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內蒙古

2014-02-17 10:47 來源: 內蒙古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自治區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們提出意見。

    一、過去一年工作的回顧

    2013年是本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也是經受嚴峻考驗並取得新成效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自治區政府緊緊依靠全區各族人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項工作,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壓力,在推進科學發展、富民強區的道路上邁出了新步伐。

    (一)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向好態勢。去年,我區經濟發展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困難局面。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市場需求不足、企業效益下滑、財政增收放緩等嚴峻挑戰,進一步強化政策調控和投資支撐,全力穩定經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處於合理區間。全區生産總值完成1.68萬億元,增長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19.5億元,增長10.7%;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55萬億元,增長18.4%。不斷強化農牧業基礎地位。穩步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糧食産量再創歷史新高,總産達到554.6億斤,增産48.9億斤,增長9.7%,增量和增幅均居全國第一;牲畜存欄連續9年保持在1億頭只以上,羊肉、乳、絨毛産量繼續全國領先。全力穩定企業生産經營。發揮我區電力優勢和電價杠桿作用,出臺電力綜合扶持政策,增加工業用電量170億千瓦時,261戶規模以上停産半停産企業恢復生産,增加稅收95億元。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完善資源配置、推動資源資本化運作、減少涉企收費項目等政策措施,促進工業經濟增速回升、企業利潤降幅收窄、煤電油運先行指標穩步向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大力發展服務業。出臺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配套政策措施,旅遊、物流、金融、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全區旅遊業總收入增長18%,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超過新增存款47.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8%。

    (二)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堅持穩增長與促轉型相結合,制定實施産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和11個重點專項規劃,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推進五大基地建設。一批煤炭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項目建成或開工建設,新增電力裝機500萬千瓦,外送電量1400億千瓦時,新開工煤制氣120億立方米。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畜産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455.6億元,增長14.5%。現代裝備製造、雲計算等新興産業快速成長,建成雲計算服務器16.5萬台。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出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70條政策措施,強化要素保障,中小企業增加值增長13%,個體工商戶突破100萬戶。積極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制定指導意見和扶持政策,大力發展縣域經濟,80個旗縣(市)財政收入、固定資産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於全區平均水平。新增城鎮人口28.7萬人,全區城鎮化率達到58.7%。穩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組建了一批新型科技研發機構,實施了一系列科技重大專項,推進呼和浩特高新技術産業園等創新基地提檔升級,自主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應用能力明顯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126.8億元,專利授權量增長24.1%,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0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到79家和86家。

    (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加大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建立重大項目專項推進機制,列入全區重大項目實施計劃的623個項目完成投資4647.2億元。項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天合創360萬噸甲醇等13個重點項目獲得國家核準,200億立方米煤制氣、伊泰200萬噸煤制油等14個重點項目拿到路條,投資總規模2700億元。加大資源勘查力度,新增煤炭資源探明儲量450億噸。加快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公路建設完成投資656億元,30條出區高等級公路全部打通,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4080公里,一級公路達到5578公里,新增通瀝青水泥路嘎查村1021個。鐵路建設完成投資270億元,新建鐵路700公里,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1.1萬公里,居全國首位。機場建設完成投資16億元,增長60%,阿拉善通勤機場通航,內蒙古航空公司投入運營,全區機場總數達到18個。水利建設完成投資130億元,海勃灣水利樞紐等重點水利工程進展順利。完善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網改造升級,農村牧區基本實現了戶戶通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利用。實施重點生態項目,完成林業建設面積1205萬畝,其中六大重點區域植樹造林196萬畝。落實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嚴格實行階段性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建設總規模5307.3萬畝,草原平均植被蓋度44.1%,提高1個百分點,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650萬畝。認真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重金屬污染防治和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單位生産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4.5%和5%,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嚴格土地、水及礦産資源管理,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四)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力簡政放權,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03項,清理規範各類收費項目116項。加快國有資本重組與調整,組建自治區地質礦業、能源建設、交通投資三大集團,研究出臺電力市場建設方案,啟動郵電通信及鐵路運輸業營改增試點,加大資源稅改革力度。深化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開展“擴權強縣”和農村牧區綜合改革試點,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穩步推進。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成功舉辦蒙粵科技合作活動周、蒙港澳經貿合作周和東北四省區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引進國內(區外)資金到位4400億元,增長25%。加快推進向北開放戰略,制定促進外經貿和口岸發展的政策措施,對外貿易實現恢復性增長,完成進出口總額120億美元,增長6.5%;實際利用外資44億美元,增長12%。

