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劉延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努力奮鬥

2017-01-16 07:41 來源: 求是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核心要點:

■ 到202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是我國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對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歷史宣示,體現了強大的道路自信和時代擔當。

■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五大優勢”。一是基礎能力優勢。二是人才規模優勢。三是市場空間優勢。四是産業體系優勢。五是體制動員優勢。

■ “高、精、尖”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各國競相搶佔的戰略高地,是世界科技強國的鮮明標誌。我國要與發達國家同場競技、一爭高下,必須加強戰略謀劃,從源頭抓起,找準方向,加快佈局。

■ 我國高端産品供給不足,消費需求“外溢”,投資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環節。要把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鼎新”與“革故”並重,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新中求進,形成需求與供給良性循環。

■ 用好人才評價這個“指揮棒”,為創新培植土壤、涵養水分。同時,也要加強學風建設和科研誠信管理,健全學術不端懲戒機制,對學術造假行為零容忍,嚴肅處理和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

■ 要按照“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的要求,進一步推進科技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要堅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改革發展全局,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從思想、到戰略再到行動的完整體系,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科技界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科技創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堅定創新自信,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落地生根,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而努力奮鬥。

一、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科技創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以歷史縱深和全球視野,從時代發展前沿和國家戰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每年都作出標誌性的重大部署。2012年,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3年,中央政治局到中關村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做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2014年,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出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和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6年,又連續出臺重大部署。1月,黨中央國務院發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4月,黨中央通過“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建議。5月,“科技三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國發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李克強總理對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提出明確要求。8月,國務院發佈《“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9月,G20杭州峰會首次把“創新增長方式”作為重要議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創新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構想,中國的創新發展理念正在走向世界、引領世界。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的《習近平關於科技創新論述摘編》,對習近平同志關於科技創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行了最新集成。抓好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要牢牢把握好“八個堅持”:

一是堅持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為奮鬥目標。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契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到202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是我國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對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歷史宣示,體現了強大的道路自信和時代擔當。我們要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貢獻創新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是涉及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全要素、全方位創新。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各類創新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生産力對生産關係具有決定性影響。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

三是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增強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把推進科技創新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方略,使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成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要素,成為衡量區域、行業、企業發展績效的關鍵標準,成為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重要內容。

四是堅持把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作為科技創新的必由之路。這條道路的最大優勢就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必須增強創新自信,把創新的主動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面對知識、技術、人才的全球流動,必須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更高起點上推進科技創新。

五是堅持把依靠科技創新作為打造先發優勢的重要手段。過去幾十年我國比較好地利用了後發優勢,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但隨著發展水平不斷提升,需要創造自己的先發優勢,開闢未來發展新空間。打造先發優勢沒有捷徑可走,必須埋頭苦幹、持之以恒地把科技創新搞上去,提高自主判斷和選擇科技發展方向的能力,在領先領域把握趨勢、擴大優勢,在並行領域奮力拼搏、發力超越,在跟蹤領域實施非對稱措施,搶佔先機。

六是堅持把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作為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驅動發展,改革驅動創新。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兩個輪子共同轉動,才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科技創新必須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作為戰略重點,在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發揮好支撐引領作用。體制機制改革必須揚長避短,把市場和政府在配置創新資源中的優勢都發揮出來,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七是堅持把構建國家創新體系作為創新發展的基礎支撐。科技的競爭實質上是能力的競爭和體系的對抗。我國科技創新正在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點的突破向群體迸發轉變。必須推動分散式的創新向成系統的創新轉變,從創新主體、創新能力和創新機制等方面整合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八是堅持把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當代社會,人才資源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力資本成為最重要的資本,人才競爭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必須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性,形成知識創造價值、價值創造者得到合理回報的良性循環。

習近平同志關於科技創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歷史節點上,在我們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的重要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科技學説的重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豐富的理論內涵,與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科技創新理論和實踐探索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必須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體現在部署中,落實到行動上。

