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如何從頂層設計解開大貨、大客高速路“死結”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記者 南辰)近期各地高速公路由大貨車、大客車等引發的惡性交通事故不斷,包括包茂高速陜西延安安塞段“8·26”特大交通事故等,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造成重大損失。
記者注意到,在事故發生後,地方政府部門和交通運輸部等迅速推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安全舉措,包括將取締“紅眼客車”,加強對臥鋪客車和危險品運輸車輛的監管,逐一排查9座以上客車等。
然而記者認為,長期以來大貨車、大客車在高速公路上惡性死亡事故突出背後,隱藏著很多制度設計的問題,必須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加以重視和改革。僅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恐怕起不了很大的作用、長期的作用。
客貨運安全冗余不能被多拉快跑“吃掉”
“8·26”特大交通事故中,出事臥鋪客車為什麼在本應當休息的時段仍在高速路上“疲勞運營”耐人尋味。歸根到底,在有限的時間內,在高昂的運輸成本壓力下選擇“多拉快跑”無疑是罪魁禍首。記者認為,這也是很多大貨車之所以選擇超速、超載和疲勞駕駛的主因。
也就是説,雖然客運、貨運公司制定了很多保證安全的管理制度,公安交管、交通運輸等部門也有很多強制性確保安全的規定,但是在油價、過路費等成本重壓下,在公司內部畸形的“考核”下,司機所能掌控的、最重要的安全冗余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壓縮。在這種背景下,出群死群傷的惡性事故是必然的、早晚的。
雷鋒當年親密的戰友、副駕駛喬安山,是一位有著35年駕齡的老駕駛員。但是談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為什麼自己不再開車時,喬安山告訴記者,就是因為那時起老闆就要求大貨車或是大客車“多拉快跑”,受不了就不幹了。
“我認為大貨車、大客車惡性事故多要找根源。現在市場競爭秩序混亂,誰價格低,運輸的活就給誰,造成惡性競爭,司機要想掙錢只能超載、超速、疲勞駕駛!”喬安山説。
每一條逝去的生命都伴隨著幾個家庭的悲劇和不可挽回的社會損失。當“多拉快跑”成為很多客貨運一線司機和其公司被逼選擇的生存模式時,相關部門必須及時對制度設計進行反思和糾偏。地方政府更要以安全為先,果斷捨棄那些以犧牲安全為代價換來的“帶血的GDP”。
如何依靠“技術+誠信”提高監管效率
記者注意到,在“8·26”特大交通事故中,GPS、視頻監控等技術監控手段已經在臥鋪客車上使用,暴露出的漏洞則是公司和監管部門對司機的管理、考核和監督執法並沒有嚴格與技術監控手段挂鉤。因此才會有技術手段“疲勞報警”後的“疲勞運營”,才會出現被架空的“強制休息時段”。
記者認為,在降低大客車、大貨車惡性交通死亡事故方面,物流、客運行業和監督執法部門必須依靠“技術+誠信”提高監管效率。
舉例來説,歐洲很多國家的大客車、大貨車駕駛員都有定時進服務區休息、每天不超時工作的好習慣,這種好習慣背後則隱藏著制度設計和科技的力量。這些車輛上大多都有GPS和監控系統,司機上車插卡,到點進沒進服務區休息,每天開幾個小時都有數據可查。一旦違規被抽查到,不但要被罰鉅款,從業資質甚至都有可能喪失。有這種制度設計和技術支撐,歐洲的大客車、大貨車司機腰板硬得很,敢於對老闆、客戶的不合理、不安全要求説不。
下一步,國內應當考慮借鑒汽車發達國家的這些經驗,建立客貨運公司和從業司機的誠信管理機制,違反安全規定的公司、司機一票否決,依託前臺的技術監管手段和後臺的誠信監管機制,重塑國內客貨運安全的基石。
汽車社會的安全是系統工程,人、車、路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從汽車社會的高度審視,道路交通安全是系統工程,人、車、路三大要素的安全缺一不可。其中,駕駛員是最重要的主動安全要素。
俗語説“手握方向盤,腳踩鬼門關”。而當前國內大客車和大貨車駕駛員充其量是低薪的熟練工種,急需從駕校源頭加強培訓。從職業定位的角度審視,相比民航的機長和鐵路運輸的火車司機,高速公路上大客車和大貨車司機承擔的安全責任一點也不輕,受到的安全教育和享受的職業待遇卻有天淵之別,急需從管理環節和安全教育環節進行變革。
再説車的因素,當前,自主品牌佔據國內大客車和大貨車市場的主要份額,但實話實説,國內大客車和大貨車的安全標準體系亟待提升。高速公路上的一起起慘烈事故背後,廠家如何製造出主動、被動安全性能更高的客貨車,成為汽車業亟待正視、解決的問題。
而近期發生在哈爾濱的匝道側滑事故,則證明了道路安全也是汽車社會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方面,除了要在設計、施工過程中堅守質量第一的百年大計,還要積極向德國等汽車發達國家學習,加速提升高速公路的智慧化服務水平,積極發展車聯網等前瞻技術,讓國內更多高速公路成為智慧化的安全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