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為了促進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第一,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城市化地區要把增強綜合經濟實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保護好耕地和生態;農産品主産區要把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要保護好生態,在不影響主體功能的前提下適度發展非農産業;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把增強提供生態産品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同時可適度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的適宜産業。
第二,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一是實施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中央財政要逐年加大對農産品主産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特別是中西部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二是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在強化對各類地區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評價基礎上,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評價考核。
第三,要根據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的統一性,以及海洋系統的相對獨立性進行開發,促進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協調開發。海洋主體功能區的劃分要充分考慮維護我國海洋權益、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海洋開發內容及開發現狀,並與陸地國土空間的主體功能區相協調。沿海地區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規模要與海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統籌考慮海洋環境保護與陸源污染防治。嚴格保護海岸線資源,合理劃分海岸線功能,做到分段明確,相對集中,互不干擾。港口建設和涉海工業要集約利用岸線資源和近岸海域。各類開發活動都要以保護好海洋自然生態為前提,盡可能避免改變海域的自然屬性。控制圍填海造地規模,統籌海島保護、開發與建設。保護河口濕地,合理開發利用沿海灘塗,修復受損的海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