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業部部長:正確認識和解決當今中國農民問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年01月16日 09時45分   來源:求是

正確認識和解決當今中國農民問題
韓長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這是立足國情、著眼全局、遵循發展規律、增進公平正義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在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解決好將來“誰來種地”的問題,核心是要解決好農民問題,要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民問題,始終將其作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問題,從而贏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主動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然要從政治的全局的高度理性認識、正確解決農民問題。

    一、解決好中國農民問題的現實意義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民問題仍是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的根本性問題,這種根本性不能因解決了吃飯問題而動搖,不能因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而動搖,不能因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而動搖。儘管農業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重在下降,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儘管農民大量轉移就業,但農民是社會結構的基礎階層沒有變;儘管農村生産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農民實現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沒有變。

    農民是農業生産的主體,當今中國農民問題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裏,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産實現歷史性的“十連增”,農産品市場供應充足、價格基本穩定。但主要農産品供求仍處於“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的狀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仍然面臨很大壓力。讓十幾億中國人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這一歷史性使命將主要由農民來完成。只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問題,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培養一代新型職業農民,農業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國民經濟的基礎才會更加牢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今中國農民問題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目標實現。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結構性矛盾是工農城鄉關係不協調,最突出的表現是城鄉發展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民、農村是現代化建設中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難點在農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只有補上農民、農村這個“短板”,促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讓億萬農民同步進入小康,過上更加富裕體面有尊嚴的生活,小康社會才能真正全面地實現。

    農民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當今中國農民問題關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這還不是可支配收入,一些實物也折算進去了;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1:1,絕對差距為16648元。現在,農民收入水平低,沒錢消費;農民社會保障缺失,不敢消費;農村公共服務不完善,缺少條件消費。農民工不能市民化,也制約了其消費需求。這些都是我國未來最大的消費需求源泉。農村消費市場一旦啟動,農民工消費需求一旦升級,必將成為撬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

    農民是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當今中國農民問題關乎我國未來競爭力的提升。今後一個時期,農民仍是我國最為豐富的人力資源,是産業工人和城鎮人口的主要來源。農民的勞動素質和就業技能如何,直接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能否成功進行經濟轉型升級,能否持續提高産業國際競爭力。從更高層次上講,青年農民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不僅農業農村發展受到限制,而且會直接影響我國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質量。

    農民是我國社會結構的基礎,當今中國農民問題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目前,我國還有6.42億農村常住人口,加上2.63億農民工,農民仍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基礎。對農民的訴求,如果不加以重視和解決,對農民的思想,如果不加以引導,不僅會影響農村社會穩定,還會影響到整個現代化的順利推進。回應農民的合理期望,讓農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參與現代化進程,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才能真正築牢我們黨重要的執政基礎。

    二、當今中國農民問題的主要表現

    在中國,農民不僅僅是職業概念,即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者,更多是一種身份指稱,指城鄉二元制度下,戶口登記在農村、擁有農業戶口的農村居民。隨著改革的深入,附著在農民身上的身份標簽將逐漸淡化、消除,農民這個概念將逐步還原為本來的職業稱謂。在此進程中,農民問題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農民的土地問題。土地問題是農民的首要問題。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發展之基,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村土地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是農村各項制度的核心。長期以來,我國人地矛盾突出。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和農民分化加深,農村土地問題更加凸顯,各地農村土地糾紛不斷。據農業部調查,近幾年農民上訪65%以上是為了土地。今後相當長時期內,土地關係仍將是農村最基本的生産關係,土地問題仍然是農民最核心的利益問題,也是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最大問題。

    農民在土地方面面臨的突出問題:一是土地承包關係不穩定。一些地方仍存在承包期內隨意調整承包地的現象,一些村集體甚至違背農民意願,違法收回農戶承包地,侵害了農民的合法權益。農民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位置不明、期限不定等情況也很普遍。二是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一些地方土地流轉存在求大、求快傾向,超越了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還有一些地方為吸引投資,行政推動土地大規模向工商資本集中,出現了與農民爭利和“土地非農化”現象。一些地方土地流轉市場不完善,農民的土地流轉收益得不到保障,農民對土地流轉心存顧慮,不敢流轉,不願流轉。三是財産權益保障不力。主要是徵地過程中侵害農民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地方徵地規模過大,不尊重農民意願,強行徵地,補償標準太低,對失地農民不能妥善安置。這方面的問題解決不好,會妨礙現代農業發展,損害農民利益,影響農村長期穩定。

    農民的收入問題。收入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近年來,農民收入連續十年較快增長,但增收基礎還比較脆弱,增收渠道還有待拓寬,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實現到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任務非常艱巨。

    目前農民在收入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民收入水平總體不高,收入的區域差距大。農民收入絕對數仍然不高,按照人均純收入2300元/年的國家貧困標準,2012年末我國農村還有近9900萬貧困人口,佔農村總人口的15.4%左右。地區之間農民收入差距很大,2012年農民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達到17804元,最低的甘肅僅為4507元,兩者相差近4倍。二是農業比較效益偏低,增産增收難度大。近年來,我國農業日益顯現高成本特徵,而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還不完善,農業比較效益仍然很低。農民説,“辛辛苦苦種一畝田,不如外出打幾天工”。三是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差,工資水平不高。由於農民工勞動技能總體偏低,就業很不穩定。大部分農民工仍只拿“地板工資”,並未與城市職工實現同工同酬,如果算上勞保、社保等福利,實際收入差距更大。四是轉移性收入和財産性收入佔比偏低。轉移性收入佔比低,主要是目前國家對農民補貼規模還小,2012年人均只有170元左右,而發達國家政府補貼佔農民收入的40%—70%。財産性收入佔比低,主要是集體收益分配權落實不到位,徵地補償標準低,農民不能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農民工問題。農民工是基本脫離農村而又沒有真正融入城市、尚處於社會結構中第三元狀態的一個龐大社會群體。2012年,我國農民工總數達2.63億人,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農民工大軍的主要組成。