二、充分認識科技創新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切實增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準確把握科技創新的中國特色、世界科技發展的新特點和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對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至關重要。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新形勢,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第一,回顧過去,我國科技發展成就巨大,優勢突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五大優勢”。一是基礎能力優勢。科技發展實現了由原來的全面跟跑向跟跑、並跑甚至在一些領域領跑的重大轉變,形成了基礎研究、前沿技術、應用開發、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重點創新基地等全方位、系統化的科研佈局。二是人才規模優勢。我國是世界公認的人力資源大國,我國科技人力資源超過8000萬人,全時研發人員總量380萬人年,居世界首位,工程師數量佔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每年培養的工程師相當於美國、歐洲、日本和印度的總和。這是我國舉世難得的戰略資源。三是市場空間優勢。我國的市場潛力巨大,僅移動互聯網用戶就達10.3億,任何一個細分市場都能支撐成千上萬個企業的發展,即使相對小眾的市場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創新創業機會和需求。四是産業體系優勢。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任何創新活動都可以在中國找到“用武之地”。我國製造業長期積累的技術基礎,為互聯網時代製造業的智慧化、數字化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五是體制動員優勢。過去我們搞“兩彈一星”,靠的是制度優勢。現在仍然要更好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把各方力量充分調動起來。

第二,放眼全球,科技與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科技創新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主要體現為“三個新起點”:一是世界科學技術演進站在新起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帶動關鍵技術交叉融合、群體躍進,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我們必須搶抓科技革命于萌發之時,洞察創新潮流於青萍之末,推動産業變革于端倪之初,牢牢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站在新起點。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驅動既是當前穩增長的著力點,也是長期調結構的戰略路徑,是經濟增長最重要、最持久的動力引擎。同時,當前社會民生領域對科技創新的需求越來越大,需要促進科技創新與教育文化、衛生健康、生態文明建設結合,為“五位一體”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三是國際創新競爭站在新起點。國際金融危機帶來全球發展大調整,打破了世界經濟的平衡,各主要國家圍繞科技創新都在展開新的部署,競爭日趨白熱化。我們在這場競爭中不僅不能掉隊,還要爭取走在前面。

第三,居安思危,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還存在亟待解決的諸多問題。主要體現為“四個不適應”。一是科技創新能力與我國大國地位快速提升的實際需求不相適應。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處於快速上升時期。我國科技在快速進步,但世界科學發展的速度也在加快。如果沒有強大的科技創新支撐,我國大國地位的根基就不牢靠。二是高水平科技供給與經濟新常態下轉型升級的實際需求不相適應。我國産業總體上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核心技術的瓶頸制約日益顯現,高水平創新的供給不足,已成為影響産業轉型升級的一大制約。三是高端創新人才與參與國際競爭的實際需求不相適應。我國高層次科技人才短缺,特別是世界級科技領軍人才匱乏。發達國家憑藉其前瞻的戰略佈局、強大的物質基礎、一流的創新平臺和優越的創新環境,形成對全球人才的“虹吸效應”。培育和吸引高端創新人才,是必須要加快補上的一課。四是政府和市場的功能發揮與推動創新發展的實際需求不相適應。創新治理結構還有待完善,政府在科技創新中同時存在“缺位”和“越位”的問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規則建設仍有待完善,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認識,加快落實各項工作部署。一要把理念轉化為行動,就是以習近平同志關於科技創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把創新發展理念轉化為各地區、各部門抓創新謀發展的具體行動,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全過程。二要把頂層設計轉化為系統部署,就是把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構想,轉化為科技改革發展的重大部署,把“設計圖”變為“施工圖”。三要把總體要求轉化為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緊扣重大需求,堅持問題導向,結合發展實際,找準工作抓手,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三、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推動科技改革發展再上新臺階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需要以關鍵環節、重大領域的突破,帶動科技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一,強化戰略導向,著力原始創新,提高科技的持續創新能力。

“高、精、尖”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各國競相搶佔的戰略高地,是世界科技強國的鮮明標誌。我國要與發達國家同場競技、一爭高下,必須加強戰略謀劃,從源頭抓起,找準方向,加快佈局。

一要打牢基礎前沿研究的根基。當前我國科技發展已從以前的“人口密集區”進入“少人區”,部分領域正邁向“無人區”,很多科技探索都要從最本源、最基礎的地方做起。但我國基礎研究相對薄弱,跟蹤式的研究多,領跑原創成果少。一些核心技術難關久攻不下,根子在於基礎研究沒有大突破。這就要求我們儘快優化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的發展佈局,加大對空間、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領域的攻關力度,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安全、自主、可控,解決好“卡脖子”問題。要加強對未來可能産生重大變革影響的顛覆性技術的研判,及時調整和佈局,選準突破口,力爭在一些重要領域實現“彎道超車”,贏得主動,佔領先機。

