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農業部召開全國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治工作會議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9月09日   來源:農業部網站

    2005年8月29-30日,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甘肅省蘭州市組織召開了全國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治會議。15個小麥主産省(區、市)農業廳種植業處長和植保站長以及有關專家參加了會議。會議上,有關專家介紹了我國小麥條銹病發生流行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的新成果,與會人員交流了各地小麥條銹病發生的新特點和防治經驗,研討了小麥條銹病分區治理、綜合防治的長效機制。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王守聰副司長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分析了小麥條銹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和艱巨任務,總結了各地從源頭抓起、綜合治理的主要經驗,提出了小麥條銹病綜合治理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戰略措施,部署了今秋明春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治工作。

  小麥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産量分別佔全國夏糧的80%和85%左右,小麥生産直接關係到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尤其在去年和今年糧食連續兩年增産的情況下確保明年持續增産,進一步搞好以條銹病為主的病蟲防治工作,是實現高水平上的增産穩産,解決小麥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小麥條銹病是影響我國小麥生産的重要生物災害,該病隨氣流傳播和跨區域流行的特點決定了其綜合治理工作的全局性和公益性。該病的發生和流行區域大多是邊遠貧困地區,其防治工作直接關係農民的脫貧致富。近年來,小麥條銹病雖然在局部地區發生早、擴散勢頭強,但由於各級黨政領導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大力支持,農業部門科學監測預報和及時組織防治,該病的流行和危害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取得了顯著成效。據會議統計,2005年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陜西、寧夏、甘肅等12個省(區、市)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5460.13萬畝,防治面積7650.42萬畝(次),挽回損失約11.1億公斤,為確保夏糧豐收作出了較大貢獻。

  會議總結了近年來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治工作經驗。一是提高對小麥條銹病防治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是基礎。各地充分認識到小麥條銹病防治工作是促進糧食增産、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影響小麥産量和品質的關鍵農藝措施,防治工作要強化源頭治理、立足於防,要象防治“非典”和動物疫情一樣打“阻擊戰”和“殲滅戰”。二是加強領導是前提。凡是把小麥條銹病防治工作上升為政府行為的,就能做到組織發動有力,防治責任明確,各項措施落實,工作效果顯著。三是科學防治是關鍵。小麥條銹病發生特點是大區流行,各地在防治工作上加強地區間合作,聯防聯控,同時科學劃分區域,加強監測預報,結合各項農藝措施進行綜合防治,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四是創新機制是保證。各地在小麥條銹病防治工作中利用有關財政專項和農機補貼等項目,扶持發展農民應急防治隊。同時大力開展綜合防治示範和統一測報、統一防治一體化服務。並結合農資市場整頓,加強農藥市場監管。

  會議研究提出了小麥條銹病分區治理、綜合防控的長效機制,明確了今後該病治理的指導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加強綜合防控帶建設,重點治理越夏區,持續控制越冬區,預防控制春季流行區。採取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分區治理,綜合防治的治理策略,建立小麥條銹病持續治理的長效機制。通過示範區建設展示條銹病防治新技術,完善綜合防治體系,帶動防治工作的全面開展。基本原則:一是因地制宜、市場導向,二是分區治理、科學防控,三是統籌規劃、穩步推進,四是完善機制、高好服務。總體目標:壓縮越夏區小麥種植面積,降低越冬區流行頻率,減輕春季流行區發生程度,將危害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力爭經過5-10年,實現越夏區減少條銹病菌越夏面積50%以上,危害損失由現在的20%以上減少到10%以內;越冬區危害損失由現在的10%以上減少到5%以內;春季流行區危害損失由現在的5%以上減少到3%以內。每年多挽回小麥損失15-20億斤。

  會議研究提出了分區治理措施。越夏區要大力開展越夏菌源地控制帶建設,壓低菌源量。一是積極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實現作物佈局多樣化,努力減少高海拔區域小麥種植面積,有效建立菌源控制帶;二是加強抗病品種的選育和現有品種的合理佈局,因地制宜實施生物多樣性控制技術;三是結合農事操作,減少自生麥苗,適期晚播;四是大力推廣藥劑拌種,控制秋季菌源;五是加強夏、秋季病情監測,做好防除指導工作。越冬區要加強阻擊帶建設,壓低越冬菌源量,嚴防秋苗和春季麥田發病。一是大力推廣藥劑拌種和適時晚播;二是推廣抗病品種,實施抗病品種的合理佈局,種植與越夏區抗病基因不同的小麥品種;三是加強監測和防治,發病初期做到發現一點、控制一片,控點保面,早發現,早防治。春季流行區一是實施品種的合理搭配;二是及時監測,加強春季應急藥劑防治;三是強化農藥市場監管和科學用藥指導,確保農藥質量和防治效果。

  會議針對今年小麥條銹病越夏地域範圍廣、自生麥苗密度大、病情重和晚熟春麥發病普遍等情況,重點部署了今秋明春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治工作。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做到組織到位。要求各地農業部門主動及時向黨政領導彙報情況,積極爭取將小麥條銹病防治工作上升為政府行為,加大支持力度,層層建立責任制,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二是加強病情監測和預報,建立和完善預警體系。嚴格執行小麥條銹病測報調查規範,準確掌握條銹病發生消長動態,根據病情發展變化及時發佈預報和防治警報,大力開展電視預報工作,提升科技入戶水平。三是做好抗病品種培育和篩選,種植抗耐病品種和合理佈局不同抗源的品種。結合實施良種補貼項目,促進品種合理佈局,探索財政支農的新機制。四是搞好示範,保證措施到位。積極開展綜合防治示範,直觀展示防與不防、科學防治與粗放防治的不同效果。要結合土肥、栽培等工作,發揮各項農藝措施的綜合作用。五是做好適時應急防治,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要抓住有利時機做好早期防治,推廣高效低毒的三唑類、烯唑類藥劑拌種技術,對菌源區重點發病田塊採取“打點保面”,及時控制發病中心,減少病菌的蔓延擴散。把握防治關鍵,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陜西、湖北及河南南部等發病較早的重點區域,對發病麥田要實施全面防治,控制病害向其他小麥主産麥區流行蔓延。河南大部、山東、河北、安徽、山西等流行區或局部流行區,要根據病情動態,挑治發病中心,全面防治發病麥田。西北、西南和黃淮海條銹病流行區,要組織群眾採取大面積應急防治措施。六是認真做好小麥條銹病防治財政專項的實施工作。要制定項目管理辦法,健全部門間合作機制,加強資金管理,及時做好項目效益評估和經驗總結,確保項目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