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專題專欄>> 環境保護
 
 
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我國佔一半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1日   來源:環保總局網站

    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經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國外有學者將盲目引種、生境破壞、過度捕殺以及物種絕滅的次生效應列為引起物種絕滅的四大原因,並形象化地稱之為“魔鬼四重奏”,也有專家將生物入侵形象地比喻為生物界的“非法移民”。目前在我國,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數人跡罕至的偏遠保護區之外,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森林、草地、水域、濕地、農田、城區等,都因為生物入侵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生物入侵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危害:令人觸目驚心

    “目前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有400多種,其中危害較大的有100余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佈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我國就有50余種。”據農業部的最新統計,近年來入侵我國的外來生物正呈現出傳入數量增多、傳入頻率加快、蔓延範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經濟損失加重等不良趨勢。近10年來,新入侵我國的外來入侵生物達20余種以上,平均每年遞增1~2種。我國已經成為遭受外來入侵生物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外來入侵物種正對農業、畜牧業、林業、水産業、園藝業及其他相關産業産生著深遠的負面影響。在國際上,防止生物入侵的貿易限制條款正被一些國家用作國際貿易的技術壁壘。在我國,僅因煙粉虱、紫莖澤蘭、松材線蟲病等11種主要外來入侵生物,每年給農、林、牧、漁業生産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574億多元。水葫蘆瘋長使滇池變成臭水塘,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理想水上旅遊線路被迫取消,而且我國每年要花費上千萬元用於打撈水葫蘆。

    一些入侵物種還是新疾病的病源,直接威脅人類健康。例如,原生於北美的豚草,目前已入侵到我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豚草的花粉是引起過敏性鼻炎和支氣管哮喘等變態反應症疾病的主要致敏病原。

    “這些損失還可以量化成數字,但生態安全是沒辦法用人民幣來估量的。”農業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萬方浩研究員疾呼:“自然遺産資源無價!”據介紹,外來入侵物種一旦形成優勢種群,將不斷排擠本地物種並最終導致本地物種滅絕,破壞生物多樣性,使物種單一化;更甚者,將導致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和結構發生改變,最終徹底破壞整個生態系統。以滇池為例,草海20世紀60年代還有16種高等植物,但由於水葫蘆瘋長,到90年代只剩下3種,海菜花等大型沉水植物因生存空間喪失而絕跡。萬方浩研究員表示:“很多生態系統破壞後是無法恢復的,本地物種一旦消亡,生物資源就會喪失。而我們人類生存依靠的就是豐富的生物資源。當今世界,誰掌握了生物資源,誰就掌握了生物經濟的制高點與主動權。”

    原因:人禍大於天災

    2001年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表明,在初步摸清的283種入侵物種中,39.6%屬有意引進造成,43.9%為進出口貿易、遊客等無意攜帶進入,僅有3.1%是借風力、鳥類等的攜帶自然進入我國。2002年,國家檢驗檢疫部門在全國口岸共截獲各類有害生物1310種22448批次,分別比2001年增加了1.5倍和3.4倍。據中科院植物所的調查數據,入侵我國的有害植物中,有58%是為了食用、藥用以及園林綠化、農業林業生産等目的引進的。為追求經濟利益而盲目引種已成為造成生物入侵的最主要原因。

    “説生物入侵大部分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是正確的。”萬方浩研究員認為,在國際貿易自由化的新形勢下,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所引發的生物災害和生態安全問題日益凸現並日趨嚴峻。“以往存在地域障礙使生物轉移受到限制,但是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跨洲的生物轉移變得非常容易;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快了生物入侵的速度;在生物資源交換的過程中,由於檢疫措施不嚴格,也會無意識帶入。”據介紹,國家林業局規定大批量引入林木必須經過國家林業局審批,各省小批量引入需到國家林業局外來有害生物管理辦公室備案。審批前,凡是新引入的物種(品種)或物種(品種)的新引入地必須要經過風險評估,以減少引種過程中生物入侵的風險,這是防止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關口。

    在這種風險分析機制中,首先要評估引種的植物和動物是否具有入侵性,然後再考慮有害生物的危害因素。危害因素的確定不單要包括我國原來規定中的各種動物傳染病、寄生蟲病病原體,而且還要包括對我國農牧漁業生産、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有毒有害和生物活性物質;評估後果不僅要考慮直接後果,如動物感染、發病和造成的損失以及對公共衛生的影響等,還要考慮間接後果,如危害因素監測和控制費用、補償費用、潛在的貿易損失以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等。“我們有對生物可能攜帶的病蟲害的分析,卻缺少對生物本身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估。”萬方浩研究員説,“引入之後便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監管。”