二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戰略性科技力量,搶佔前沿競爭制高點。戰略性科技力量主要體現在重大基礎平臺和重大項目上,聚集一流隊伍,形成一流能力。建設國家實驗室,是中央確定的一件大事。國家實驗室是肩負國家使命、保障國家安全的創新能力支柱,是少而精、大而強的機構。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是增強戰略性科技能力的有效手段。在繼續實施16個科技重大專項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已決定面向2030年,再部署6個重大科技項目和9個重大工程,力求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慧製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腦科學、健康醫療等領域率先突破,與現有重大專項形成梯次接續的系統佈局。

三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創新要素和資源跨國流動越發活躍,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進科技創新,不能在封閉的圈子裏搞“小循環”,要在參與國際創新中搞“大循環”,在與各國的相互學習中實現合作共贏。要借鑒國際經驗,發揮特色優勢,選準主攻方向,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這也是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考驗。要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為我所用,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第二,強化高端引領,增加科技供給,培育創新發展新動能。

當前,無論從全球經濟還是從中國經濟來看,都在經歷著一次技術大變革和結構大調整。必須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國長期可持續發展築牢基礎。我國高端産品供給不足,消費需求“外溢”,投資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環節。要把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鼎新”與“革故”並重,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新中求進,形成需求與供給良性循環。

一要以構建現代産業技術體系為基礎,支撐産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強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重大技術開發,構建結構合理、先進管用、開放兼容、自主可控的現代産業技術體系,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引領新興産業發展,促進傳統産業的改造提升。同時要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融合創新和跨界發展。加強健康、生態、環保、安全等領域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依靠科技創新解決13億人的衣食住行。值得注意的是,新興産業往往處於産業生命週期的萌芽期和成長期,如果管得過細過早、限制過多,會影響到産業的健康發展。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通過市場來選擇“贏家”,促進新興技術之間的競爭,對看不清楚的發展方向也要善於包容,給予發展空間,使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展現活力。

二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企業要做強、做百年老店,提高創新能力是不二選擇。目前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仍較薄弱,國有大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民營小企業創新能力不足。要完善國有企業考核評價機制,激勵國有企業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增強企業研發能力,引導推動産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對中小企業要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加快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中小企業開放共享創新資源。完善和落實支持企業創新的普惠性政策,擴大政策覆蓋面。要培育一批掌握行業“專精特新”技術的“隱形冠軍”,催生更多創新型“獨角獸企業”。

三要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增強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創新見勢早、行動快的地區,往往經濟發展勢頭好、亮點多、後勁足。目前,17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46個高新區建設成效顯著,增長速度快,在區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牽引作用,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深圳、蘇南、天津濱海、西安等7個國家自創區對所在地區GDP增長貢獻率超過20%。這些“點”上的突破應儘快拓展到“線”上、“面”上。要推動落實“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提升科技創新的支撐服務能力。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加快佈局,充實內涵,對外集聚全球頂尖人才及資源,對內發揮引領輻射示範作用。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要系統推進,突出改革內容,形成可複製的經驗。還要繼續建設一批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增長點、增長帶、增長極。

第三,強化改革攻堅,提高創新效率,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啃了不少硬骨頭,科技體制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但是我國創新體系中仍存在諸多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機制仍不健全,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發揮不夠,科研經費投入使用效益還不高,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的開放共享度還遠遠不夠,科技成果轉化也存在渠道不暢等問題。必須以啃硬骨頭的精神,圍繞解決科技經濟緊密結合這一主攻方向,堅持不懈推動改革。

一要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功能定位,構建高效協同的創新生態環境。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有不同的定位、特色與優勢,不能缺位、越位和錯位。基礎研究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十年磨一劍”。技術創新要瞄準核心技術瓶頸攻關,成果轉化要注重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各安其位,各司其職,通過市場建立聯動機制。要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吸納企業參與國家科技項目的決策,産業目標明確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應由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織實施。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系統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位一體創新水平,推動科教融合、協同育人,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科研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建設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增強在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中的骨幹引領作用。要在選人用人、科研立項、成果處置、編制管理、職稱評審、薪酬分配、設備採購等方面,給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的自主權,為科研成果涌現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二要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通道的“最後一公里”。2015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國務院出臺《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國辦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已經完成,但實施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單位還存在等待觀望的情緒,成果轉化政策仍存在不配套的問題。科技成果大多屬於無形資産,不同於一般的有形資産,不轉化就談不上收益,錯過了最好時機,收益將大打折扣,甚至歸零。各部門、各地方要加強協調,從推動科技成果權益管理改革、健全技術交易服務體系、完善稅收政策等多個方面入手,打出“組合拳”,為充分釋放創新效益鋪路架橋。

