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山東省圍繞“既不怕旱,又不怕澇”的治水戰略目標,創新治水思路,加快水利建設,水利事業進入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新階段。
全面構築山東水網,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五年間全省水利基本建設投資下達計劃189億元,比“九五”增長132%。構築山東水網骨幹框架的六大重點水利工程全面進入實施階段,2005年底南水北調東線濟平幹渠工程全線建成並試通水一次成功。目前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1.8億元,完成土石方1600萬立方米。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批復概算總投資28.94億元,16項骨幹工程已陸續展開,穿越大萊龍鐵路的4座交叉建築物已經竣工。治淮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一期工程完成投資12.25億元,實現了沂沭河洪水就近東調入海,南四湖防洪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全省64座水庫列入國家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一、二批規劃,已安排大中型病險水庫投資計劃57座,開工52座,完成投資19億多元。重點實施了東魚河、洙趙新河二期、小清河等11條骨幹河道治理,防洪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全省有50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納入國家規劃,已安排實施36處。各地相繼建成了引峽濟濰、引黃濟淄、引衛入德、日照北水南調等70多處跨流域、跨區域調水工程。引黃平原水庫、引黃灌溉渠係已覆蓋11個市、68個縣(市、區)。以南水北調東線和膠東輸水幹線為“T”字型調水大動脈,與現有水利工程共同構築形成的山東水網大框架已具備雛形,長江水、黃河水與山東當地水將實現聯合調度優化配置。
整體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山東省確立了全方位節水的基本思路,建立起“政府調控、市場調節、工程依託、技術支撐、多策並舉”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機制,2003年以來連續三年全省城鄉用水總量保持零增長,實現了增産增效不增水。全省有5個市被列入國家級節水示範市,已建設國家級節水增效示範項目88個。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水資源費徵收標準從平均每方水0.20元提高到0.60元。全省萬元GDP取水量由2000年的293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150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6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00年的0.5提高到0.55。
不斷深化水利改革,發展活力日益增強。全省已有94個縣(市、區)成立水務局或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目前平均水價達到每方2.87元,其中工業3.09元、居民生活2.5元、服務業3.96元。大力推進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已完成對全省441個財務獨立核算的國有水管單位分類定性、人員定崗和經費測算工作,在5個縣(市)進行了改革試點。初步形成了“政府投資穩中求增,依法收費強中求足,市場融資活中求多,群眾投資變中求穩”的多元化水利投融資機制,個人、聯戶、股份制建設小型水利工程48萬多處,吸引社會資金14億多元,盤活固定資産24億元。
城市水利和生態水利得到長足發展,水環境明顯改善。通過預防監督、自然修復和綜合治理,全省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180平方公里,4個市、12個縣、93條小流域分別被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城市、示範縣和示範小流域。全省各地建成90多處集城市補源、城市防洪、旅遊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城市河道公園。聊城“江北水城”、濱州“四環五海”和東營中心城“碧水工程”等工程成為各地提高城市競爭力和改善人居環境的“點睛之筆”。
依法治水力度不斷加大。先後出臺了《山東省水資源費徵收使用管理辦法》、《山東省節約用水辦法》、《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等120多個法規規章、省級規範性文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水利法規體系。全省水行政許可項目保留38項,累計發放取水許可證15萬個,審驗取水許可證23萬多個,審查、審批各類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9095項,查處水事案件15000余件,處理水事糾紛1600余起,依法徵收各項水利規費55億元。
科技興水戰略成果豐碩。1項水利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勵、49項獲省部級獎勵,其中,“農業節水模式研究與示範”課題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推廣節水灌溉面積171萬畝,累計實現效益8.7億元。“山東省現代化水網建設及水資源優化配置”研究項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水利科技創新有19個課題列入國家重點科技計劃項目,2個課題列入國家“863”高新科技發展計劃。在南水北調濟平幹渠工程施工中實現多項重大技術創新,已申報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4項。(山東省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