    專家介紹,我國長期以來實行進出境對外檢疫與國內檢疫分立的體制,進出境時由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負責審查,進入國內後,檢疫又由農業、林業等部門分別管理,若兩個環節間的信息不能及時共享,極易出現疏漏。而且審批權混亂,可審批從境外引進生物的中央單位有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多個部門,有的省級單位也有審批權,不同行業、不同部門在審批時執行的標準不一致,往往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

    除了體制缺陷,我國對於外來物種的生態安全問題在立法方面明顯滯後,目前尚沒有一部專門的外來物種管理法規。“我國有近20部法律與生物入侵有關,但都是針對檢疫性生物的,外來有害生物卻既包括檢疫性生物,也包括非檢疫性生物。”萬方浩研究員認為,現有涉及生物入侵的各項法律之間也存在盲區甚至相互衝突,急需確立一部專門針對生物入侵問題的新法。

    防範:協調合作刻不容緩

    針對入侵生物本底不清的問題,萬方浩研究員認為,要在全國建立起監測體系,不屬於本地的物種出現後,地方有關部門如何上報、如何統計,要形成相應的制度,只有這樣,生物入侵本底的一些問題才能回答清楚。“非常重要的有害生物名錄整理的工作,因為費力不討好而沒人願意做,但是這項工作卻可以對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非常有效的參考。”趙文霞副研究員認為,有關生物入侵的基本問題還需要加大科研的投入和力度,做踏實細緻的研究。

    專家指出,還應在立法的基礎上建立生物引進風險評價制度,成立跨部門、多學科的外來入侵物種專家委員會,對所有引入生物進行風險評估,並規範外來物種引進審批程序。趙文霞副研究員介紹,目前國家正在針對這一問題制定國家標準,外來林木引種風險評估規程確定了評估植物入侵性的不同方面,目前正在評審中。

    生物入侵發生後,控制技術要分步進行,根據不同對象、不同的發生階段採取不同措施。趙文霞副研究員説,生物入侵分為幾個階段,有害物種剛入侵時要採取極端措施,將其扼殺在搖籃裏。“這一步非常重要,一旦外來有害生物形成種群,完全消滅是不可能的。在外來有害生物種群尚未定殖時,劃定疫區,外緣設緩衝區,疫區內的寄主植物要全部清理,並不得帶出疫區,以阻隔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和擴散。”

    據了解,鋻於生物入侵所造成的重大損失和教訓,我國已經建立由農業部牽頭,國家環保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林業局、科技部、海關總署、國家海洋局等相關部門參加的全國外來生物防治協作組,成立了外來物種管理辦公室。農業部已經制定《農業重大有害生物及外來生物入侵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啟動了《外來入侵生物防治條例》和《全國外來入侵生物防治規劃》的起草工作。但是專家認為,在多個管理部門之間如何形成合力仍是當前防治生物入侵工作存在的大問題。“各部委都在行動,但如何形成一盤棋,統一部署、統一規劃、統一行動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萬方浩研究員提出,應成立專門的管理委員會,對防治生物入侵工作統一協調,統一管理。“這個專業委員會還應該搭建一個科技資源平臺,實現各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趙文霞副研究員説。

    記者了解到,國家林業局重大生物災害防治指揮部已于10月21日發佈第一份《林業有害生物警示通報》,公佈山西運城的白蟻可嚴重危害多種樹木,並危害地下電纜和水庫堤壩。通報抄送建設部、水利部和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一種多部門協調聯動防止生物入侵的機制正在醞釀形成。 (本報記者 步雪琳)

    相關鏈結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特點

    容易形成入侵:大多數外來物種都可能在中國找到適宜棲息地。

    涉及面積廣:全國各地無一沒有外來物種。

    已被入侵的生態系統多:以水生生態系統的情況最為嚴重。

    入侵物種類型多:從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高、低等植物,小到細菌、微生物、病毒都能找到例證。

    有目的的引入多:其中大部分引種以提高經濟收益、觀賞、環保等為主要目的。

    在自然植被恢復過程中引入大量外來物種:造成中國當地豐富而特有的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而且很難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