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氣象局相關負責人就《關於構建新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指導意見》答記者問

2025-04-10 11:15 來源: 中國氣象局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4月2日,《中共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構建新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印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關於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實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有關要求,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大力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防禦能力、現代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和美鄉村建設氣象保障能力,構建新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氣象支撐。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熊紹員圍繞《指導意見》的出臺背景、整體思路和重點舉措等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記者:構建新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有哪些方面的考量?

熊紹員:構建新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指導意見》出臺,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第一,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

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24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糧食産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2025年“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對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鄉村全面振興和氣象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部署: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強化氣象為農服務,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預報;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明確,加強農業生産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控;《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25年)》要求,實施氣象為農提質增效行動。

第二,這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立足當前形勢,一方面,我國糧食總産量連續10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對於糧食安全的保障層次已經跨過“吃得飽”階段,正從“吃得好”向“吃得健康、吃得安全”階段邁進,更需要構建精細、科學、高效的新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作保障。在增加農産品數量供給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農産品質量,成為新時代賦予氣象部門的命題。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鄉村振興進入全面推進新階段,在農業現代化蓬勃發展、智慧農業轉型升級、農業新質生産力加速培育的當下,氣象為農服務面臨新需求。同時,和美鄉村建設對氣象賦能生態、文旅、康養等産業融合發展提出新期待,亟待充分發揮精細氣象服務“趨利避害”作用,全面提高我國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助推鄉村宜居宜業宜遊。

因此,《指導意見》聚焦“國之大者”,提出構建新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以需求為導向,通過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防禦能力、現代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和美鄉村建設氣象保障能力,拓展鄉村建設氣象保障,推動氣象服務深度融入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鏈條、各環節,更好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記者:構建新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的總體目標是什麼?是如何規劃佈局的?

熊紹員:聚焦充分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大力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助力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氣象支撐,《指導意見》明確構建新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分為“兩步走”:

到2030年,基本建成與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相適應的新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氣象災害防禦全面融入基層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和農村應急管理組織體系,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明顯增強,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進一步完善;基本建成綜合農業氣象觀測站網、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平臺,農業生産全鏈條氣象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鄉村宜居宜業宜遊氣象服務業務基本建立,農村氣候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更加健全。

到2035年,新型氣象為農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和美鄉村建設氣象保障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更加牢固,氣象趨利避害、賦能增益作用更加突顯。

為了更好地落實總體目標,《指導意見》規劃佈局重點突出“三個提升”:一是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防禦能力,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二是提升現代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助力國家糧食安全保障;三是提升和美鄉村建設氣象保障能力,助推鄉村宜居宜業宜遊。通過政策拉動、協同聯動、創新驅動、服務推動,形成“氣象+”多領域融合發展格局。

記者:圍繞提升現代農村氣象災害防禦能力,《指導意見》明確了哪些任務?

熊紹員:農村地區是國家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近年來,中國氣象局持續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取得實效: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面完成,逐日發佈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産品達45種,建立健全分災種、分區域災害性天氣預警體系,能夠提前43分鐘預警強對流天氣;新一代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發佈82種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9.1%;氣象預警信息全面接入全國123萬個應急廣播終端,有效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預警發佈能力;在16個省份的386個市縣先行先試推進手機“閃信”等信息強制提醒技術應用,累計觸達147.57萬人次。

立足國家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發展需求,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對此,《指導方案》錨定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預警信息發佈、防範應對、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等四個方面,著力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防禦能力。

圍繞提升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監測站網建設,提升山洪易發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等高致災區氣象監測能力,構建分災種、分區域、分時段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體系,同時加強場景化、精細化産品供給,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決策指揮調度和應急救援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圍繞提升農村氣象預警信息發佈能力,實施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能力提升工程,健全臨災預警“叫應”機制,拓展預警信息發佈渠道,重點覆蓋農村老人、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以及鄉村遊客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重點人群。

圍繞提升農村氣象災害防範應對能力,健全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分級負責、屬地管理體制機制,推動氣象防災減災納入鄉鎮網格化管理。完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風險轉移制度,開展區域性、規模性因災返貧致貧氣象災害風險大數據分析預警。

圍繞提升農村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升級改造,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地面作業安全能力,加強基層人工影響天氣指揮能力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森林草原防滅火、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作業先行先試和示範應用,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全時域、全地形的作業保障。

記者:聚焦健全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指導意見》作了哪些部署?

熊紹員:鄉村振興,關鍵還是産業振興。當前,農業生産不僅面臨穩“量”提“質”的高要求,還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作物生長髮育、引起種植結構改變、導致農業病蟲害等挑戰,以及特色産業、農業保險的發展需求,精細化農業氣象服務提檔升級迫在眉睫。對此,《指導意見》提出五項重點任務。

一是夯實農業氣象服務保障基礎。當前,各地建成由農業氣象觀測站、農業氣象試驗站、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等組成的農田生態系統監測網絡。《指導意見》要求,研發農業氣象自動化、智慧化、輕量化觀測技術和智慧裝備,優化新型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和農業氣象試驗站佈局,建設標準統一、共享共用的農業氣象數據系統,構建一體化農業氣象業務和平臺。

