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人們生了病多數只能依靠江湖郎中。如今條件好了,一齣家門就是診所醫院……”昨日,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蠻會鎮76歲的徐老漢説。
從自治區衛生廳了解到,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前,缺醫少藥的問題十分嚴重,到1947年以前,全區僅有醫療機構54個,病床519張。這些為數不多的醫療機構大多是教會或者私人開辦的,規模都很小,當時全區開業醫生加在一起,總共才有5000多名。到1949年,全區醫療機構發展到62個,7240名醫療衛生技術人員中,從業的西醫人員將近2000人,全區每千人口平均擁有病床0.1張,擁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1.2人,其中每千人口擁有醫生0.78人。
自治區成立60年來,內蒙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有到全,從大到精,從佈局不盡合理到逐漸實現合理佈局、科學管理、技術全面提高、服務功能漸趨齊全的歷程。目前,全區已經逐步建立了縱橫有序、功能互補的醫療保健體系。縱向有自治區、盟市、旗縣(市、區)、鄉鎮蘇木、村嘎查5個層次的醫療保健組織和網絡;橫向有綜合醫院、專科醫院、教學醫院和衛生部門、工礦企業、集體及其它部門開辦的各种醫療保健單位,而且有大批分佈在城鄉的個體診所作為補充。
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全區共有各种醫療機構7300個、病床66440張、醫療衛生技術人員121180名。2005年,全區每千人口平均擁有病床2.91張,擁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4.3人,分別是1949年的29倍和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