    近年來,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有效解決了一些農民工問題,但仍存在不少突出問題:一是就業和勞動權益保障不充分。現在,二、三産業持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企業轉型升級帶來擠出效應,促進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穩定就業是一個很大難題。已經就業的農民工,由於城鄉二元就業體制,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勞動安全防護水平不高,惡意拖欠工資時有發生。二是農民工公共服務不完善。農民工還不能真正平等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特別是子女上學、看病就醫、社會保障、住房租購等面臨許多困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不順暢。三是農民工社會歸屬面臨困境。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大多處在城市最底層,很容易被邊緣化。絕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本身沒有地,從來就沒有種過地,也不想再回去種地。如果他們不能融入城市、融入主流社會,就會成為“漂泊一族”,甚至成為一種不確定的力量,對整個國家的和諧穩定和黨的執政基礎都將是一個重大考驗。

    農民的發展問題。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農業現代化必須以農民自身發展為基礎和歸宿,如何實現農民的現代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最艱巨任務。長期以來,我們更多重視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對農民自身發展關注不多,積累下來的問題很多。一是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偏低。近年來,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農業勞動力素質明顯下降,“誰來種地、誰來養豬”的問題日益凸顯。許多農民受教育程度低,不會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裝備,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二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弱化,農民合作組織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只有20%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專業化、社會化的農民服務組織發育滯後。由於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只能被動地參與市場競爭,處於農業價值鏈的最底端。三是農民民主權利落實不夠。農民權利保障機制還不完善,特別是在城鄉二元體制下,農民仍缺少公平競爭、平等發展的機會和條件,當權益受到侵害時,缺乏正常的維權渠道。四是農民的現代公民意識仍較淡薄。人情禮法至上的思想觀念仍在農村社會普遍存在,現代的民主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在農民中還沒有普遍建立起來。

    上述問題是當今中國農民問題的突出表現。這些問題解決得好,農民就會成為現代化的“壓艙石”和“助推器”,現代化的基礎就會牢固;解決得不好,農民問題就會成為現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環節,現代化就會受到拖累,甚至掉入發展陷阱。

    三、解決好當今中國農民問題的基本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就會比較主動。解決當今中國的農民問題,就是要使農業、農村、農民跟上現代化整體步伐,使億萬農民更好地參與現代化進程、分享現代化成果,建立起堅實的農業基礎、和諧的農村社區、小康的農民群體、一體的城鄉體制,最終消除工農城鄉差別,防止農業萎縮、農村凋敝、農民掉隊、城鄉更加失衡,從而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撐、凝聚力量、減輕震蕩、加快進程。

    一要始終堅持“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中國的農民問題將貫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過程,不能簡單地以GDP中農業的比重和總人口中農民的比重來衡量“三農”問題的分量。在整個現代化進程中,都要堅持“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不動搖。政策上,要切實穩定、完善和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保護農民的積極性,激發農民的創造性。投入上,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建立健全與國情相適應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讓務農種糧農民有收益、得實惠、不吃虧。工作上,要始終保持對“三農”問題的清醒認識和深刻把握,舉全黨、全國之力持之以恒強化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

    二要始終堅持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方向。核心是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關鍵是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當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最突出的問題是城鄉要素交換不平等。要素城鎮化超前,農民城鎮化滯後,農村土地、資金、高素質勞動力等優質資源過多流向了城市。加之,農村基礎設施落後,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低,城鄉公共服務還是兩套體系、兩種標準,農民在人力資源培育和自身素質培養上享有的機會要少於城市居民。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重點是要改革徵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富裕農民,也需要減少農民;創新農村金融保險制度,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要素向“三農”流動,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三要始終堅持維護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是貫穿我們黨領導農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一條紅線。要堅持多予少取的政策,不能掏農民的口袋,更不能做損害農民利益的事情,這是農村工作的基本準則。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廣泛聽取農民群眾意見,總結提煉農民群眾的鮮活創造,充分發揮蘊藏在農民群眾中的巨大力量。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願。即使是給農民辦好事,也要農民願意,不能搞強迫命令。要把選擇權交給農民,不能違背農民意願,讓農民“被流轉”、“被規模”、“被上樓”。

    四要始終堅持深化農村改革。當前,我國農村改革進入了攻堅期、深水區,只有繼續深化改革,才能破除束縛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才能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在活力,才能建立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專題部署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對深化農村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要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農業科技體制、農村金融保險、城鄉要素平等交換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要把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作為工作重點,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問題,著力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

    回顧過去,因為農民的勤勞和智慧,中國創造了燦爛的中華農業文明;因為農民的支持和參與,中國開闢了獨具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因為農民的付出和犧牲,中國建立起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因為農民的勇敢和創造,中國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展望未來,因為農民的發展進步和“華麗轉身”,中國一定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作者:農業部黨組書記、部長)

 
 
 相關鏈結
·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向離退休老同志通報工作情況
· 韓長賦主持農業部會議 研究部署2014年重點工作
·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福建省調研農業農村經濟工作
·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談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 韓長賦:將加快制定規劃促進農業環境和生態改善
·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