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福建

2016-02-02 09:00 來源: 福建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政府工作報告

——二○一六年一月十一日在福建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福建省人民政府代省長 于偉國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5年和“十二五”時期工作回顧

201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各級政府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認真落實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和省委九屆十四次、十五次全會精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初步預計,全省生産總值2.59萬億元,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4143億元、增長8.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44億元、增長7.7%;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16萬億元,增長17.5%;外貿出口6983億元、增長0.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6.8億美元、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4%;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60元,增長8.6%;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0元,增長9.5%;城鎮登記失業率3.66%;人口自然增長率7.8‰;年度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

一年來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千方百計穩增長,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出臺促進工業創新轉型穩定增長、金融支持産業轉型升級、扶持小微企業加快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開展“三比一看”,落實“一月一協調、一季一督查”推進機制,鞏固經濟基本面。擴大有效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完成投資7587億元,在建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916億元,7大重點領域完成投資比年度計劃增加700億元以上。增強消費拉動,信息消費增長18%,旅遊總收入增長16%,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40%,新的消費增長點加快培育。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增長12.1%,企業直接融資2920億元,有力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

(二)加大力度調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著力優化存量、創造增量,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三大主導産業增加值增長10.2%,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2.2%,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5.5%,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增長20%,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9.4%。注重技改提升,全省技改投資4550億元、增長18%,“數控一代”創新應用示範工程有力推進,泉州成為《中國製造2025》唯一地方試點。注重優選龍頭項目,京東方面板、聯芯國際集成電路、高世代面板等重大産業龍頭項目落地建設,有效帶動了産業集聚。注重搭建平臺,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加快實施,專利授權量增長62.8%,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48家,第十三屆“6·18”對接合同項目5742項、總投資1488億元,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獲批建設。

(三)惠農富農強基礎,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增長3.7%,糧食總産量661萬噸。“一區兩園”建成現代農業項目300個,新建各類溫室大棚11.5萬畝、千畝以上設施農業基地30個。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銷售收入2184億元,帶動357萬農戶增收。構建“三位一體”扶貧工作格局,實施精準扶貧,深化山海協作,共建産業園區,扶貧開發寧德模式持續實施,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發展,“造福工程”危房改造4.8萬戶,20萬人實現脫貧。

(四)創新機制添活力,改革紅利持續釋放。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三張清單”公佈運行,省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到314項,省級核準的企業投資事項保留30項,全省80%以上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網上預審或辦理。省直部門數據、信息中心實現整合,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工作紮實推進。在全國率先實施“一照一碼”登記制度,全省新登記企業數增長27.3%。放寬市場準入,民間投資增長17.2%,民營經濟佔全省生産總值的67.3%。開展股權多元化改革試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改進財政資金分配方式,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試點範圍,設立産業股權投資基金。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項目23個,引入社會資本239億元。省級公共信用信息平臺開通運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任務基本完成。

(五)擴大開放增優勢,發展空間有效拓展。自貿試驗區建設紮實推進,186項重點試驗任務已實施139項,126項創新舉措中49項為全國首創,新業態加快培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步伐加快,對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增長5%,新增對外投資增長2.7倍,中國-東盟海産品交易所在福州上線運營,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落戶廈門。閩臺交流合作持續深化,閩臺貿易額695億元,實際利用台資13.1億美元、增長10.3%。第七屆海峽論壇取得新成效。向金門供水工程開工建設。臺胞往來大陸實現免簽注,大陸首張電子臺胞證在福州簽發,龍岩成為我省第5個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平潭在基礎設施建設、産業培育、環境營造等方面邁出新步伐。閩港閩澳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僑務和外事工作服務發展的能力繼續提升。完善外貿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政策,加強出口信保服務,在全國率先實現關檢合作“三個一”通關模式全覆蓋,外貿進出口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六)城鄉統籌促協調,新型城鎮化紮實推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在福州、廈門、平潭建立積分落戶制度,全面放開其他地區落戶限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進。開展縣(市)域城鄉總體規劃編制,廈門等市開展“多規合一”試點。實施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發展總體規劃,廈漳泉通信資費實現同城化。莆田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永安、邵武新增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15個小城市培育試點取得新進展。新一輪“千村整治、百村示範”工程有效實施,城市景觀整治、“五千”工程順利推進,“兩違”綜合治理成效明顯。