    (五)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通過壓縮“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等措施,全力保障民生投入。全區財政民生支出2340億元,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7元,增長10.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8596元,增長12.9%,均高於經濟增速。全面實施創業就業工程。加強就業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新增城鎮就業27.1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或落實就業去向14萬人,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259.3萬人次,創業帶動就業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6%的較低水平。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標準均提高10%以上,城鄉低保、農村牧區“五保”、城鎮“三無”人員和孤兒補助標準位居全國前列,貧困大學生、受災群眾和特殊困難群眾得到有效救助。從壓縮下來的“三公經費”中安排18億元,為295萬低收入農牧戶每戶發放1噸取暖煤。實施民生水利工程,解決了農村牧區10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大力推進扶貧攻堅工程。落實省級領導幹部聯絡貧困旗縣工作,編制完成23個行業、38個貧困旗縣扶貧開發規劃,扶貧投入超過100億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961個,40.8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17.8%下降到14.9%,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6%以上。紮實推進百姓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農村牧區危房改造步伐,全面啟動包頭北梁等棚戶區集中改造項目,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7.8萬套,開工率101.6%;完成農村牧區危房改造12.75萬戶,超出國家下達任務3.65萬戶。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基本完成,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順利推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免費教育經費和重點教育工程建設項目資金全部落實,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加強城鄉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公立醫院改革、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等工作進展順利。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成功舉辦第十屆草原文化節,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發展,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推動智慧城市和社區建設,專項扶持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實現了手機的蒙文短信發送和蒙文信息使用。實施農村牧區“六個全覆蓋”工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持續提高。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穩步推進,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強,氣象、人防、地震和婦女兒童、老齡等工作紮實推進。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深入開展“大接訪”行動,解決了一批重點信訪問題,全區信訪總量下降25.5%。紮實推進“平安內蒙古創建工程”,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強化安全生産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積極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取得新進展。

    (六)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認真開展第一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自治區28項配套規定,堅持標本兼治、立行立改,抓好整改落實和建章立制,著力解決“四風”方面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行政機關和幹部作風明顯好轉,行政效能不斷提高。大力改進學風文風會風,深入開展正風肅紀專項行動,全面清理超標辦公用房和公務用車,嚴禁建設政府性樓堂館所,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全區行政事業單位“三公經費”下降34%,自治區政府會議和發文數量分別減少14%和17%。認真執行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決定,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意見,及時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加強政府法制工作,強化民生領域行政立法,行政執法水平進一步提高。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加強行政監察、經濟責任審計和社會監督。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區各族幹部群眾頑強拼搏、艱苦奮鬥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的全區各族幹部群眾,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向所有關心支持內蒙古建設與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受市場需求不足、主要工業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經濟增速放緩,一些優勢産業利潤空間收窄,財政增收難度增大。二是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初級産品比重偏大,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滯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非公有制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不足,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三是基礎設施瓶頸制約依然嚴重。能源通道建設相對滯後,貨物外運、電力輸出能力不足,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保障能力不強。四是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增收難度加大,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五是生態文明建設任務艱巨。部分地區生態環境仍在惡化,沙化沙害、水土流失現象依然嚴重,水、大氣、重金屬污染防治任重道遠。六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係還沒理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等職能發揮還不到位,“四風”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對此,我們要認真加以解決。

    二、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務

    2014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也是推動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貫徹落實、實現“十二五”奮鬥目標的關鍵一年。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依然複雜嚴峻,穩中有憂、穩中有險,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既要充分估計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又要堅定信心,科學應對,紮實做好各項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和自治區黨委九屆九次全委會議、九屆十次全委會議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以擴大有效投資為重點穩定經濟增長,以建設“五大基地”為重點調整産業結構,以實施重大民生工程為重點保障改善民生,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重點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以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文明建設,健全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快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産總值增長9%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7%,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5%左右,單位生産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2.2%。

