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記者 常志鵬)國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壯龍9日對媒體宣佈,《船舶生産企業生産條件基本要求及評價方法》(簡稱《船企評價標準》)已經正式頒布,並將於今年10月1日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船舶生産企業的行業準入標準。
金壯龍介紹,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船舶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造船産量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三。2006年,全國造船完工量1452萬載重噸,新承接船舶訂單4251萬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6872萬載重噸,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9%、30%和24%。新承接船舶訂單數居世界第二。
但船舶工業在快速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由於受市場需求拉動,中小型船舶製造企業數量劇增。國防科工委的統計表明,全國共有各類船舶製造企業約3000家,其中規模以上的造船企業431家,總體呈企業數量偏多、生産水平較低、企業規模小、分佈散的局面。相當數量的中小型造船企業生産硬體條件差、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後、質量意識淡薄及不規範生産,造成一些低質量船舶進入運輸和生産領域。“在這個行業中,‘博士’與‘文盲’同在。”國防科工委船舶行業管理辦公室負責人張相木説。
規範船舶工業市場經濟秩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自2005年以來,國防科工委聯合有關部門開展了船舶專項治理活動,通過治理,各地共關停並轉造船廠(點)457家,有效地遏制了違規造船現象。為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國防科工委開始制定相關法規和標準。除組織制定《船企評價標準》外還積極推進《船舶生産許可證管理條例》的立法進程。
“《船企評價標準》的發佈實施,對規範我國船舶生産企業管理,提高船舶建造質量,保障航運生産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優化産業結構,推動産業升級,促進船舶工業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金壯龍説。
“《船企評價標準》主要從生産設施、生産設備、計量檢測、人員和管理狀況五大方面規定了船舶建造企業的基本生産條件要求,並對具體的評價方法進行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國防科工委科技與質量司副司長馬恒儒介紹,按照對船舶生産企業分類指導和管理的原則,標准將民用船舶生産企業分為6大類29種類型,其中將數量最多、最為普遍的鋼質一般船舶生産企業分成3級12類。標準既為各類各級企業設置了最低“門檻”,也充分考慮到不同級別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