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5日電(記者吳振東、朱翃)烈日當頭,蟬鳴陣陣,比天氣更熱的是上海百老德育講師團的育人熱情。建軍節當天,“百老團”多位老幹部、老勞模、老教授走進上海徐匯區江南新村,為社區裏40余名中小學生送去精彩的革命故事和“中國夢”主題講座,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這只是“百老團”每年為孩子們作的數百場講座中的普通一場。13年來,秉承“要使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理念,平均年齡73歲的他們,足跡遍佈上海的學校社區,為310余萬人次青少年義務舉行了3300多場德育講座、展覽和演出,自身隊伍也從最初的24位老人發展成600多人的“大家庭”。
人説“百老不老,各有一寶”,但時代變了,如今青年人能否體會老一輩人眼中視若珍寶的品質?如何讓青年人靜下心來傾聽前輩的故事並從中獲益?“百老團”煞費苦心。
要靠潤物無聲的談心交流。畢業季前夕,83歲的“造橋大師”朱志豪來到東華大學,面對學生們提出的“一定要留在上海發展”、“要找個收入高的工作”等想法,朱志豪談起自己早先成為工地施工員,繼而被分配到偏遠部隊任技術員,人近中年回到上海,幾十年如一日勤懇工作,成為南浦、楊浦等橋建設總指揮的奮鬥人生。“個人理想要與國家需求相結合,只有腳踏實地、不懼艱險,才能實現人生價值。”朱老對青年人説。
更要靠“用故事成就故事”的言傳身教。年近八旬的老電影人顧泉雄忘不了山區孩子們看電影時眼中閃爍的興奮。退休後,他自費購置電影放映器材和拷貝,十多年來跑遍全國30多個省市,為貧困地區的青少年免費放映電影。
不唱高調,不喊口號。84歲的孫佑民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戰鬥機飛行員,如今夫妻倆都加入了講師團。十多年來,兩人每月的工資,除了照顧家人外,相當部分都默默捐給了革命老區的孩子們,如今受資助者已有32名。
聽了全國勞模楊懷遠“雷鋒精神”報告後,孩子們記下了楊老的精彩話語:“我為人民挑扁擔,越挑越覺心裏甜,肩挑扁擔永向前。”五年級學生許一凡表示,假期裏要幫助小區打掃衛生,陪小區裏的爺爺奶奶讀報聊天。“楊懷遠爺爺讓我們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為人民服務’。”
一位大學生新黨員在微博上寫道:“前輩的故事是感人的,前輩的愛國主義精神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應當繼承先輩的遺志,讓民族精神代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