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上海新一輪文明社區創建用新標准考評請群眾參與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4日   來源:上海市政府網站

  “您對所居住社區的周邊環境滿意嗎?”“您對所在社區的就業、醫保、社保等一門式服務滿意嗎?”這是日前在上海市文明辦看到的《上海市文明社區測評調查問卷》。作為新版文明社區測評的項目之一,這個問卷近日將分發到社區居民手中。問卷分值將首次作為測評參數,進入文明社區的考核評比。

  今年8月,隨著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全會審議通過的《上海市文明社區創建管理規定》以及《上海市文明社區測評指標體系》的實施,全市96個文明社區創建有了“提升版”。文明社區稱號不搞終生制,兩年申報一次,考評除了社區自評自測,市區兩級主管部門考核驗收外,還必須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直接問卷於民,讓群眾打分。本年度創建,哪些社區將榜上有名?目前,全市各社區文明創建活動正按照文明社區新版測評標準如火如荼展開。

  環境、秩序、服務等“軟環境”建設,成為新一輪文明社區創建的導向。市文明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基本指標”、“動態指標”和“特色指標”三大部分組成新版測評指標。而“基本指標”中,把社區生態環境、社區信息化和社區民主管理等軟性指標加入了考評體系,佔整個指標體系的60%以上。這意味著,考量一個文明社區,不僅有過去的市容、衛生等硬指標,還有了更人性的軟指標。而基礎設施建設中,要求“車行道路沒有被侵佔、毀壞現象,人行道平整暢通,無坑洼積水、被損壞佔用等現象,隔離護欄、道路設施完好”。這些更體現了創建由過去的突擊整治型向長效管理型轉變。

  “人均綠化面積從2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社區生態環境被寫入新版基本指標的首項。對於綠化指標,新版標準不搞一刀切,在考量的時候,指標體系列出了3個等級,分別有不同的尺度。根據標準,各區努力達標。長寧區目前人均綠化面積5.9平方米,位居城區前茅,如果人均增加1平方米,全區62萬人就是62萬平方米,約合1000畝地,而該區已基本沒有閒置土地。創建如何達標?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難以做到大塊大塊建設綠地,但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導向,可以多管齊下,在河道邊植綠等,僅今年就增加綠地面積20萬平方米。

  與生態環境相比,社區信息化和民主管理兩項指標顯得更加柔性。在江蘇路、湖南、董家渡、靜安寺等街道,信息化支撐,使社區服務開始全面升級和提速。盧灣區在各社區建立“一口受理”信息平臺,通過街道內部政務管理系統實現信息採集、共享、交換和維護,各職能部門間不再有信息壁壘,得以快捷服務居民。本市許多街道通過購買服務,整合社會化的服務實體為社區服務,設立應急事務處置中心,快速處理居民“急難愁”。

  引導社區居委會、居民代表共同商討社區重大事務,形成社區事務的聽證、評議等民主決策制度,是新版創建中社區民主管理的重要內容。在華陽社區,為創建文明小區,居民區要拆除違章建築,可是,有違章搭建的居民想不通,相持不拆。於是,小區召開聽證會,讓居民斷定違章建築該不該拆。聽證會上,居民代表與民政、社保等相關職能單位的代表各半,居委幹部主持調解。通過面對面的溝通,有違章搭建的居民解除了後顧之憂,同意拆除,老大難問題順利化解。採用聽證制度解決糾紛和難題,如今已成為大多數社區的通用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