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新中國60年八大歷史性變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8日   來源:新華社

人民生活跨越:從溫飽到小康,生存型生活轉向發展型生活

    這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4000多名畢業生舉行畢業典禮暨學士學位授予儀式(2009年6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一場亙古未有的變革正在中國廣袤的鄉村展開:2009年8月19日,國務院部署在10%的縣市先行試點,10年內基本實現全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千百年來,“養兒防老”的傳統將被社會養老所取代。

    讓廣大農民“老有所養”,是繼免除農業稅、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之後的又一項重大惠農政策。

    “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永不停歇的夢想。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夜,人們連最低的生活都難以維持。那時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4000萬災民等待救助。

    60年後,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近158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近108倍,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增加2.5萬倍,財産性收入進入尋常百姓家。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超過22個百分點,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分別屬於富裕型消費結構和小康水平。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3歲。

    從短途的城市周邊遊到國內遊、出境遊,從簡單的跟團遊逐步發展到自助遊,旅遊成為人們生活的普遍需求。茶樓、酒吧、咖啡屋、書屋、度假村等多種休閒娛樂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

    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總體小康,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人人享受教育的權力,人人得到基本醫療保障,這是中國正在著力實現的美好圖景。

    “人民生活正在從關注溫飽的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也就是從單純地過日子變為享受新生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是我們所有跨越的落腳點,只有實現了民生的跨越,我們所有的跨越才變得更加真實,更有意義。”石仲泉説。

法制建設跨越:從無到有、從分散到形成體系,構築依法治國的堅強法律基石

    包鄭照,浙江蒼南縣一位普通農民,卻成為中國法治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人物──1987年,他因不服縣有關部門強行拆除其房屋的處罰,一紙訴狀將縣政府告上法庭,被稱為“民告官第一人”。

    22年後的今天,這樣的事情已很難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

    “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變化的背後,是一個大國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前進的腳步。

    “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家廢除了國民黨時期的六法全書,為建立新中國的法律體系及其立法、執法、司法制度,廓清了障礙,奠定了基礎。”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説。

    1950年新中國第一部基本法律婚姻法誕生,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頒布……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到“文革”前的17年,國家制定的法律、法令和法規多達1500多件。社會主義法制由此奠基。

    1979年,無疑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刑法、刑事訴訟法、選舉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7部法律。新時期法制建設揭開了新的篇章。 一部部事關國家權力、公民權利、經濟民生的法律不斷出臺。現行的1982年憲法又與時俱進,進行了四次修改……從無到有、從粗到細、從分散到形成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如今,我國生效的法律已達230多部,現存有效的行政法規600多件,地方性法規7000多件。

    這是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和人權的保障,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

    60年的艱辛探索,幾千年封建專制的古老中國,實現了“從人治到法制”、“從法制到法治”的重大跨越。

    “依法治國在改變中國社會的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觀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公平、公正等理念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融入人們的生活方式。”李林説。

    9月的一個午夜,北京天安門廣場。這裡正在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進行著綵排,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下,一列列朝氣蓬勃的群眾組成方陣從天安門城樓前走過。

    這座修築于500多年前的雄偉城門,見證了中華民族命運的波瀾與坎坷。在1900年它見證了西方列強的野蠻,在1919年它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在1949年它見證了一個嶄新共和國的成立……今天,她正在見證這個偉大民族跨越新時代的步伐。(記者趙承、陳二厚、張旭東、安蓓、周英峰、王宇)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