(七)持之以恒抓環保,生態優勢進一步凸顯。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啟動萬里安全生態水系建設,12條主要河流水質保持為優,Ⅰ-Ⅲ類水質佔比為94%。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工業污染源治理,強化城市道路、施工等揚塵綜合整治,九市一區環境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廈門、福州在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分別居第2位、第6位。漳州市區2008家膠合板污染企業全面整治到位。南平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創建工作通過年度考核。推進“四綠”工程,造林綠化166.8萬畝,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60萬畝。

(八)發展成果惠民生,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投資244億元的21件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月人均增加217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省定最低標準提高到85元,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每人每年不低於380元,新農合的重大疾病保障病種達22類。新增公辦幼兒園100所、學位3萬個,新增達標高中13所。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行現代學徒制,實訓基地加快建設。新增4所應用技術類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2.8%。國家綜合醫改試點省工作全面啟動,三明“三醫”聯動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縣級以上公立醫院全部實施藥品、耗材零差率改革,新增醫療衛生機構床位8410張。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首屆海絲博覽會、第二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成功舉辦。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持續發展,老齡、老體協、老年教育、殘疾人工作不斷加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民族團結宗教和睦。安全生産標準化建設提升工程、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整治、“清剿火患”戰役持續推進,食品藥品安全有效保障,社會和諧穩定。有效應對“蘇迪羅”等強颱風和暴雨襲擊,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順利完成。駐閩部隊在平安建設、生態建設、重點建設、搶險救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軍政軍民關係更加密切,龍岩軍民融合産業發展取得實效。援藏援疆援寧工作紮實推進。

(九)“三嚴三實”重行動,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認真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反對“四風”、改進作風。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監督、社會監督,全年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794件、省政協提案905件,辦結率均為100%,省政協常委會議專題協商建議案有效落實。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8件,制定省政府規章20件。全省政府系統“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下降11.1%。強化“馬上就辦”,整治“庸懶散拖”,機關效能建設進一步深化。政府與法院、檢察院、工會聯絡機制不斷完善。權力運行網上公開持續推進,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力度加大,反腐倡廉工作進一步加強。

2015年工作任務的完成,標誌著“十二五”規劃主要目標勝利實現。“十二五”時期是福建發展迎來重大歷史機遇並取得重要發展成就的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親臨福建考察指導,提出了“四個切實”的重要要求,殷切希望我們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中央作出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支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福州新區,福建發展實現新的跨越。

過去的五年,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産總值凈增超萬億元、年均增長10.7%,人均生産總值10920美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五年共達7.85萬億元,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用。

過去的五年,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服務業增加值均突破萬億元。産值超500億元産業集群從6個增加到15個,其中産值超千億元産業集群從1個增加到9個。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12.5%提高到15.2%,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7.4%提高到9.2%。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森林覆蓋率從63.1%提高到65.95%。

過去的五年,基礎設施全面提升。鐵路營運里程新增1168公里、總里程超過3300公里,其中快速鐵路營運里程新增1066公里、總里程超過1500公里;公路通車里程新增1.35萬公里、總里程突破1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新增2600公里、總里程突破5000公里,實現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港口貨物年吞吐量突破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300萬標箱,機場旅客吞吐量從2230萬人次增加到3800萬人次。電力裝機總容量凈增1450萬千瓦,電網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

過去的五年,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每年都超過7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0.9%、12.8%,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26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15萬人。“雙高普九”全面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一體化,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