二是增強糧食生産全鏈條氣象保障能力。近年來,在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方面,傳統農用天氣預報逐漸轉變為風險減量服務。例如,不只是預報農作物會受低溫凍害影響,還提出可採取熏煙手段來防禦的建議,氣象服務向功能性措施進一步延伸。日前,中國氣象局正式啟動“主要糧食作物全鏈條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工程”,錨定“災害在哪、程度多大、影響多久”,推動實現從災害應對到風險預判轉變。《指導意見》強調,氣象服務覆蓋糧食“耕種管收儲運銷”全流程,發展農業生産氣象影響定量評估與智慧決策技術,探索推廣智慧氣象節水灌溉技術、早稻早播早育等農業氣象適用技術,建立全球糧食安全氣象風險監測預警系統。

三是推進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聚焦踐行大食物觀,持續做好“土特産”文章和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中國氣象局在確保做好大田作物氣象服務的同時,將提升特色農業氣象服務能力作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已形成國家級、省級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137個,國省級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業務體系逐步完善,形成以點帶面、由點及面的良好發展格局。為深化拓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廣度、深度,《指導意見》明確,建立國省市縣四級聯動、部門協同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架構,提升大豆、棉花、中藥材等重要農産品供給安全氣象服務能力,構建農業生産全過程的氣象服務鏈條。

四是創新發展“氣象*金融”農業氣象服務新模式。2024年,中國氣象局、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關於加強金融氣象協同聯動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在系統謀劃下,已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部門和5個國家級業務單位與20家保險企業開展了200多項服務合作,涉及巨災風險、農業保險、氣象指數等。例如,山東省日照市氣象局與地方財政、海洋、保險部門聯合推出海洋牧場巨災保險,為養殖牧場提供風險保障2600萬元;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氣象部門深耕肉羊天氣指數保險服務,2024年肉羊投保規模增加近50%。《指導意見》明確,推動農業保險納入地方政策性保險目錄,研發氣象指數保險和期貨衍生品,助力“氣候貸”等綠色金融産品發展。

五是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服務能力。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工作為各地科學利用氣候資源、優化農業生産結構佈局、科學減輕農業氣象災害等提供有力支撐。2024年,中國氣象局聯合農業農村部在7個省(自治區)開展試點工作,取得實效。2025年,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新增天津、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甘肅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河北省唐山市;試點作物進一步豐富,新增水稻、油菜、春小麥、甘蔗、夏大豆、夏玉米、茶葉、煙草、釀酒葡萄等9種作物。《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提升普查和區劃成果精細化程度、智慧化水平,加強保護性耕作和東北黑土地保護氣象服務能力建設,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和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氣象服務,提升農業氣候韌性。

記者:《指導意見》中新增“提升和美鄉村建設氣象保障能力,助力鄉村宜居宜業宜遊”,對此,氣象部門將如何發力?

熊紹員:提出“提升和美鄉村建設氣象保障能力”,是基於前期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積累。氣象部門建立的部門聯合會商、實時監測和短臨預警工作機制,在鄉村防災減災工作中應用效果突出,多次助力山區、偏遠地區村民在危險來臨前及時撤離。

隨著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更加均衡,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對於氣象服務的需求更加精細,要加快推動氣象服務融入鄉村建設,將氣象服務深度融入農業新質生産力、基層智慧村務、鄉村數字防汛、數字減災等場景建設,強化氣候韌性鄉村建設氣象支撐。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鄉村正廣泛應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已發展成為振興農村經濟、減少污染的新趨勢,因此,將推進農村地區減排固碳行動和清潔取暖,開展秸稈精準禁燒管控等衛星遙感氣象服務。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黨組高度重視氣候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推動氣象與研學、康養、文旅等融合發展。各地氣象部門因地制宜,積極開發氣象旅遊資源和物候景觀資源,打造雲海、霧凇、觀星等氣象景觀服務新業態,開展花期、賞葉等物候景觀氣象預報和露營、海釣、滑雪等旅遊活動氣象指數預報。

根據《指導意見》,氣象部門將持續賦能特色産業發展,建立健全氣候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氣候生態資源與地方農業、旅遊、康養、林草、體育、教育等産業融合發展,建設全國農産品氣候品質評價“一張圖”;拓展農文旅融合發展氣象服務,打造“氣象+旅遊”新業態,研發氣象主題旅遊路線、康養資源評估,拓展鄉村低空經濟、旅遊氣象保障服務,推動氣象景觀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

在鄉村氣象科普方面,《指導意見》明確,實施文明鄉村氣象科普行動,打造鄉村氣象科普空間,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繼續聯合多部門開展“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活動,提升公眾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

記者:為確保《指導意見》落實落地,中國氣象局將如何強化保障支撐、推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氣象服務可持續發展?

熊紹員:氣象部門將強化科技創新和隊伍建設,加強無人機、人工智慧等技術研發,推動産學研用融合,建設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基地,培養領軍人才和基層隊伍,開展“專家接地氣”行動,提升氣象信息員應急能力。同時,氣象部門將強化開放合作,深化與農業農村、金融等部門協同,聯合推進特色農業服務中心建設,推進國際交流;加強黨建引領,通過主題黨日、樹立典型示範等,激勵黨員幹部投身氣象為農服務,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政治保障。

構建新型為農氣象服務體系,應突出“特”“專”“精”,各級氣象部門將立足地方需求、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為農氣象服務“樣板”。推動氣象服務納入地方規劃和考核,構建多元投入機制,制定技術標準規範。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潮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