    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需要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堅持穩中求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雖然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外部環境和支撐條件發生了明顯變化,正處於經濟增速換擋期和結構調整陣痛期。這一時期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為擴大就業、增加財力、改善民生、穩定社會預期提供保障;又要把經濟增速控制在合理區間,為轉方式、調結構留出空間。因此,必須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二是堅持改革創新。中央作出了改革創新的重大戰略部署,將推動以提質增效升級為中心的新一輪發展。如果説新世紀的頭十年內蒙古抓住了我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的重大機遇,通過發揮資源優勢實現了經濟騰飛。那麼,現在就要把握好新一輪改革創新的機遇,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促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改善,通過改革創新充分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三是堅持民生優先。按照中央“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要求,結合自治區實際,統籌做好就業、教育、住房、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公共安全等各項民生工作,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編織好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的“安全網”,盡心竭力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讓全區各族群眾充分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

    今年重點抓好以下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突出抓好投資。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圍繞突破瓶頸制約、調整産業結構和加強民生建設抓投資,加強交通運輸體系、能源外送通道、水利樞紐工程和信息網絡建設,大力推進“五大基地”重點規劃項目,有效增加農牧業、基本公共服務、生態建設等領域投資。堅持多元投資、市場運作、政策配套的基本思路,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準確把握國家政策導向,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融資規模。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大力改善投融資環境,增強市場主體投資信心,充分挖掘民間投資潛力。發揮政府投資的杠桿作用,推進資源、資産、資本一體化運作,探索建立發展基金、發行債券、股權出讓等融資方式,推進戰略創新産業基金運作。

    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組織實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影響的重大項目,抓好面向華北、東北、華中、華東的清潔能源輸出通道及配套電源項目建設,爭取電力、油氣外送通道項目儘快獲批。加快高速公路網和國省幹線公路建設,推進旗縣通一級公路和嘎查村通瀝青水泥路建設,新開工京新高速臨河至蒙甘界、榮烏高速棋盤井至烏海、丹錫高速經棚至錫林浩特高速公路和烏蘭浩特至阿爾山一級公路改造等項目,公路建設規模1.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90公里,新增通瀝青水泥路嘎查村700個。加快呼張客專、呼準鄂快速鐵路等項目建設,新開工蒙西至華中、額濟納至哈密、白城至阿爾山擴能改造和濱洲鐵路電氣化改造等項目,推進通遼、赤峰至京沈客專連接線前期工作,新開工鐵路里程1800公里、新增運營里程1100公里。加快呼和浩特機場遷建工作,建成霍林郭勒、烏蘭察布機場,完成包頭、烏蘭浩特、赤峰機場改擴建工程,推進國家級通勤通用航空試點工作,爭取建成一批通用機場。推動文得根、“引綽濟遼”、黃河防洪二期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抓好烏梁素海和呼倫湖水環境治理,提高水利基礎設施保障能力。

    著力擴大消費和外需。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落實鼓勵消費的財稅、信貸和信用消費政策,培育信息、文化旅遊、養老健康、家政服務等消費熱點,發展新型消費業態,不斷拓展消費空間。加快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培育流通主體,壯大流通産業,深入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和改造農家店。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認真落實穩控物價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強産品質量安全監管,嚴厲打擊商業欺詐、制假售假行為,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積極拓展外需,優化進出口結構,擴大優勢産品出口,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進技術和設備進口。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勵境外投資,提高大企業國際競爭力,引導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以多種形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重點抓好境外資源開發、農牧業合作等項目。