各位代表,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全省人民奮力拼搏及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結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向離退休老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和央企駐閩機構、駐閩部隊、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關心支持福建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面臨的不少困難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投資增長動力不足,實體經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困難較大,穩增長任務艱巨;産業結構不夠優、競爭力不強,龍頭企業偏少,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區域發展不平衡,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不夠強,山海、城鄉發展差距較大,脫貧攻堅任務繁重;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加大,節能減排面臨新挑戰,畜禽養殖污染尚未根本遏制,Ⅰ、Ⅱ類水質比重下降;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防災減災、防洪排澇、停車場所、地下管網等設施比較薄弱,城市交通擁堵突出,教育、科技、衛生等發展還較滯後,群眾的一些迫切需求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公共安全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隱患;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辦事難”給基層和群眾帶來煩惱,一些公務人員不作為、亂作為,少數人甚至違紀違法,造成惡劣影響。對此,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決克服弊端,加快補齊短板,立項掛牌辦理,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實施“十三五”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根據《中共福建省委關於制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的《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到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超過580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3300億元,地區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

“十三五”時期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著力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認真落實中央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福建加快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保持經濟穩定較快增長為目標,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努力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一)著力創新發展,加快轉型升級。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人才優先戰略和質量強省戰略,“十三五”時期省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5%以上,推進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以先進技術裝備為支撐,以信息技術深度應用為手段,以智慧製造、綠色製造、服務型製造為重點,推動數控技術和智慧裝備的廣泛應用,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特色産業。培育壯大産業新體系,到2020年,電子、石化、機械三大主導産業和海洋經濟産值均超萬億元,旅遊、物流、金融成為新的主導産業,培育新一批千億産業集群,互聯網經濟規模實現倍增,7個農業特色優勢産業全産業鏈年産值均超千億元。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

(二)著力協調發展,促進整體均衡。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優化新型城鎮化佈局和形態,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戶籍人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48%和67%左右。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實行全域規劃,優化建設佈局,不斷提高交通、能源、水利、環保、商貿、信息、海洋、氣象、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統籌山海協調發展,繼續念好“山海經”,推進沿海地區經濟與山區生態、經濟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弘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傾力支持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水庫庫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到2018年現行國定扶貧標準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現行省定扶貧標準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統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提升文化軟實力。

(三)著力綠色發展,實現循環低碳。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落實主體功能區佈局,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嚴守生態紅線,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單位GDP能耗保持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倡導文明、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全國首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建成,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好的美麗福建。

(四)著力開放發展,深化合作共贏。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培育新型業態和功能,加快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著眼建設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經貿合作的前沿平臺、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域、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大力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走出去並重、引資引技引智並舉,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更好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十三五”時期年均實際利用外資75億美元,外貿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推動閩臺深度融合發展。發揮外事優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匯聚僑心僑智僑力,提升閩港澳僑合作水平。

(五)著力共享發展,體現和諧公平。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增長長效機制,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提升整體公共服務水平,健全覆蓋城鄉、延伸基層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健全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推動更高質量就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教育公平,優質教育資源更加均衡。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打造健康福建。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大力發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多樣化養老服務,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機構養老床位數超過35張。推進法治福建、平安福建、誠信福建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切實維護公共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三、2016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我們要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增長、調結構、強動力、惠民生、防風險,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十三五”發展再上新臺階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産總值增長8.5%,力爭更快更好些,保持比全國高2個百分點左右的增幅;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6%;外貿出口增長2.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落實節能減排降碳任務。

為實現以上目標,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注重從供給側發力,加快産業轉型升級

圍繞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優化存量、提升增量,落實《福建省實施〈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推動主導産業強龍頭促配套,重點産業提質量創優勢,新興産業加速度上規模,大力推進“互聯網+”,促進産業提質增效升級,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開展製造業升級行動。實施産業龍頭促進計劃,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完善産業鏈關鍵環節和上下游配套,推動電子信息産業突破技術含量高的上遊環節,推動石油化工産業發展“高精特專”産品,推動機械裝備産業擴大高端産能、提升低端産能。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完成技改投資4800億元,抓好500項重點技改項目。推進智慧製造試點和“數控一代”創新應用示範工程,推動紡織服裝、鞋業、食品、建材等行業實施“機器換工”,促進傳統優勢産業與高科技嫁接、與設計聯姻、與品牌聯動。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計劃,改造提升工業園區,完善産業分工協作體系。

