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直播>> 部委1>> 重要內容提示
 
中國人口增長和人口再生産類型轉變對中國發展影響深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23日   來源: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2008年10月23日,國家人口計生委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 翟振武]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能夠在這次論壇上發言。從1711年到1840年,僅僅130年,中國人口就從1.1億一躍而增長到4.1億,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1949年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人口增長速度又大幅度飆升。龐大的規模和過快的增長速度,不僅構成了中國人口最顯著和最重要的特徵,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然而,自20世紀70年以來,中國人口增長與人口再生産類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巨大變化。過去的30多年,成為中國人口發展史上最重要、最偉大的轉折時期。我主要彙報以下四個內容。 

    一、中國人口增長的歷史軌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年,中國大陸的人口總規模就已經達到了5.5億之多。由於衛生事業的迅速進步,危害人民群眾的許多流行病,如天花、瘧疾、痢疾、血吸蟲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死亡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降,從1949年的20‰直線跌落到1958年的11%,幾乎下降一半。而人口的出生率卻沒有下降,基本維持在解放前37‰左右的高水平上。正是由於出生率“不變”和死亡率的“快變”同時發生,50年代中國人口增長率不斷攀升,從1949年的16‰快速增加到50年代中期的23-24‰。年平均增加人數也從1949年的1000萬人增加到1957年的1479萬人。人口總規模也從1950年的5.5億迅速增加到1959年的6.7億,人口增長呈現一種加速的態勢。

    1959年至1961年間,由於嚴重自然災害的侵襲,出生率不正常地猛然下跌,死亡率陡然增高,暫時打斷了建國後人口快速增長的進程。但1962年,隨著經濟狀況的好轉,出生率迅速恢復到37‰以上,1963年更是陡增到建國以來的最高水平43.37‰。,1962年以後每年出生人數高達2700萬左右,最高時甚至達到2954萬(1963年),年凈增人口數也平均高達2000萬以上。20世紀60年代成為建國後人口增長最迅猛的時期。

    沿著快速增長的軌道,中國人口總量在1973年已經達到8.9億的巨大規模。為了減緩人口規模的過快膨脹,7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計劃生育運動,成千上萬的醫生和幹部走進田間地頭,向群眾宣傳計劃生育的知識,為他們提供免費的計劃生育藥具和技術服務,提倡“晚、稀、少”的生育觀念。這是一場長達幾十年社會工程,它不僅動員了億萬人民群眾的參與,而且也深刻影響了億萬群眾的生育行為。中國人口發展的軌跡和發展的面貌,由此發生了全新的變化。根據各個時期人口增長各指標的不同特點,我們將中國人口自70年代以來的歷史軌跡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一)人口增長由快速向慢速轉變。在計劃生育的有力推動下,全國人口出生率從l970年的33.43‰降到1979年的17.82‰;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79年的11.61‰;1970年全國年凈增人口2144萬, 1979年則降為1125萬。各項速度和增量指標幾乎都下降了50%以上。婦女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下降到1978年的2.7,其下降速度之快,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中國在控制人口出生和增長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績,扭轉了在此以前持續了20餘年的高生育和高增長的局面。這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特別是建國以來人口發展的一個歷史性轉折。

    (二)人口增長的波動與反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在70年代初婚年齡大幅度提高、生育率普遍急劇下降之後,最初的“啟動”效應已經過去,進一步提高甚至維持較高的婚齡遇到阻力;生育率已降到較低水平,進一步下降也比70年代困難得多。黨和政府在總結建國以來處理人口問題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戰略意義,中央把計劃生育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將其全面科學地表述為“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並將其列入憲法。在實施環節,加強了領導,健全了組織,完善了政策,使控制人口更有力地堅持下去。與70年代啟動時期的順利下降相比,80年代無論是人口增長速度,還是出生人數,都經歷了一個明顯的波動與反復的過程,這是一個相持和攻堅的艱難時期。

    由於週期性出生高峰的影響和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與完善,出生率從1984年的19.9‰迅速回升到1987年的23.3‰,自然增長率也相應從1984年的13.08‰反彈到1987年的16.61‰。每年凈增人口從1984年的1351萬跳至1987年的1795萬,整整增加了444萬。但是,出生高峰和政策調整影響畢竟是暫時的,不會從根本上扭轉人口轉變的方向。所以,在經歷了短暫的上升以後,人口出生率和增長率從高點上又開始逐步回落,到1989年,出生率降為21.58 ‰,增長率降為15.04 ‰。經歷這次波動後,整個90年代的出生率和增長率再也沒有出現反復,一直保持了下降的趨勢。

