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 建設幸福社區促社會和諧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25日   來源:人民日報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心在基層。社區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單元,建設和諧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滄浪區積極開展幸福社區建設活動,收到了較好效果,促進了社會和諧。

    明確一個理念,讓社區和諧有標準。社區是否和諧,一個很重要的體現就是生活于其中的居民是否感到幸福。居民的幸福感是一個帶有綜合性的概念,是客觀和主觀的統一,既取決於社區的發展水平、文明程度、環境質量等,也取決於人們的收入多少、生活好壞、心理預期等。滄浪區把增進社區居民幸福作為構建和諧社區的基本理念,努力使社區建設成為居民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過程,增強其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其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具體實踐中,根據有關研究成果,借鑒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制定了符合自身實際的幸福社區建設指標體系以及量化標準,並建立了考評機制。同時,採取黨委和政府推動、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力量促進相結合的辦法,努力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抓住四個重點,讓居民生存有保障。一是促進居民增收。在實行職工最低工資制度、促進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同時,支持和鼓勵居民創業,增加經營性、投資性收入。二是加強就業服務。提升區勞動保障綜合服務中心的功能,開展求職登記、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一條龍服務,為居民就業創造條件、提供便利。三是完善養老體系。認真落實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大力推進社保擴面工作。積極探索養老事業社會化運作方式,建立和完善以區級養老機構為依託、以民辦老年公寓為補充、以社區居家養老為基礎的養老服務體系。四是倡導社會救助。整合相關社會資源,建立“鄰里情”互助中心、公民求助中心、老年人生活援助中心,為各類困難人群提供幫助和救助。

    營造四種環境,讓居民生活有質量。在滿足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是建設幸福社區的必然要求。著眼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居住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滄浪區既注重抓“硬體”,也注重抓“軟體”。在“硬體”方面,主要是在搞好服務和美化環境上下功夫。按照“小型多樣、適用便利”的原則,建設區、街、居三級服務網絡,為居民提供醫療保健、家政服務等近百項日常服務;廣泛開展鄰里互助服務活動,使社區成為居民的溫馨之家。實施以美化小街、小巷、小園為主要內容的“三小”工程,改善社區環境條件;實行城管執法人員、城管協管員、衛生保潔員齊抓環境維護的管理體制,保持社區環境整潔。在“軟體”方面,著力提高社區安全穩定水平和文明祥和程度。充分發揮“區長熱線”和公眾監督熱線、社區投訴督察和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的作用,把矛盾和困難解決在基層;深入開展文明社區、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團結互助意識,形成良好氛圍,培育文明風尚。

    搭建三個平臺,讓居民發展有空間。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居民的全面發展,是建設幸福社區的重要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滄浪區致力於搭建三個平臺:一是志願服務平臺。以“鄰里情”志願者隊伍建設為重點,建立區志願者協會、街道志願者指導中心、社區志願者服務站、志願者服務隊,倡導志願服務行為,弘揚居民主體意識。二是民主參與平臺。理順社區黨組織、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居委會、社區議事會等方面的關係,尊重居民意願,維護居民權利,落實社區居民對社區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三是文化活動平臺。挖掘和整合區內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全面實施《“文化滄浪”行動計劃》,提升全區的文化品位;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豐富多樣的文體活動,不斷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宋文輝 中共江蘇省蘇州市滄浪區委書記)

 
 
 相關鏈結
· "十一五"科技將更多關注鄉村社區和城鎮發展技術
· 北京變革社區警務模式 社區防控能力得到增強
· 北京要求學校社區等社會單元結合實際建應急預案
· 天津已建立1690個社區警務室 維護治安方便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