大力培育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實施新興産業倍增計劃和創新示範工程,培育新的産業接續和支撐力量。推動互聯網經濟創新發展,完善網絡基礎設施,打造覆蓋全産業鏈的行業垂直電商平臺和第三方電商,培育工業互聯網、智慧電網、互聯網教育、個性化診療等新業態。推進物聯網應用,著力發展車聯網和智慧家居等。加強“數字福建”建設應用,培育發展大數據産業和雲服務。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加快充電樁(站)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産業規模化發展。做大做強海洋經濟,打造海洋産業示範園區。支持軍民融合産業發展,推動實施民參軍、軍轉民重點項目。

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抓好新一輪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轉變、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強大型物流園區、集散地和分揀中心建設,支持第三方物流企業融入生産企業供應鏈管理,鼓勵發展快遞業。支持金融業發展,推進區域金融改革創新,總結推廣泉州、沙縣、屏南等各具特色的金融改革創新經驗,構建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體系,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再融資和債券融資,促進資産證券化。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規範民間融資行為,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加快發展軟體和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創意設計、服務外包等産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加快向精細化和高品質提升。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實施旅遊服務標準化工程,策劃推介精品線路,強化旅遊市場執法監管,提高旅遊服務質量。設立總規模60億元的養老産業投資基金,支持多元市場主體舉辦養老服務機構,注重醫養結合,全省養老機構超過1260家、養老床位達到16萬張。推進家政服務業標準化、連鎖化、職業化發展,打造家政服務示範企業。大力發展健康、體育、文化、教育培訓、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服務業。

強化創新對提高供給質量的支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重點抓好三個方面:一是激活創新主體。落實和完善鼓勵創新優惠政策,加大財政投入,支持以企業為主承擔重大科技專項等創新項目,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二是拓展創新平臺。建設好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國字號研究機構,加快發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科技企業孵化器,打造一批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和新型眾創空間。發展技術轉移服務,促進科技成果對接轉化。支持申報國家科技示範市。三是完善創新機制。健全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産學研用機制。改革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辦法,引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面向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風險投資,推動金融創新與科技創新有機結合。加強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完善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政策,大力引進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和研發團隊。

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供給效率。落實好穩增長調結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一業一策”“一企一策”幫扶力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支持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積極穩妥推進優勝劣汰,多一些兼併重組,少一些破産清算,支持有市場、有前景的企業渡過難關、煥發生機。支持企業開拓市場,鼓勵創新營銷模式,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提高名特優新産品市場佔有率。

(二)積極擴大有效需求,增強對穩增長的拉動力

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把投資重點放在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上,加大項目策劃、儲備和對接力度,強化項目審批服務和要素保障。完成基礎設施投資7300億元,抓好鐵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機場、港口、能源、水利、環保、信息通信等重大項目,加快公共停車設施、地下綜合管廊、污水垃圾處理等城市公用設施建設。引導擴大産業投資,完成工業投資8300億元。創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融資體制,積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産業股權投資基金模式,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領域投資,有效增加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

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落實和完善鼓勵消費的各項政策,促進旅遊、信息、汽車、健康、養老、教育、文化等消費。著力穩定住房消費,把房地産去庫存擺在突出位置,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提高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合理佈局建設消費網點設施,改造提升城鄉流通網絡,完善質量安全標準,提高消費服務水平。深入推進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健全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體系,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發揮出口的促進作用。堅持“優出優進”,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完善促進外貿發展政策,發揮境內外重點展會、出口信保等作用,培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支持發展跨境電商,鼓勵自主品牌擴大出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支持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建設,培育服務外包重點企業和示範園區,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提高出口産品附加值。實施更加積極的進口政策,支持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增加重要能源資源儲備。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加快“單一窗口”建設,創新口岸查驗機制,實現通關提速降費。

(三)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夯實“三農”發展基礎

保障糧食有效供給。嚴守耕地紅線,加強糧食生産能力建設,落實和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800萬畝以上、糧食産量穩定在650萬噸以上。拓展糧食産銷合作,加強糧庫建設,確保糧食儲備規模達到360萬噸以上。

做大特色優勢農業。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引導有機種植,集中力量打造7個特色優勢産業。提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水平,支持發展設施農業項目。大力發展農産品深加工和流通服務業,拓展農村電商,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高標準農田55萬畝以上,發展節水灌溉面積70萬畝。實施大水網規劃,抓好長泰枋洋、羅源霍口等16座大中型水庫和平潭及閩江口水資源配置等19個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加強水庫、海堤除險加固。繼續實施漁業防災減災“百千萬工程”,推進20個二級漁港建設。