    (三)人口規模的慣性增長和人口內在增長趨勢。90年代是中國人口政策取得豐碩成果的輝煌時期。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這是中國幾十年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人口控制的最重大的成就。

    總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後,中國的人口規模就開始從實質性增長階段轉變為慣性增長的階段。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當總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後,人口數量很快就能穩定下來,慣性增長不明顯。中國的人口轉變與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有明顯的不同。因為西方發達國家總和生育率達到更替水平是一個自然的人口轉變過程,人口年齡結構並沒有劇烈的變動;而我們國家的人口轉變是在原有人口的高增長條件下,採取“剎車”的方式使總和生育率達到甚至低於更替水平,因此人口的慣性增長需要很長的時間。雖然中國人口的總量增長速度越來越慢,但它的規模其實一直在擴大,這是慣性增長的表現。

    人口增長的速度各指標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都呈現下降的趨勢。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90年的14.39‰下降到1999年的8.18‰;出生率也從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9年的14.64‰;連續幾年的人口增量逐年呈平滑下降的趨勢。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即從1990年以後,中國人口的增長率穩步下降,80年代出現的那種波動與反復已不復存在。在人口基數不斷增大的條件下,每年凈增人口數卻逐年下降。很明顯,這種增長率和增長人數的平穩下降,構成了90年代中國人口增長的特點。

    當總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之後,人口的凈再生産率必定小于1,從而使人口的內在增長率變為負值,這標誌著中國人口增長的方向性的改變。中國人口從一個增加型人口向一個縮減型人口的轉變,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事件,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雖然在人口內在增長率為負值的情況下,人口依然在增長,但是這種增長只是一種慣性增長,是最終走向人口負增長的一個過渡階段。

    (四)2000年以後人口增長速度仍然保持穩步下降趨勢。進入新世紀以後,我國的人口增長速度繼續呈現出穩定的逐年下降的趨勢。人口自然增長率從2000年的7.58‰下降到2006年的5.28‰;出生率也從2000年的14.03‰下降到2000年的12.09‰;出生人數從2000年的1700多萬下降到2006年的1500多萬。在2000年至2006年間,人口規模從12.67億緩慢增加到13.14億。但此時的人口內在自然增長率已經達到-9.2‰。

    這説明,這種增加只是其表象而非其內在的質。當一個人口的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或以下並保持下去,這就決定了人口的增長最終將達到它的峰值並停止下來。人口總量在達其峰值之前的數十年增長,實質是實現停止增長或負增長的前奏。中國人口在生育率等於或低於更替水平下的增長,完全是年齡結構變動所導致的慣性增長。這種增長既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也是實現零增長的必經階段。雖然中國人口規模的增長在21世紀前30年還不會停止,但它增長的速度卻會沿著20世紀90年代所形成的越來越慢的趨勢發展下去。到2035年左右,中國口將實現零增長,並逐漸進入負增長階段。

    二、有特色的中國人口發展道路與人口再生産類型轉變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三種人口再生産的類型。第一種是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相應的人口低增長率為特徵的原始人口再生産類型,它和原始社會、農業社會相聯絡,表現為人口平均壽命短,世代更替迅速,人口增長處於停滯狀態。第二種是與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農業經濟相適應的傳統人口再生産類型,其特點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長率,人口死亡率有所下降,出生率仍很高,是人口迅速膨脹的時期。第三種是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産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人口再生産類型。其主要特點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長率。

    歐洲的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開始以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醫學和醫療衛生事業有了迅速的發展,直接導致了人口死亡率的迅速下降,不僅出生嬰兒死亡率下降,老年人口死亡率也開始下降,人口開始進入了“高低高”模式。死亡率的降低使得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轉變,而現代科學技術在生産中的運用也使得生産力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多體現在質量而非數量上,進而使人口出生率也逐步下降。多數發達國家死亡率下降開始於十八世紀後半葉,而出生率的下降則開始於十九世紀後半葉,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基本形成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現代人口再生産類型。這就是説,多數發達國家的死亡率轉變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而出生率的轉變也至少用了五、六十年的時間。

