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西部高等教育插上振興的翅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談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出臺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新華社記者孫鐵翔)由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22日正式發佈。為何要出臺《計劃》?《計劃》都有哪些重點措施?如何看待區域發展的差異性問題?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就此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採訪。
記者:為什麼要針對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出臺文件?
張大良:作為全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中西部高校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佔全國的65.5%。但不容忽視的是,隨著辦學規模的快速擴大,中西部高校辦學能力與辦學規模不相適應,辦學水平明顯落後於東部地區等問題,已成為制約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瓶頸。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引導中西部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成為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記者:總體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
張大良:總體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中西部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辦學質量顯著提升,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為整體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針對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計劃》提出了加強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科研創新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促進優質資源共享、擴大中西部學生入學機會、優化院校佈局結構、加強交流與合作、健全投入機制等十個方面的主要任務。
記者:如何增強政策的針對性?
張大良:《計劃》主要從三方面著手增強政策的針對性:一是注重整合各類政策資源。《計劃》整合了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的具體舉措。二是突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要加強特色重點學科專業建設,著重支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契合度高的學科專業建設。三是發揮地方政府和高校主體作用。強調實施的責任主體是中西部各地政府和高校。在中央各部委綜合協調、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時,必鬚髮揮中西部地方政府和高校的主體作用,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綜合推進各項改革。
記者:如何看待區域發展的差異性問題?
張大良:首先要關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性,充分考慮到中西部各省份經濟社會發展及高等教育投入水平的差異,在具體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比例等方面對中西部提出不同要求。同時,要關注區域間高等教育發展的差異性,明確國家政策、資金支持的重點區域是西部。在項目選擇方面充分體現區域和民族特色,對西藏、新疆等民族、邊疆地區作出特殊安排。此外,還要關注區域內高等教育發展的差異性。中西部各省份要做好本省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完善支持本省所屬高校改革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根據省內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的差異,採取不同政策支持省域內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基礎比較薄弱的高校。
記者:目前已經實施了哪些重點工作?
張大良:《計劃》堅持邊制定邊實施,目前已經先行啟動實施了3項重點工作。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十二五”期間將投入100億元資金,重點支持100所左右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加快發展。二是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作。教育部、財政部于去年9月聯合啟動實施,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3個省區以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專項支持建設1所本區域辦學實力最強、辦學水平最高、區位優勢明顯的地方高校。三是千名中西部大學校長海外研修計劃。教育部與香港李兆基基金會、培華教育基金會合作,計劃在2012年到2016年期間,選派千名中西部地方高校領導幹部赴海外研修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