    (二)推動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加快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圍繞“五大基地”建設,以增量帶動結構調整,以創新促進産業升級,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抓住國家治理大氣污染、化解産能過剩的機遇,突出抓好能源、化工基地重大項目開工建設,規模化、鏈條化、集群化承接産業轉移,力爭新開工煤制油450萬噸、煤制烯烴220萬噸、煤制氣200億立方米、電力裝機600萬千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傳統優勢特色産業改造升級,推動産業整合重組,穩定煤炭産量,加快提升煤焦化、氯鹼化工、氟化工等産業層次,提高精細化學品比重,構建産業發展新優勢。推進煤電冶、探採選冶加一體化發展,有色金屬産業延伸加工率達到30%以上,加快發展陶瓷、光伏玻璃等精深加工建材産品。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推進雲計算數據中心建設,積極發展雲計算應用服務和硬體設備製造,抓好奇瑞汽車、北方奔馳重型卡車等裝備製造業重點項目。加快發展新能源、稀土新材料、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産業,做大總量和規模,打造新的支柱産業。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生産性與生活性服務業並重、傳統與現代服務業並舉,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集中建設一批重大項目,構建30—50個特色鮮明、規模較大、輻射帶動力強的服務業集聚區。制定電子商務發展規劃和政策,深入實施“寬帶內蒙古”工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建設一批集交易、展示、倉儲、加工、配送為一體的綜合物流園區,推進商貿流通體系建設。以呼和浩特等中心城市和滿洲裏、二連浩特等口岸城市為重點,積極發展“陸港經濟”。鼓勵各類資本參與地方金融機構增資擴股,發起設立民營銀行,加快組建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升旅遊業發展水平,培育壯大旅遊企業,完善旅遊産品體系,增強旅遊文化內涵。突出旅遊觀光、休閒度假遊,加快發展邊境旅遊,探索建立跨境旅遊合作區,加強國內旅遊區域協作。

    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水平。認真落實鼓勵民間投資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確保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國家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産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市政公用事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領域,引導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搞好配套協作。通過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設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建立健全信用擔保體系等措施,破解非公有制經濟“準入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充分釋放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

    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抓住創新驅動發展這個關鍵,加強新型煤化工、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産業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努力在更多領域實現理論與技術突破。不斷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深入實施“人才強區”工程,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體制機制改革,制定實施以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為主的激勵創新政策,形成各類創新要素充分集聚、人才活力競相迸發的生動局面。

    (三)加強“三農三牧”工作,提高農牧業發展質量效益

    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毫不放鬆地抓好糧食生産,確保農作物總播面積和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分別穩定在1億畝和8000萬畝以上。加大農牧業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牧業機械化水平,推進玉米、小麥、馬鈴薯、苜蓿等制種、育種基地和南繁育種基地建設,全面實施百億斤糧食增産、“四個千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50萬畝以上,穩步提高糧食單産和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優化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促進高産優質高效安全種植業發展。抓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新增設施蔬菜面積20萬畝。紮實推進“糧安工程”,加強倉儲設施建設,保障糧食順利收購。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以乳業、肉牛、肉羊産業為重點的生態畜牧業,深入實施“雙百千萬高産創建提質增效”工程,全面推進牲畜良種化,加快發展牧區生態家庭牧場和農區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提升現代畜牧業發展水平。

    積極推進農牧業産業化經營。扶持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産業化龍頭企業等多种經營主體,重點圍繞乳、肉、絨、糧豆、馬鈴薯等優勢特色産業,通過聯合重組加快培育一批生産加工型、流通貿易型、配套服務型龍頭企業,以規模化、標準化生産推進農牧業産業化示範基地建設。加強農畜産品營銷渠道建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牧民增收。通過幾年努力,打造5個全國知名肉羊品牌,建設5家存欄100萬隻以上的大型肉羊生産聯合體,培育5家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領軍企業。

    加快構建新型農牧業經營體系。按照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要求,堅持和完善農村牧區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牧區土地、草牧場集體所有,依法保護農牧民對承包土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利,完善集體林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開展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基本完成農村牧區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推進宅基地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登記發證工作。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和企業經營共同發展的農牧業經營方式創新。健全土地草牧場流轉服務網絡,鼓勵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建立健全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全力抓好農畜産品質量安全。嚴把生産環境安全關,推進專業化、標準化、無公害農畜産品和綠色食品生産示範基地建設,嚴格控制農畜産品産地環境污染,加強對農牧業環境、投入品等質量安全檢查,提升執法能力和水平。加快農畜産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和追溯體系建設,強化生産源頭治理和産銷全程監管,建立嚴格的安全生産規範,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加強生態原産地産品保護和無公害農畜産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畜産品、農畜産品地理標誌評定,提升我區農畜産品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