    二戰以後,隨著西方先進的醫療技術的傳播,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死亡率也開始下降,逐步進入了“高低高”的傳統人口再生産類型。死亡率下降到了低水平,而出生率仍然居高不下,中間巨大的落差使得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處於人口快速增長的陣痛之中。

    中國面臨著世界上最巨大的人口壓力和最複雜的人口形勢,但在政策和社會發展的雙重作用下,已經圓滿實現了人口向“低低低”的現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長期以來我國人口的低生育水平證明,中國這種政策調控和社會發展雙管齊下的方式是十分成功的,提前實現了人口再生産類型的歷史性轉變,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從圖5可以看出,從建國以來,我國的死亡率一直呈下降態勢,只有1960年前後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出現過波動。而生育率從1963年生育高峰時期的43.37‰下降到2000年的14.03‰,僅僅用了30多年的時間就已經完成了人口從“高低高”向“低低低”的轉變。自21世紀以來,人口再生産類型已經完全處於“低低低”的時期。

    與其他所有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人口再生産轉變並非自然而然的過程,在社會發展因素之外,還受到國家強有力的政策的影響。政策調控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多管齊下,包括穩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充分發揮黨和政府在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利益導向機制、養老保障機制,對群眾生育觀念和性別平等觀念進行宣傳倡導等,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

    三、人口轉變帶來的新挑戰

    中國的人口規模控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在人口得到控制的同時,一些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使人口問題變得更為複雜,統籌人口問題的工作正面臨著新的挑戰。首先,人口規模控制和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國人口的老齡化進程。人口老齡化本是人口轉變過程中的必然出現的現象之一,但由於中國生育率下降較快,因此,老齡化的來臨也就比較快。無論是人口總量的繼續擴大,還是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對未來的中國都是嚴峻的挑戰。

    而且,人口數量控制與人口老齡化還是一對矛盾。人口數量控制越嚴格,人口老齡化速度越快,老齡化狀況越嚴重。如果放棄人口控制政策,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卻會因此而減慢,但是生育率會反彈和上升,人口總量會以更快的速度增加。2005年小普查時,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9.07%,而預計2030年將達到14%,2040年將快速上升到20.9% 。老年人規模的增加會對社會保障産生巨大的壓力,導致醫療保障資金不足,養老設施短缺等一系列問題的産生。中國在經濟仍不十分發達的條件下必須面對許多國家在經濟發達的條件下才需面對的老齡化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利用好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到來之前的這二、三十年時間,促進經濟發展和資金積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起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挑戰。

    其次,人口出生性別比持續和大幅度偏高。中國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的男孩偏好一直就很強烈。男孩偏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隨著家庭規模的不斷縮小,家庭生育孩子的數量不斷下降,家庭必須要在有限的生育數量下實現擁有男孩的願望。從這個意義上説,男孩偏好在生育率下降過程中會顯得更為突出和更為強烈,韓國的經歷就是一個例證。因此,近些年來,部分地區胎兒的性別鑒定和選擇性人工流産的“需求”大大增加,而現代的超聲波診斷儀技術的普及又為胎兒性別鑒定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的出生性別比持續攀升,大大超出了正常範圍。到2000年以後,出生性別比偏高的情況更為嚴重,2007年的出生性別比高達120以上。

    在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即將全面完成的時刻,人口老齡化和出生性別比偏高等問題接踵而來,使得人口問題由原來單純的數量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多樣。實現人口規模、結構長期均衡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成為我們面對新世紀人口問題的必然戰略選擇。

    四、人口增長與再生産類型轉變的歷史意義

    中國人口規模經歷了五六十年代的高速增長,並且在60年代度過了人口規模增長的最高峰後,從70年代開始了人口規模增長速度的快速下降。但是下降的過程並不平坦,80年代人口增長過程出現了反復和波動。直到90年代初,在現代化過程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雙重作用下,總和生育率最終突破更替水平,達到1.8的低生育水平,使人口內在自然增長率首次達到負值,實現了人口增長的方向性的改變。中國人口增長和人口再生産類型轉變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事件,對中國社會長期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人口增長方向性的轉變使中國人口擺脫了歷史上在農業經濟條件下的盲目增長和收縮的歷史循環,人口增長速度出現了趨勢性的下降,並逐步向零增長接近,為中國現代化的順利推進鋪平了道路。幾千年來,中國人口一直在波動中增長。其間雖有不少時期人口增長率也曾出現過負值,人口規模也出現過絕對縮小,但那都是因為戰爭、饑餓、自然災害等原因而出現的暫時現象。從中國人口發展的歷史來看,增長一直是它的“趨勢”和主旋律。

