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交通部水運司司長宋德星談我國內河水運建設成就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0日   來源:交通部網站

    “十五”期間,我國內河水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産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十一五”期即將到來之際,記者採訪了交通部水運司司長宋德星,請他談談“十五”期間內河水運建設的成就及産生的明顯效益。

    宋德星介紹説:我國水網密布、湖泊眾多,長江橫貫東西,京杭運河縱穿南北,河流總長43萬公里,內河水運省份23個,通航里程達12.3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內河水運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産業之一,是綜合運輸體系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佔地少、耗能低、污染小、安全性高、運量大等特點被稱為“綠色”運輸,符合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在談到內河水運建設取得的成績時,宋德星告訴記者:我國內河水運的發展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圍繞長江水運幹線、珠江水運幹線、京杭運河、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兩橫一縱兩網”重要航道、港口等進行建設,使內河水運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十五”期間,全國內河水運建設完成投資448億元(不含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新建千噸級以上泊位437個,新增吞吐能力3.7億噸,改善航道里程4621公里。2005年全國內河水運貨運量近15億噸,貨運週轉量達3000億噸公里,客運量達1.2億人次,旅客週轉量達30億人公里,貨運量和貨運週轉量與2000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16%、93%;2005年全國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0億噸,旅客吞吐量達1.3億人次,與2000年相比,分別增長119%、13%。

    關於因“十五”期間內河水運建設成就而帶來的效益問題,宋德星高興地説:內河水運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正在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帶動了沿江沿河産業帶的形成,改善了區域交通條件,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在長江,為沿江七省兩市産業經濟騰飛提供了重要支撐;在長江三角洲,京杭運河及骨幹航道的改擴建,為區域內煤炭、礦石、建材等大宗散貨物資提供了重要的運輸生命線,有力地促進了以上海為龍頭、江浙為兩翼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快速發展;在珠江,西南水運出海通道和珠江三角洲重要航道的建設,為西部大開發、江海直達、泛珠三角經濟圈的形成,提供了一條水上運輸大動脈;通過實施瀾滄江--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促進了水運發展,加強了中、老、緬、泰四國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了中國在東盟地區的影響。在全國其他通航河流上,“十五”期間內河水運建設,均為流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德星強調説:“十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在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關心支持下,通過廣大建設者的奮鬥與拼搏,交通部規劃的內河航道“兩橫一縱兩網”格局基本形成,內河水運的落後面貌得到了一定改善,為“十一五”內河水運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説,展望未來,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加快建設發展內河水運。爭取用20年左右時間,建成層次分明、佈局合理的內河航道和港口體系,提供安全、便捷、高效和有競爭力的運輸服務,充分發揮內河水運優勢,基本實現內河水運現代化,與其他運輸方式分工協作、有效銜接、共同構築完善的綜合運輸體系,促進資源開發和沿江河産業帶形成,為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再立新功。 (謝宗惠)

 
 
 相關鏈結
· 公路水運工程試驗檢測管理辦法(交通部令2005年第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