    切實加強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牧區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牧區輻射。堅持把公共服務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牧區,用3年時間在全區實現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和通訊、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十個全覆蓋”,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推進農村牧區公路、水利、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村牧區沼氣和安全飲水工程,建設農村沼氣1.5萬戶,解決8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大力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深入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示範工程,全面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使農村牧區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

    (四)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

    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理順國有資産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産監管,優化調整國有資本佈局和結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國有、集體和民間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深化電力市場改革,爭取國家在我區進行電力體制改革試點,積極探索網運分開新模式,完善電力價格形成機制,推動競價上網。完善蒙西地區電力市場多邊交易機制,啟動蒙東地區大用戶直供電,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構建跨區域電力市場體系,促進電力市場在更大範圍融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進部門預算改革,建立全口徑政府預算體系。合理劃分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進一步規範轉移支付制度。按照國家要求,進一步分類推進營業稅改徵增值稅等稅制改革。制定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規範政府舉債權限和規模,逐步化解存量債務,嚴格控制新增債務。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落實國家煤炭等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完善居民水、電、氣等階梯價格制度,推進跨行政區域取水指標交易,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費標準。

    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抓住國家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的戰略機遇,加快建設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提升開放發展水平。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加快推進滿洲裏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和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規劃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批准實施二連浩特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方案,探索設立邊境自由貿易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儘快啟動滿洲裏、二連浩特申報申建自由貿易區(園)工作。完善與俄蒙在加工貿易、資源開發、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機制,簡化過境簽證手續。進一步加強與周邊省區市的經濟協作,推進與沿海和內陸地區的橫向聯合,深化與港澳臺地區的經貿合作,創新京蒙區域合作機制,主動融入“環渤海經濟圈”,推動我區經濟深度融入全國發展大局。

    (五)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紮實推進創業就業工程。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確保新增城鎮就業25萬人以上。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中小微企業,進一步增加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數量,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和大學生創業園建設,探索校企合作開展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就業服務、勞務輸出一體化運行模式,促進高校畢業生特別是貧困家庭和蒙古語授課畢業生就業,統籌做好農牧民工、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和退役軍人就業。積極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業,落實相關政策措施,降低創業門檻,開闢創業服務綠色通道,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於創業新機制。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工資支付保障、最低工資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補貼制度改革,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促進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享。依法保障農牧民對土地、宅基地和集體資産的權利,增加農牧民財産性收入。落實和完善各項惠農惠牧政策,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農畜産品臨時收儲制度,增加農牧民政策性收入。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紮實推進百姓安居工程,發展探索共有産權住房,加快推進包頭北梁等棚戶區改造項目,新開工城鎮保障性住房24萬套,農村牧區危房改造確保完成13萬戶以上。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新農合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逐步提高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政府補助標準。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做好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調整工作,認真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實現全區無障礙接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穩步提高城鄉低保、農村牧區“五保”和城鄉醫療救助水平,提高孤兒、“三無”人員和“三民”供養標準。

