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新華快評: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完善惠民濟民政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1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14日電(記者董峻)國務院日前決定,退耕還林工程將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補助,這項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重大工程仍將進一步完善,目的是解決好退耕農戶的當前生活和長遠生計,努力建立生態環境改善、農民持續增收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

    退耕還林工程始於1998年長江流域那次大洪水,全面實施距今已有8年。這項工程是迄今為止我國投資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群眾參與度最高的一項生態建設工程,涉及25個省份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2279個縣、3252.8萬農戶。

    8年來,這項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主要表現在加快國土綠化進程、治理水土流失、涵養水源、防治土地沙化等方面。有關專家估計,退耕還林工程將使佔國土總面積82%的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2個多百分點。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有關部門監測,通過退耕還林,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了7%。

    退耕還林工程還為調整農村産業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契機。四川雅安、貴州遵義、陜西延安、甘肅定西、寧夏固原、內蒙古鄂爾多斯等生態惡劣、經濟貧困的地區逐步走上了“糧下川、林上山、養進圈”的良性發展道路。

    根據各省區上報結果和國家核查結果,1999年到2005年工程營造林面積核實率達97.4%,核實面積合格率達 93%。在大部分工程區自然條件差,乾旱、洪澇災害頻繁,並受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徵佔退耕還林地等人為因素影響的情況下,達到如此水平實屬不易。

    應當同時指出的是,目前25個工程省份仍有宜林荒山荒地和宜林沙荒地78983萬畝,綠化任務仍然很重。全國水土流失形勢依然嚴峻,11條江河流域土壤侵蝕量仍然高達16.22億噸,水土流失分佈範圍廣,繼續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十分必要。

    國務院領導日前強調,中央財政在一定時期內將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補助,要抓緊制定延長期退耕還林補助資金的使用管理辦法。個別地方曾經出現長期冒領退耕還林補助糧款的事件,警示我們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期延長後的監管必須加強,不能削弱,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惠農支農政策,真正把這項利國利民、惠及子孫後代的事情辦好。

由“黃”變“綠”
——我國西部山河“主色調”發生巨變

    新華社銀川8月14日電(記者黃會清、儲國強、熊聰茹)站在寧夏鹽池縣馮記溝鄉黎明村的草原上,眼前所見令人欣喜,昔日赤地千里的黃土地上,又出現了茂密的植被,被黃沙掩埋了的村莊舊址已看不到明沙,沙丘已披上綠裝融為草原的一部分。

    黎明村的變化只是西部大開發生態建設中的一個亮點,折射出的卻是我國西部山河的主色調正在由“黃”變“綠”。

    西部綠色版圖不斷擴大

    8月中旬,寧夏的西海固地區,遍山泛綠,滿目蔥蘢,水平溝,帶子田,層層繞山轉,山峁似綠色麵包,點綴在天地間。

    作為我國黃土高原中心部分的陜北,過去給人滿目荒涼的印象。而如今陜北黃土高原的梁峁溝坡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綠色覆蓋,部分地區林木茂密,景色秀美。

    這些變化是退耕還林工程成效的生動體現。西部地區退耕還林前6年,國家共安排退耕還林任務1.35億畝,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任務2.1億畝。

    國家林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造林面積已連續4年超過1億畝,其中退耕還林工程造林佔全國造林總面積的60%,西部一些省區佔到90%以上。

    據寧夏農牧廳介紹,寧夏全區3480萬畝草原禁牧後,380多萬隻羊實行舍飼圈養,草原生態得到了改善。據寧夏草原站分類監測,如今,寧夏已有3000多萬畝天然草原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復,100多萬畝流動或半流動沙丘變成了固定沙丘;天然草原整體植被蓋度比禁牧封育前提高了30%以上,單位面積産草量增加了3倍多;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明顯減少。

    自西部開發以來,陜西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相繼實行全境禁牧。新疆、青海等地也在草原嚴重沙化退化的地區實行禁牧。退牧還草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圍欄建成後減少了人畜和車輛對草場的破壞,多數地方植被得到恢復,涵養水源的能力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西部人變為生態建設者

    三北林業局防護林處處長褚衛東説,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國家在西部開發的生態建設政策上,成功的機制在於把西部人從生態破壞者變為生態建設者。

    國家對西部生態建設從未停止過,但為什麼過去環境日趨惡化?據分析,關鍵是一邊在建設,一邊在破壞。西部農民在乾旱少雨的廣大山區無節制開荒種糧,所收穫的不僅填不飽肚皮,還把植被破壞了。西北地區飼養業的主體是羊,年存欄1億多只,但過度放牧讓西部草原傷痕纍纍。

    寧夏鹽池縣劉八莊村農民王偉,禁牧前家裏養著100多只羊,禁牧後開始舍飼養羊,他不僅在自家20畝地上種了草,而且租了40畝地種草養羊,每年能出欄200只羊,效益比散牧時大為提高。

    農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了環境的變化。現在,劉八莊村外草原生機盎然,多年不見的野兔活蹦亂跳。沙塵暴的危害也在不斷降低。

    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政策讓西部人換了活法,勞務輸出、種草養畜、荒山播綠,長期困擾西部的“政府要植被、農民要吃飯”的難題開始破解,西部由此跨入了生態建設的新天地。

    從1999年起,陜西開始試點退耕還林工程,在過去“種了一坡,收了一車”的貧瘠土地上開始種樹種草。到2006年,僅延安市就退耕還林845萬畝,林草覆蓋率達42.9%,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995平方公里,當地有120萬群眾直接受益。

    治沙專家、寧夏農林科學院研究員王北説:“過去主要通過國家投資治理生態,忽視了當地農牧民對生態的破壞,致使治理生態的速度趕不上生態破壞的速度。因此,農民參與生態建設,成為生態建設的主體,能起到比國家投資治理生態更好的效果。”

    西部地區描繪生態建設新藍圖

    西部大開發以來,寧夏實現了荒漠化逆轉,陜西的生態狀況已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發展。

    “十五”期間,西部林業發展突破了徘徊多年工程專項每畝3元至5元的國家補助標準,達到了每畝國家補助100元的新水平,國家投資總額比過去23年的總和還多。

    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三北地區共完成造林2000多萬公頃,與三北工程第一階段23年造林保存面積基本接近,實現了新的跨越。

    當有些地方治理生態還分國家和個人的時候,寧夏青銅峽市的政府部門就率先創新機制,不僅允許承包甚至無償劃撥沙荒地,還在項目實施上給予同樣的待遇,政府出資進行造林綠化補助,有的民營企業僅苗木補助費一年就得到了上百萬元。如今這裡已有片林6萬多畝,形成了東部引黃灌區防風固沙的屏障,其中的近80%由個體造林大戶和企業營造。

    不斷擴展的綠色為西部的發展帶來了希望,而如何實現山川秀美的新西部,還有更繁重的任務在前頭。

    三北林業局防護林處處長褚衛東介紹説,今後5年,我們要重點做好防沙治沙、減輕風沙危害、降低沙塵暴發生頻率等工作;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能力,興利除害,減少水患,提高流域內群眾生命財産的安全保障系數;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更新與改造,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突出人居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鎮、鄉村、道路的綠化和美化水平。

 
 
 相關鏈結
· 寧夏經過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 生態惡化局面扭轉
· 林業局表示我國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投資1300億元
· 內蒙古自治區退耕還林3504萬畝 600萬農牧民受益
· 譚徽在代表:出臺退耕還林後續配套政策確保群眾受益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