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25日 18時46分   來源:新華社

民生大跨越枝葉總關情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六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杜宇、林暉)這是具有歷史性跨越的35年:城鄉居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黨和政府書寫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越來越多的群眾得以共享發展的成果。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方式日益多元

48歲的季豐蕊,上世紀80年代初,接父親的班進了鄭州一家國棉廠,成為一名正式工人。從那家倒閉的國企下崗後,她擺過地攤,應聘過私營企業,如今,從事家政服務。

季豐蕊的經歷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業體制不斷變革的縮影。

35年來,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新機制基本形成;就業渠道和方式日益多元化。勞動力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和不同地域間流動頻繁,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鐘點工、彈性工作制等各種就業形式蓬勃發展。

就業是民生之本。破解人口大國的就業問題,絕非易事。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問題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目前,全國城市和大部分縣都建立了以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為窗口的綜合性服務場所,對城鄉勞動者廣泛開展就業政策和信息諮詢、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等服務,基本實現了免費職業介紹服務。

促進就業的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在上世紀90年代頒布實施勞動法的基礎上,又先後頒布實施了職業教育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特別是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後,根據人口結構和就業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黨中央、國務院實施了就業優先的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了就業矛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2012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6704萬人,年均增加10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有序轉移。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億人。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就業的市場化方向,堅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堅持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堅持城鄉統籌的發展道路,推動我國就業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收入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極大改善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增長58倍,年均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5%。

此外,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顯著增加。2012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比1978年末增長1896倍。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産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擁有的財産性收入從無到有,2012年佔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收入增長的背後,是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比1978年分別下降21.3個百分點和28.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比1978年分別增加26.2平方米和29.0平方米。

消費領域不斷拓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彩電、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汽車、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末,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移動電話、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12.6部、87.0臺和21.5輛,分別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臺和21.0輛。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説,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顧,確保了城鄉居民收入和財富的快速增長。

社會保障全面推進上億人口告別貧困

“政府的養老保險每個月給我發55元養老金,年滿70歲的老人每月還能領到村裏30元的養老補助金,口袋裏常有錢呢!”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賈官村70多歲的張月梅老人樂呵呵地説。

張月梅領取的養老金來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這項保險制度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一起構成了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基石,為中國百姓織就了一張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網。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經歷了一個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進的演變過程。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積極推進社會保障事業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

從養老保險看,2012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426.8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8369.5萬人。

從社會保障其他方面看,2012年末,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為19861.3萬人和15224.7萬人,分別比1994年增加19486.7萬人和7256.9萬人;2566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3%;2143.5萬城市居民和5344.5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社會保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如此評價。

遙想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較低水平,社會保障體系十分薄弱,眾多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1978年,按照當時的貧困標準,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達2.5億,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

35年來,我國不斷推進扶貧開發,投入大量資金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民生事業,上億人口告別貧困。按照農民人均純收入1274元的扶貧標準,截至2010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下降至2688萬人。按照2300元新扶貧標準,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為16567萬人,2012年為9899萬人,兩年間平均每年脫貧3334萬人。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達席爾瓦表示:“中國的努力是使全球饑餓人口減少的最大因素。聯合國在2000年提出的千年發展目標中計劃在2015年使貧困和饑餓人口減半,中國正走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道路上。”

 
 
 相關鏈結
·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四
·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三
·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之二
·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述評(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