    大力推進扶貧攻堅工程。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加大扶貧投入力度,深入實施連片開發、整村推進、扶貧移民工程,紮實做好對口支援、定點扶貧和領導幹部聯絡貧困旗縣工作,實行精準扶貧,全面啟動規劃、項目、幹部“三到村三到戶”工作,力爭貧困人口減少40萬、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5%以上、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增幅高於全區平均水平,切實解決好少數民族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問題。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實施全區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和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工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上學難問題。加快建設適應我區經濟轉型和社會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高校與企業産學研合作,積極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支持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抓好教育扶貧工作,對農村牧區困難家庭、城市低保家庭考入大學本科、大專院校和高等職業學院的學生進行困難補助,決不讓貧困家庭的學生輸在起跑線上。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大力推進民族教育發展水平提升工程,組織實施民族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蒙古語言文字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和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教育資源向農村牧區和貧困地區傾斜。進一步推動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加快自治區本級10個重點衛生項目建設,確保內蒙古醫院門診樓等3個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等7個項目開工建設。深化旗縣級醫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醫療隊伍建設,強化結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加快蒙中醫藥事業發展,建立健全佈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蒙中醫醫療、教學和科研服務體系。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教育、文化、醫療等社會事業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開展出生缺陷一級預防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辦好全區第十三屆運動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發展老齡事業和老年服務産業,建立健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參與養老事業發展,建設一批功能完善、配套設施齊全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和示範基地。推動婦女兒童事業健康發展。

    (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劃定生態紅線,強化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複製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産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加強國家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探索建立生態上遊地區向下游地區提供公共生態産品補償機制,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繼續開展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加大對自然資源資産、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考核權重。

    狠抓生態保護和建設。繼續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二期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積極爭取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加大重點區域綠化力度,完成林業生態建設面積1000萬畝、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50萬畝。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和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大力發展林、沙、草産業。加快推進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建設,積極爭取擴大國家森林撫育和造林補貼試點。組織實施退牧還草、高産優質苜蓿示範基地建設,草原建設總規模保持在4000萬畝以上。完善草原補助獎勵政策,繼續實施階段性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強草原執法監督檢查。

    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市場化機制,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能耗強度“雙控”考核。強化安全、環保、能耗、土地等約束,嚴禁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快淘汰落後産能,確保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後産能目標。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加快培育低碳經濟體系,推動碳匯交易。完善節能減排政策措施和綜合服務體系,加強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綠色建築,在政府投資建設領域強制執行綠色建築標準。

    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和示範園區,推進粉煤灰、煤矸石、冶金化工廢渣等工業廢物利用。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地下水節約保護,嚴禁使用地下水發展高耗水産業。加強礦山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及煤田火區、沉陷區治理,強化沙漠沙地、水土流失及環境綜合治理。堅持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資源開發利用與農牧民利益銜接機制,推進和諧礦區、綠色礦區建設。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及配套政策,加快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全面治理各種污染,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加強重點流域、行業水污染防治和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確保流域、區域環境安全。

    (七)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發揮城鄉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科學佈局、綠色發展、文化傳承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科學編制城鎮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規,積極引導和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産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城鎮化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協調推進。研究制定戶籍、土地、住房、基本公共服務等配套政策,加快開展試點示範,推動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並實現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

    優化城鎮佈局和形態。堅持多中心帶動、多節點支撐,構建以大帶小、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新格局。落實國家呼包鄂榆城市群規劃,推進呼包鄂城市群建設,促進功能互補、産業互濟,實現並聯式、組團式發展,打造引領全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提升呼和浩特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充分發揮首府的示範帶動作用。以盟市所在地中心城區為重點,科學設置開發強度,合理劃定開發邊界,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做強區域性中心城市,帶動區域發展。以縣城擴容提質為重點,抓好城關鎮和重點鎮建設,形成規模適度、功能完善、佈局合理、宜業宜居的特色城鎮體系。

    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城鎮空間結構,搞好城市微觀空間治理,加強市政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和質量。建立透明規範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切實解決城鎮建設過度舉債問題。加快智慧城市和社區建設,增強城鎮發展內涵和綜合服務功能。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認真落實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培育主導産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充分發揮縣域經濟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的基礎作用。抓好“擴權強縣”改革試點工作,完善縣級財力保障機制,選擇不同類型旗縣進行事權下放和“自治區直管縣”財政改革,實行“財政體制核定到旗縣、轉移支付測算並下達到旗縣、國庫資金調度到旗縣、財政預決算直通到旗縣、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到旗縣”的財政管理方式。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統領城鎮、産業等各級各類規劃,統籌謀劃人口分佈、經濟佈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發展,科學配置水資源,合理確定節能減排指標。提升沿黃沿線經濟帶發展水平,著力抓好蒙西22個重點工業園區建設,引導生産要素合理配置和産業互補聯動,促進集中集聚集約發展。加快東部盟市發展,落實重點産業發展規劃,加強13個重點工業園區建設,推進主導産業與生態保護、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協同發展,培育自主發展能力。繼續做好對發展基礎薄弱地區的幫扶工作,加大對革命老區、邊境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