深化農村改革。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引導土地經營權依法規範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穩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實施年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加快發展家庭農場,引導農民合作社規範化建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機制,積極發揮農科院所作用,加快農業“五新”推廣應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強化森林經營,發展林下經濟。穩步推進國有林場、供銷社等改革發展。擴大村鎮銀行和政策性保險覆蓋面,創新支農金融産品,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四)切實加強城市工作,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以人為核心,科學規劃建設管理城市。遵循城市發展規律,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突出問題導向,著力補齊短板,提高城市發展水平。一是強化規劃。圍繞“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注重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推廣“多規合一”,優化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規,加強城市設計。依法管理、依法規劃,加強規劃實施監督,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二是規範建設。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優化城市佈局,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彰顯文化和生態特色,增強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實施宜居環境建設項目5000個,完成投資1500億元以上。實施新一批市政提升“五千”工程,新建改造城區雨水管網、污水管網、燃氣管網、城市道路、供水管網各1000公里以上。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全省在建地下綜合管廊超過50公里,加快解決城市內澇和“馬路拉鏈”問題。大力發展綜合交通,優化街區路網結構,抓好地鐵、城市道路、公交場站、公共停車泊位、休閒慢道等建設,新建公共停車泊位2萬個以上,實施精細化交通管理,有效緩解交通擁堵。落實工程建設質量終身責任,推動建築産業現代化和綠色建築發展。三是完善服務。堅持“為了人而管好城市”,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服務的人性化、精細化、規範化水平。抓好城市管理領域大部門制改革,推進綜合執法,構建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加強城市數字化平臺建設,推動城市管理手段向“科學精細”轉變,推動管理方式向社會公眾參與的“多元治理”轉變,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優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佈局。推進福州、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加強區內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協調銜接,促進城市功能配套和資源共享。做大做強福州、廈門、泉州三大中心城市,推進漳州、三明、莆田、南平、龍岩和寧德等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優化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品位,強化綜合承載能力。有序推進縣城擴容提升,抓好不同類型的新型城鎮化試點,深化小城鎮改革發展。

持續抓好美麗鄉村建設。堅持尊重農民意願、方便生産生活,保護好鄉村的自然生態、田園風光,守住歷史風貌、鄉土氣息,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防止把農村建成城市。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傳統村落保護,留住民俗風情,守住美麗鄉村的精神文化地標。實施新一輪“千村整治、百村示範”工程,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行動,創新村莊建設與治理模式,建設具有優美田園風光的新農村。

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引導人口優先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轉移,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拓寬住房保障渠道,把符合條件的轉移人口納入住房保障範圍,鼓勵開發區、産業園區統籌規劃建設公共租賃住房,支持轉移人口購房租房。

(五)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

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進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清理規範仲介服務和前置審批,全面實施清單管理,推行網上並聯審批。深化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擴大“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成果。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推進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抽取執法人員、檢查結果公開的“兩隨機、一公開”。逐步建立公益類和商業類國有企業分類管理體系,完善國有資産監管制度,加強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實施閩商回歸工程,支持民營資本以多種方式進入基礎産業、社會事業以及特許經營領域。深化財政體制改革,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盤活存量、做優增量,厲行節約、規範管理。整合不同部門管理的同類資金,轉變財政支持産業發展投入模式,開展資金使用績效評估。創新投融資體制,規範拓展政府融資渠道,鼓勵發展投資基金,支持重點領域建設項目開展股權和債權融資。進一步明確政府舉債權限,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進一步抓好金融、價格、社保、社會事業等領域改革。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發揮“海絲”發祥地影響力,與港澳臺僑攜手,構建多層次常態化交流平臺與合作機制,推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快區域空中通道、海上通道、陸海聯運通道和信息通道建設,完善集疏運體系,提升口岸通關功能,促進人員和貨物往來便利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推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建設産業園區和商貿基地,拓展遠洋漁業、現代農業、旅遊業和礦産資源開發對接合作。深化各領域友好交流。

