茜)中國將用5年左右時間,建立完善的中醫藥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最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商務部等14部門出臺了關於促進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的若干意見。從戰略層面,為加快中醫藥走向世界,指出了發展和突破的路徑。就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相關情況,記者採訪了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
記者:我國中醫藥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如何?
王國強:中醫藥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産生活實踐和與疾病作鬥爭中逐步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國醫藥衛生事業和維護人民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我國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第62界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由中國政府提議的《傳統醫學決議》,鼓勵和敦促發展傳統醫學。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已經成立,秘書處設在中國。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團體會員加入了總部設在中國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和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主動要求與我國加強在中醫藥領域的合作和交流。截至目前,我國與外國政府及有關國際組織已簽訂了含有中醫藥合作內容的雙邊政府間協議96個,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49個。同時,中醫針灸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已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些都為中醫藥服務貿易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目前對我國中醫藥服務貿易形成壁壘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王國強:大家都知道,中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在東方文化孕育下的中醫藥和西方文化並不是很快就能相通、共融的。所以,中醫藥“走出去”首先應是中醫藥文化先行。醫學是文化的産物,形象地講,西醫是工筆畫,中醫是山水畫。西醫的特點是單靶點治療,如CT、核磁等。而中醫是整體觀治療,多靶點治療,強調系統論,綜合協調。中醫藥作為一种醫療的手段進入到所在國,它需要受到當地醫療衛生界的認同;其次是政府的政策法律的準入;再次是藥品的檢測和安全保障。這些方面是很大挑戰,所以,在這方面我們會和有關部門認真地研究,針對所在國的需求和政策法規的情況溝通協調,促進中醫藥能夠更好地、安全地、健康地走進所在國。
記者:目前醫療行業的一些不良事件是否會對“走出去”産生負面影響?
王國強:産生負面影響也是可能的。一方面,是由於文化的差異,因為我們的宣傳不到位,人家不理解、不認識,可能會産生誤解。另一方面,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確實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象。有些從業人員並不是真正的中醫,在醫德、醫風方面也存在問題,提供的産品是偽劣的,提供的技術是不規範、不標準的,結果便是沒有療效的。這些肯定有負面的影響。但是,我們會採取積極措施,努力地把正面影響擴大,負面影響減少。
記者:我國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的意義是什麼?
王國強:一是對維護和增進人類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有利於滿足國際社會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推動中醫藥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貢獻。二是為展示和傳播中醫藥文化開闢了廣闊舞臺,有利於倡導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的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促進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三是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於促進國際資金、技術和信息互動及共享,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理念、方法和科學技術,激發中醫藥發展潛能和活力,提升其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記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採取哪些措施保證“走出去”的安全、有效?
王國強: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首要一點是,所提供的産品、技術是安全、有效、科學、健康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會高度重視在服務貿易進程中如何保證中醫藥服務能夠安全、有效的問題,為此我們將會採取積極措施。一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努力提高中醫藥的服務能力和療效。二是我們要加強中醫藥的科研創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提升中醫藥的科技含量和它的有效性。三是我們將努力加強中醫藥的標準化、規範化工作,使它能夠更好地形成國際標準,更好地滿足各國需要。四是通過中醫藥服務貿易,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在加強中醫藥政策保障、安全保障方面的有效措施和經驗。五是和國家食藥監局、衛生部以及其他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確保中醫藥服務貿易的産品和技術的安全性。
我們開展中醫藥服務貿易,不可能一帆風順,肯定有很多挑戰,但是我們堅信,維護人類的健康是全球人類的共同任務,只要具有好的療效,只要對維護人類健康有幫助的技術、産品,肯定能夠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