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剛才您講到多種原因促使《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進行了調整,其中提及“原規劃已不適應新的形勢的要求”,那麼,這種不適應具體體現在什麼地方?
楊忠民:原《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已不適應新的形勢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展要求不適應。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對交通運輸業落實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國人口眾多、資源分佈不均衡、環境約束日益加劇、能源結構煤多油少、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特別需要鐵路這種資源節約型和能源適用範圍廣的運輸方式,加快構建以鐵路運輸為骨幹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發展速度不適應。2002年以來,國民經濟(GDP)以年增超過10%的速度持續增長,超過了原預測的7.5%;鐵路換算週轉量的年均增速達到8.5%,遠超過了原規劃預測的運量增長速度4.7%。而原規劃鐵路營業里程年均增長僅有2.2%。從運輸需求上看,需要進一步完善結構,優化佈局,增加規模,加快建設步伐。
三是發展規模不適應。原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明確的2020年路網發展目標為10萬公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運輸需求不斷增長和對發展鐵路認識的不斷提高,鐵路“十一五”規劃2010年發展目標已超過9萬公里,原規劃10萬公里的發展目標明顯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地方政府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熱切期盼加快本地區及區域間聯絡通道建設,各地提出鐵路建設需求遠遠超出原規劃規模。
四是發展理念不適應。主要繁忙幹線運輸能力持續全面緊張,限制型運輸狀況始終沒有改變,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快建設客運專線,實現客貨分線運輸,充分釋放既有線貨運能力;隨著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區際間運輸需求增速加快,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區際鐵路建設,形成功能強大的區際鐵路運輸通道,滿足各種生産要素在更大範圍內合理流動;我國城鎮一體化進程加快,迫切需要補充完善大能力、高密度、公交化的城市軌道交通。當年規劃編制時,基於對客貨分線運輸、城際鐵路的認識不足,考慮快速客運網絡規模不夠、佈局不完善;煤炭運輸通道缺少煤炭資源地直接連通中南、華東等煤炭主要需求地的大能力通道。所以這次規劃調整主要包括了客運專線及城際鐵路的規模增加煤運鐵路等區際通道的增加,以及西部鐵路規模的增加。
記者:《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依據怎樣的規劃原則進行了調整?
楊忠民:在這次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方案中,我們在堅持快速擴充運輸能力、迅速提高裝備水平總體目標的同時,重點強調了三條原則。
一是“貫徹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統籌考慮經濟佈局、人口和資源分佈、國土開發、對外開放、國防建設、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要求,並體現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促進區域協調均衡發展的方向”。這一原則明確了鐵路規劃建設首先應服從國家戰略,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的要求。
二是“根據國家綜合交通發展總體要求,線網佈局、樞紐建設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優化、銜接和協調發展,提高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這一原則體現了建立綜合交通運輸本係對鐵路發展提出的要求。
三是“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充分利用既有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原則主要考慮鐵路發展面臨著環境和土地資源等方麵條件的制約,因此應走集約發展道路,避免粗放型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