深入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全面落實總體方案,促進平潭、廈門、福州三個片區彰顯特色、差異發展,確保在國家一年期評估時交出合格答卷。把體制機制創新放在首位,進一步對標先進,儲備推進一批新的試驗項目,加快創新成果的複製推廣,推動試驗區內外聯動發展,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突出項目引進,加強融資租賃、跨境電商、物流、整車進口、海産品交易、大宗生産資料交易、保稅展示交易等功能性服務平臺建設,加強金融領域開放創新。

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和工作機制,拓展委託招商、産業鏈招商、網上招商,提升“9·8”投洽會投資促進服務功能,加強與世界500強、全球行業性龍頭企業對接,承接高端産業轉移。鼓勵外資企業增資擴股,積極引導國際産業資本和投資基金參與我省企業並購重組。構建境外投資綜合服務體系,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參與海外並購,推進産能和裝備製造國際合作。深化閩港閩澳合作,完善公共招商平臺,擴大金融、物流、旅遊等領域合作。做好華僑華人工作,培養僑界新生力量,密切與僑團和商會聯絡交往。

高起點推進福州新區建設。圍繞“三區一門戶一基地”的戰略定位,創新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加快重點組團建設,做大做強産業,在更高起點上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發揮省會城市的龍頭引領作用。集成用好四區疊加優勢,推進與平潭綜合實驗區一體化聯動發展。

(六)發揮對台獨特優勢,拓展閩臺合作成果

加快平潭開放開發。發揮綜合實驗區和自貿試驗區政策優勢,借鑒自由港運行模式,著力培育産業,完善配套設施,加快建設新興産業區、高端服務區、宜居生活區和國際旅遊島,打造台灣同胞“第二生活圈”,在兩岸交流合作和對外開放中發揮先行先試作用。

推進廈門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圍繞建設“一區三中心”,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深化對臺交流合作,打造現代産業支撐體系,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美麗廈門。全面推進跨島發展戰略,促進島內外一體化和廈漳泉同城化,發揮經濟特區龍頭帶動作用。

深化産業對接合作。落實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符合條件的台資企業在市場準入、持股比例等方面,探索實行更加開放措施。加強與台灣工商團體聯絡,深入對接百大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落地。提升臺商投資區、台灣農民創業園等園區功能,促進在閩台資企業增資擴産和轉型升級。支持台灣金融機構來閩發展,推動設立閩臺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赴臺投資。

擴大雙向直接往來。拓展閩臺航線和航路,繼續推動閩臺車輛雙向互通,推進臺車通過客滾航線入閩常態化行駛,提升“小三通”便捷性。加快向金門供水工程建設,進一步推動廈金合作。加快對臺郵件處理中心建設,推進海運快件試點。加強閩臺關檢合作,促進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

促進文化社會融合。辦好第八屆海峽論壇。加強涉臺文物保護工程和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開展福建文化寶島行等系列交流活動,繼續辦好海峽青年節。發揮祖地文化優勢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用,擴大民間基層交流,深化閩臺鄉鎮、同名同宗村、社區村裏對接,強化親情鄉情紐帶聯絡。加強台灣青年創業基地建設。推動閩臺社區治理交流,拓展科技、教育、衛生、廣播影視等各領域合作空間。

(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構建環保績效考核制度,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試點,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生態功能區建設,落實生態紅線管控制度。實施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辦法,完善生態保護績效與資金分配挂鉤機制。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植樹造林100萬畝。建立水土流失治理長效機制,完成200萬畝治理任務。抓好排污權、節能量交易試點,探索建立碳排放權和水權交易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環保督察制度,嚴查環境違法行為,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讓子孫後代永享“清新福建”。

加強環境污染綜合整治。打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和水質監測,深化主要湖庫環境治理,強化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大城市內河治理力度,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推進城鄉生活污染、工業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加強重點行業企業大氣污染物綜合治理,加快整治城市道路、建築施工、堆場料場等揚塵,加大黃標車淘汰力度。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治,增強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實現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處置,實施農用地、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分級分類管理。