三要適應創新從小眾向大眾轉變,更好發揮市場機制在推動“雙創”中的關鍵作用。要促進“雙創”與科技創新的協同,推動“雙創”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通過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創客等多方協同,打造專業化眾創空間和創新平臺。要吸引大院大所、創業導師入駐眾創空間,把精英和草根、線上與線下的創新活動融合起來,把千千萬萬市場主體的“微行為”,匯聚成創新發展的“眾力量”。

四要深入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目前,推進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效,構建了國家科技管理平臺,按照新五大類佈局國家科技計劃體系。要繼續抓好各項任務落地,深入研究科技計劃體系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能搞組裝式的“大拼盤”。我國科技投入近年來持續增長,但是存在總量不足、結構失衡、使用效率不高三個問題。要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社會力量的積極性。政府投入要聚焦基礎前沿和重大項目設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同時充分發揮金融資本的作用,大力發展投貸聯動、完善資本市場,促進科技創新與創業投資有機結合,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科技創新。

第四,強化人才優先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

近年來,我國科技人才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為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局面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要看到,人才結構不平衡、創新能力不強、頂尖人才匱乏等問題亟待破解,科技人才管理存在體制不順狀況。科技界仍存在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現象,存在拉關係、跑項目的現象,科研經費使用弄虛作假、浪費濫用的問題時有發生。這既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科研人員自身的因素。我們要強化“人才驅動”的戰略思維,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的優先位置,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

一要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制度安排,培育科技領軍人才。發揮好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基地在發現和培養人才上的平臺作用,鼓勵各類人才同臺競技、公平競爭,努力造就一批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善於統籌協調的領軍人才。中青年是科學創造的“最佳年齡段”,是出成果的“黃金時期”。要敢於讓青年人挑重擔,在創新事業中嶄露頭角、脫穎而出,讓“小人物”也有機會成就“大事業”。要從資源配置、評價體系、人才選拔、自身監管等多方入手,消除學術界的門戶之見、“門閥”觀念,打破畫地為牢、互相封閉的科研“小圈子”,消除近親繁殖的“怪圈子”。要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廣開進賢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要去除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縟節”,為科研人員鬆綁助力。被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中的條條框框管得過死,缺乏科研自主權,是科研人員非常關切的問題。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提出很多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比如,簡化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下放預算調劑權限、提高間接費用比重、勞務費不設比例限制、改進結轉結余資金留用處理方式、改進差旅會議管理等。中辦、國辦還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對教學科研人員出國開展學術交流合作要區別管理,單位與個人的出國批次數、團組人數、在外停留天數根據實際需要安排,不列入國家工作人員因公臨時出國批次限量管理範圍,積極回應了科研人員的關切,受到科研人員的歡迎,一定要把這些政策貫徹落實好。

三要完善人才激勵評價機制,讓科研人員“名利雙收”。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提出構建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薪酬體系和收入增長機制,使科研人員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絡,讓那些有真才實學、作出重要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有獲得感。要建立體現各類人才價值的評價體系,解決“出名後無成果、獎勵政策效應遞減”的突出問題。用好人才評價這個“指揮棒”,為創新培植土壤、涵養水分。同時,也要加強學風建設和科研誠信管理,健全學術不端懲戒機制,對學術造假行為零容忍,嚴肅處理和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要加大科技宣傳的力度,推出更多優秀科技人員的典型,加強對重要政策措施的解讀,營造包容寬容、有利於創新的良好輿論氛圍。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創新科普方式,提高科普能力,讓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兩翼振翅齊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一項全局性的戰略工程,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勇於擔當,攻堅克難,在苦幹實幹上下功夫。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用習近平同志關於科技創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領科技工作全局,形成創新發展的合力。要按照“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的要求,進一步推進科技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要堅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全力以赴推動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落地生根,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義,把各項工作抓細抓實。

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改革創新,團結奮鬥,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歷史性貢獻!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