    從表面上看,中國人口的規模現在仍在繼續增長,人口自然增長率仍為正值,但由於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內在自然增長率其實已經是負值。現在人口規模的繼續增長,只是人口年齡結構導致的人口慣性。只要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繼續維持在更替水平以下,年齡結構的影響就會逐漸消失,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就會逐漸接近人口的內在自然增長率,先達到零增長,然後達到負增長。總和生育率跌破更替水平,表明中國人口規模增長的趨勢已經發生方向性的改變,中國人口規模已經由增長的趨勢變為縮減的趨勢。這是中國人口增長過程中本質性的變化。

    第二,中國人口再生産類型的轉變極大地緩解了中國龐大人口對資源環境的重壓,為進一步優化中國的發展環境、拓寬發展空間創造了最為寶貴的客觀條件。幾百年來,特別是近100多年來,巨大的人口規模像一個沉重的包袱,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一直以它的地大物博自豪於世界。確實,從總量上,中國的眾多的自然資源儲量都名列世界前茅,它是名副其實的自然資源大國。但是,當用人均指標衡量時,它立刻就成了資源貧匱的落後國。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少,既成了中國的突出國情,也成了中國追求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國家的競爭能力和發展能力並不依賴於人口數量,而是依賴於人口素質。提高人口素質的主要內容是大幅度投資於人,投資于教育,提高人均教育水平。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平均每年出生2700萬人左右,在有限的教育資源條件下,人均教育資源佔有量不可能快速增長。

    中國人口規模在經歷了急速擴張后,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不僅人口增長率不斷下降,在人口基數不斷擴大的條件下,人口規模的凈增量也逐年縮小。20世紀70年代初,人口出生數高達2700萬,人口凈增量每年高達2000萬以上,而到現在,每年出生人數降到1600萬人左右,人口年凈增量已經降到800萬左右。從大規模計劃生育工作開展以來,中國累計少生了4億多人口。人口規模的這種減速增長,既大幅度減輕了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人口壓力,又有效提高了中國年輕一代人均教育資源的佔有量。

    第三,對於世界人口的發展而言,中國人口從高速增長到低速增長轉變的歷史過程,為即為世界人口轉變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經驗,也為緩解世界人口過快增長的局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它的人口狀況和發展,對世界人口的狀況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重大意義。 

    在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通過人口政策對人口規模發展進行自覺主動的調整,是一場偉大的社會工程,也是一場前無古人的社會試驗。正如一位外國學者所説,這場試驗如果成功,世界將從中收益,這場試驗如果失敗,世界也將為之付出代價。讓人欣喜的是,30年的實踐證明,控制人口規模過快增長的這項偉大工程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預期效果。世界人口增長速度近20年不斷下降,其中中國人口規模增長速度的大幅下降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中國對人口規模進行調控的實踐和經驗,為世界其它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許多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人口規模過大而嚴重阻礙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始終是各國領導人的一塊“心病”。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不僅錯綜複雜,而且沒有任何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各國基本上要靠自己來摸索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

    中國的人口規模世界第一,在解決問題的難度上世界沒有國家可以與之相比。中國在20世紀後30年成功解決人口規模過快增長的做法,可能很多發展中國家無法模倣,但是,中國的成功實踐至少向發展中國家展示了解決人口問題的一種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模式。無論是在人口理論上和人口實踐上,中國的模式都是一個巨大的創新,一個巨大的貢獻。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人口規模經歷了由盲目急劇增長向減速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幾十年其實只是歷史上很短的一段時間,而中國人口大起大落的艱難歷程,讓中國人口走完了其它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才走完的道路。雖然中國人口規模的增長在21世紀前30年還不會停止,但它增長的速度卻會沿著20世紀90年代所形成的越來越慢趨勢發展下去。到2035年左右,中國人口將實現零增長,並逐漸進入負增長階段,那將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屆時中國人口的總規模可能不再成為世界第一,但是,中國人口規模由“世界最大”向“不是世界最大”變化的歷史軌跡卻將作為世界人口史上最輝煌的篇章之一載入史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