    (八)加快民族文化強區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使“三個倡導”深入人心,凝聚各族群眾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紮實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進一步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做好網絡管理和輿論引導工作,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和管理,推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共建共享,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項目,繼續做好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工作。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採購目錄製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評估考核體系,加快貧困地區公共文化事業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實施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大力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和草原文化。加強文化産品創作,打造一批富有地區和民族特色的精品力作。做好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工作,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加快文化産業發展。全面實施自治區文化産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認真落實文化産業扶持政策,推動文化産業園和文化重點工程建設。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促進文化與旅遊、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民族演藝、影視、動漫等産業,拓展和延伸産業鏈,推動文化産業優化升級。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推動形成多層次文化産品和要素市場。鼓勵民間資本與文化資源相結合,培育壯大文化龍頭企業,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激發文化發展創新活力。深入推進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建立和完善國有文化資産監督管理體制,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産管導向相統一,進一步理順文化主管部門與所屬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逐步理順自治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體制,加快推動自治區新聞出版等五大文化企業集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廣泛宣傳和大力推介內蒙古民族文化,不斷提升文化影響力和軟實力。

    (九)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和創建活動,維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中的積極作用。

    增強社會組織活力。努力推進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按照“政社分開、管辦分開”的原則,引導各類協會、學會、研究會與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徹底分開。建立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制度,促進社會組織自我完善和發展。建立政府指導、社會參與、獨立運作的工作機制,全面推行社會組織等級評估,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擴展社會工作崗位設置領域。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認真開展“大接訪”行動,健全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和包案辦理制度,完善聯合接訪工作機制,抓好信訪問題源頭治理,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圍繞食品藥品、重點産品、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開展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加強安全生産監管,全面落實安全生産責任,構建安全生産長效機制。完善勞動標準體系和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加快應急管理基礎建設,完善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體系,提高災害防禦和救助能力。推進法治內蒙古建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實施“平安內蒙古創建工程”,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保障社會公共安全。抵禦和防範境內外各種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顛覆,依法打擊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活動。加強國防教育,支持駐區軍隊和武警部隊建設,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抓好國防動員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築牢祖國北疆安全屏障。

    (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鞏固和擴大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將整改落實和建章立製作為重大任務,與政府其他工作同步推進、同步落實,確保以作風建設的新成效取信於民、推動發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質性推進簡政放權,大幅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凡是市場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凡列入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重點規劃的項目,除必須經國家審批的,一律實行備案制。盟市、旗縣也要做好取消下放和承接工作。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編制目錄並向社會公開,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切實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人民政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全面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完善規範性文件審查機制,嚴格執行行政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加大政務公開力度,今年一半以上盟市、旗縣的“三公經費”向社會公開。完善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政務服務平臺,建立全區統一的網上辦事大廳,全面推行集中辦理和網上審批。提高基層政務服務水平,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健全重大行政決策規則,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必須徵求群眾意見,提高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認真做好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進一步摸清家底。深入開展“大落實”行動,加強對重大決策、專項規劃、重點項目的督查和調度,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嚴格遵守《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進一步壓縮“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不新建政府性樓堂館所、不增加財政供養人員,全面清理超標準辦公用房和超標超編公務用車。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監督,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行政問責力度,加快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資金的審計監督,推進腐敗易發多發領域改革,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

    2017年我們將迎來自治區成立70週年大慶。按照民生優先、務實節儉、量力而行的原則,將在基礎設施、産業發展、城鄉建設、生態保護、民生保障、改革開放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領域,提前謀劃和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向自治區成立70週年獻禮,讓各族群眾從中得到實惠,充分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各位代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鼓舞人心、催人奮進,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求真務實,迎難而上,紮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開創我區科學發展、富民強區新局面而努力奮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