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中德農業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管理項目”啟動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0日   來源:農業部網站

 

    12月8日,農業部國際合作司與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TZ)在京簽署了“中德農業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管理項目”執行協議。德國政府為該項目提供了350萬歐元的技術援助,項目執行期計劃為4年。

    該項目擬在湖南和海南兩省選擇不同農業生物多樣性類型地區,以技術合作形式與德國共同開展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通過德國提供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吸取和借鑒德國的成功經驗,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的多樣性,保障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部為此成立了項目管理委員會及項目辦公室,項目辦公室挂靠在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

    該項目的內容主要包括:1、組織科研人員對項目區與農業有關的生物資源進行全面、深入、細緻地調查,查清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種類、分佈、多樣性程度、瀕危狀況、生態環境等,結合GPS和GIS,建立農業生物多樣性檔案,並對影響生物資源的氣候、環境、人文、社會等方面的因素進行動態評估,制定優先保護策略,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保護。2、對農業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的因素及其原因進行調查和分析,探索農業生物多樣性長期保護的有效途徑。3、對處於瀕危狀況的珍、稀、特、優遺傳資源和重要農作物的野生近緣種,建立自然保護區(點),進行長期原生境保存,保護(區)點內禁止一切與保護無關的人類活動,嚴格治理周邊環境,以保持其自然進化途徑,同時制定這些保護點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4、強化以地方社區為基礎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管理方式,政府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與農業生物多樣性有關的技術開發和生産示範,鼓勵私營企業參與優質農産品和有地方特色的農産品的加工、運輸和銷售,使農民在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同時增加收入。5、實施公眾意識和政策教育計劃;制定或修改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由私營業主、研究單位、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組成的國家級農業生物多樣性工作小組;建立國家和地方信息交換機制,使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單位和個人如政府官員、科學家、私營業主、地方社區和非政府機構等都能方便地獲取有關信息。

    我國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形成了絢麗多彩和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是稻、粟、黍、高粱、大豆等許多物種的起源地。但是,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人們的生産能力從消極地依靠大自然恩惠轉向積極地向大自然索取,從而導致人們利用作物的種類逐漸減少,特別是野生近緣植物資源受到更大威脅。據有關部門估計,我國受威脅的動植物資源佔整個區係成分的15—20%,其程度高於世界平均10—15%的水平,尤其是一些農作物野生近緣植物和珍稀物種急劇減少,農業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

  通過實施該項目將實現6個具體目標,1、考察、收集和妥善保存農業生物多樣性;2、查清農業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或喪失的原因;3、強化以地方社區為基礎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管理;4、提高全民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5、實現項目區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保護和動態監測;6、通過開發可持續利用技術或生産示範提高農民收入。

 

 
 
 相關鏈結
· 世界著名民間環保組織與中國聯合保護生物多樣性
· 全國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論壇在武漢開幕
· 我國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 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量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