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新高潮必將興起
——專訪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 璩靜)“十八大報告對文化改革發展給予充分肯定、對今後文化建設作了週密部署,論述了文化本身改革發展的新要求,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提出了新要求。”十八大代表、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10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黨在文化領域不只是推動了改革發展,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意義非凡,一個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必將興起。
問:您如何理解這十年的文化體制改革思路?
柳斌傑:這十年之所以出現文化建設大好局面,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在文化領域裏堅持了改革開放。文化體制改革真正地走上科學道路是從黨的十六大開始,把文化分成經營性和公益性兩大類,提出了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兩個思路。經營性的文化産業要轉企改制,走市場化道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主,以滿足人民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為目的進行發展。
十六大對文化的科學論斷對此後十年的文化改革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那時起,新聞出版業經過十年實踐,3000多家新華書店、528家圖書出版社、637家音像電子出版社、3271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已完成轉企改制,全國已組建120多個新聞出版企業集團,49家新聞出版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像黨報黨刊這樣堅持導向、引導輿論的公共服務事業主體,也真正得到了國家支持和保障。不僅如此,新聞出版業全面開放的市場格局也初步形成。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出版策劃、發行、製作、廣告、經營、新媒體的投資建設,在印刷發行領域甚至佔到70%。很多國際出版傳媒集團與國內上百家出版企業開展了項目和版權合作。
問:新聞出版業在滿足人民群眾均等化文化要求方面有哪些貢獻?
柳斌傑:文化滲透在各個領域裏,所以公共文化建設強調均等性、便民性、公益性,使更多的人受益。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農村,實施了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其中有農家書屋工程。經過這幾年建設,中央、地方一共投入180多億元,建立了60多萬個農家書屋,基本實現了行政村村村有書屋,農民群眾買書難、看書難、讀報難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短短時間,數十億冊圖書、一大批報刊音像産品進入農村。
公共文化建設問題仍然是今後重要任務:一是實施傳播力工程,充分利用報紙、期刊、廣電、互聯網、手機等傳播平臺,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傳播服務,使傳播平臺能夠延伸到基層和社區。二是繼續解決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讀書難、看報難問題,還要探索了農家書屋長效機制,把書屋服務與代銷點、代郵點、培訓結合起來,使其發揮更多作用並長期發展下去。三是改變公共文化服務思維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政府形成互補之勢。
問:如何通過出版物讓世界更了解中國呢?
柳斌傑:我們對走出去的認識也在進一步深化。最初是著眼于把中國聲音傳出去,讓世界了解中國。現在發現,國際市場也是我們的發展空間。近幾年,我國大型傳媒企業紛紛到海外投資辦社、辦報、辦臺、辦廠、辦店,截至目前,已在國外有400多家新聞出版機構。比如,中國青年出版社在倫敦辦分社,當年實現盈利,出版的圖書在英國社會引起轟動,成為英國皇室禮品。我們已經打通了國際市場主要渠道,例如與拉加代爾集團開展戰略合作,在世界主要城市的機場、碼頭、地鐵站等繁華地帶銷售中國圖書,在世界最大網絡銷售商亞馬遜開設中國書店,目前上網圖書已有15萬多種,還整合了海外華人華僑開的中文書店形成華文書店聯盟,給予政策扶持。
世界上有影響的出版物在中國市場都能找到,國內有很多書也做到全球同步出版,這種模式會越來越多。例如克林頓、布萊爾、基辛格等外國政要都願意把作品在中國和世界同步出版,足以説明中國出版的世界地位,尤其是出版市場的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莫言的小説能夠獲得諾貝爾獎,也充分證明了這點,近年來,我們在西方市場上翻譯出版並力推莫言作品,所有國際書展主賓國活動上都請莫言發言,與國外公眾見面。沒有這些工作怎能讓世界了解他,並通過他了解中國呢?這就是出版市場開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