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8月15日電(記者駱曉飛)青海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一座座新建的化工廠房拔地而起,在參差錯落的建築物之間,“加快建設中國最大鹽化工基地”的標語異常醒目。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國內最大鉀肥生産企業——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技術創新,不僅實現了鉀資源可採量和鉀肥生産裝置規模的成倍增加,而且逐步搭建起了以“三大工業基地”和“五大産業群”為核心的世界最大鹽化工産業架構。
“目前,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鉀肥實際産量已經突破240萬噸,産能規劃也已經由原來國家規劃的100萬噸發展到350萬噸,可以滿足國內鉀肥市場需求的三分之一。”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副主任、總地質師王石軍説。
王石軍介紹,2003年,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100萬噸鉀肥項目基本建成,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七個擁有百萬噸鉀肥生産能力的國家;此後,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先後啟動總投資達數百億元的鹽湖資源綜合利用一、二、三期項目,開始打造具有鹽湖資源特色的世界級循環經濟産業園區。
“沒有科技創新就不可能實現産業做大做強,就不可能打造鹽湖循環經濟。”王石軍説,近幾年來,通過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和科技攻關項目投資,反浮選結晶技術的突破極大地提高了鹽湖鉀肥開採效率,固體鉀礦溶解轉化工藝“再造了一個察爾汗鹽湖”,而産業鏈的設計創新則讓鹽湖資源開發從單一的鉀肥生産走向鉀、鈉、鎂、鋰等資源的綜合利用。
依賴於自主科技創新和先進技術的引進、吸收、再創新,目前,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已構建起鉀鹽、鎂鹽、氯鹼“三大工業基地”和鉀鹽、鈉鹽、鎂鹽、鋰鹽、煤氣鹽“五大産業群”循環經濟産業鏈。
與此同時,通過引進和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創新産業鏈設計,青海鹽湖工業産業結構逐步由單一的鉀肥産業發展成為鹽湖化工、天然氣化工、煤炭化工、精細化工、有色金屬和水泥等産業相互銜接、多元發展的格局。
“柴達木盆地的鹽湖大都為氯化物型,在鉀、鈉、鎂、鋰等多種資源綜合利用和深加工中,將副産大量的氯氣和氯化氫,為此我們通過內引外聯、合力集成創新,規劃了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僅此一個項目,就可以衍生出10多個産品。”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金屬鎂一體化總工程師侯軍説。
侯軍告訴記者,近幾年來,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內10余家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建立了産學研戰略聯盟,在鹽湖提鉀、提鋰、提鎂及尾礦、廢液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10多項自主創新科技成果,其中固體鉀礦溶解轉化工藝技術成果不僅使察爾汗鹽湖的可採資源量翻了一番,而且解決了長期存在的“鎂害”問題。
侯軍介紹,目前,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鹽湖資源綜合利用一、二、三期工程中,以鉀鹽深加工為主的一期工程已經建成並陸續投料試車,以鈉鹽深加工為主的二期工程將於年內基本建成,而三期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已經全面啟動建設,按計劃將於2014年建成投産。這些項目全部建成達産後,鹽湖特色産業鏈將實現資源、副産物、廢棄物的閉路循環。
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小松説,近年來,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堅持科技引領,不斷加快研發工作和先進技術在企業的推廣與應用步伐,加強了全公司的技術改造和新項目的技術管理工作,為新建百萬噸鉀肥項目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同時,通過對生産系統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工藝控制水平和鉀回收率,解決了鉀肥生産中長期出現的技術問題,也為打造中國最大鹽化工産業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