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2月9日電(記者周潤健、蔡玉高)2月10日,農曆正月初一,是中國人一年一度最為看重、慶祝最熱烈的傳統節日——春節。民俗專家表示,雖然已有4000多年曆史,但是將農曆正月初一作為過年之日,稱之為“春節”,並且放假,是在辛亥革命以後的1914年開始的,加上今年春節,現行春節整整“100歲”了。
天津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中國人習慣把過春節叫做“過年”。在傳統民間習俗中,過年是指農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有的地方從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那天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
據文獻資料記載,我國傳統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春節”被稱為元日、新歲、元正、元旦、正旦、三元日等,民間習慣稱為“年”或“大年”。
據相關資料記載,1913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任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年。從此,正式將公曆1月1日稱“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到2013年農曆蛇年春節,我國現行‘春節’整整滿‘100歲’了。”王來華表示,春節負載著厚重的歷史積澱,是億萬中國人情感的聚合,是炎黃子孫精神情感的昇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圖的就是新年裏闔家歡聚,幸福美滿,團團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