加強資源節約和減排降碳。嚴格落實環保監管“一崗雙責”,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強化新上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嚴格環境準入,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産能。實施200項重點節能工程,加大減排項目建設力度,全面完成脫硫、脫硝設施升級改造任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産,支持發展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産品和服務。落實水資源“三條紅線”,加強水質、水量、節水管理。合理開發利用低丘緩坡地和城鎮地下空間,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聚焦精準,健全“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到村、幫扶到戶”的長效機制,構建全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全年實現脫貧20萬人,安排“造福工程”搬遷任務25萬人。注重精準識別,堅持貧困標準,堅持公開公正,規範建檔立卡,確保扶貧對象到戶到人。注重精準施策,完善挂鉤幫扶政策,分類制定幫扶措施,實行發展産業脫貧、轉移就業脫貧、“造福工程”搬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生態補償脫貧、低保兜底脫貧、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脫貧,切實提高脫貧攻堅實效。注重精準管理,做到貧困人員應進則進、應退則退,強化扶貧資金監督管理。注重精準脫貧,建立貧困戶脫貧退出認定機制,對已經脫貧的農戶加強跟蹤服務,在一定時間繼續享受扶貧政策,確保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

織牢就業和社會保障安全網。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統籌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農業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新增城鎮就業55萬人。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進養老、醫療保險從制度全覆蓋向人員全覆蓋,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全面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一體化和設區市統籌,推行複合型醫保付費方式,加強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等制度銜接。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面實施臨時救助制度。健全徵地收海補償制度,做好被徵地被收海農民社會保障工作。促進社會福利、慈善和婦女兒童、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辦好投資267億元的22件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

以增加總量、均衡發展為重點,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繼續實施第二輪學前教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新增幼兒學位3萬個。加強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進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城區中小學建設項目,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深化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做好高考全國卷對接工作。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加強高水平院校、一流學科和服務産業發展的特色專業建設。支持發展民辦教育。實施免費特殊教育,積極發展終身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為重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力抓好深化醫改試點省工作,深入推進醫療保障、藥品流通體制和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完善基層醫療機構運行機制,加強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積極組建醫療聯合體,逐步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推進醫保定點制度改革。加強兒科、産科、精神衛生等專科和醫院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全面實施兩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繁榮發展八閩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思想道德和社會誠信水平。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因地制宜建設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適應群眾需求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和服務方式。創新文化體制機制,大力支持文藝創作,發展文化産業,打響文化品牌。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保護髮展閩南文化、閩都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紅土地文化、畬族文化等特色文化,進一步弘揚朱子文化。加大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辦好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壯大體育産業,積極發展老年體育,形成全民健身良好氛圍。推進新型智庫建設。做好第二輪志書和綜合年鑒編纂工作。加強科普工作。加強網絡文化等建設管理,進一步凈化社會文化環境。

著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全面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加強“平安福建”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處理信訪事項,完善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強化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創新社會治理,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不懈抓好安全生産,確保不發生重特大事故,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深入實施“七五”普法,進一步規範社區矯正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體系,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推動社會組織多元健康發展,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發揮更大作用。積極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大力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上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積極支持駐閩部隊建設和改革,推進雙擁工作持續發展,創建新一輪全國“雙擁模範城”,不斷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良好局面。

四、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自覺強化政治意識、看齊意識、帶頭意識,自覺踐行“三嚴三實”要求,嚴守黨紀國法,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始終保持對事業的敬仰之心、對人民的敬重之心、對權力的敬畏之心,做到廉潔、勤政、務實、高效。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和權力運行網上公開,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新發展,把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把握的重大原則貫穿到實際工作中。協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深化機關效能建設,進一步提高執行力,推進“四下基層”“馬上就辦”,創新服務、精準服務、並聯服務,以“釘釘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狠抓工作落實。

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執行《中國共産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産黨紀律處分條例》,把廉潔從政貫穿到政府工作的各個環節。完善土地出讓、工程建設、産權交易、政府採購等制度,加強公共資金、公共資源、國有資産監管,消除權力尋租空間。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高度重視社會公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確保權力在陽光下廉潔運行。

各位代表,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的目標催人奮進。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領導下,凝心聚力,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曹曉軒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