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杜青林
一、“十五”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回顧
2005年的好形勢,為“十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過去的5年,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的“三農”工作的理論、方針、政策不斷得到創新和完善:確立城鄉統籌的發展方略,提出“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作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制定“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方針,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在這些理論、方針、政策的鼓舞和指導下,全社會形成了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三農”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出現積極變化。
糧食生産實現超常性的恢復增長。2004年以來糧食連續兩年增産,增産總量超過1000億斤。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較大程度的恢復,這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對經濟發展和穩定大局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糧食單産連續刷新歷史紀錄,單産提高成為總産增加的主要因素。這表明,我國糧食增産由過去主要依靠擴大面積,轉向穩定面積,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産的軌道。
農民增收扭轉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2005年在較高起點上又實現6%左右的增長,農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變。“十五”期間,農民收入年均增幅可達5%。農民增收來源發生新的變化,來自種養業的收入快速增長,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工資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勞務經濟成為農民增收新的支柱。糧食主産區農民收入明顯提高。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調整步伐加快,主要農産品向優勢産區和産業帶集中,優質農産品集中度提高。優質糧食産業發展加快,畜牧業不斷壯大,園藝産業和水産養殖業快速發展。鄉鎮企業結構不斷優化,增長質量提高。農業産業化健康發展,全國産業化經營組織已達11.4萬個。農民就業結構非農化進程加快,非農就業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0%左右,農民外出務工人數達1.082億。
農業科技進步取得重大進展。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矮敗小麥、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主體培訓工作深入展開,農技推廣機制不斷創新。農業先進技術引進工作成效顯著,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逐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達38%。農業信息化快速發展,成為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200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可達48%,比“九五”期末提高11個百分點。
農業支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積極推進農業“七大體系”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啟動優質糧食産業工程等一批重點工程,實施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重大財政專項,加強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農業應急管理機制初步建立。
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農業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標準化生産水平穩步提升,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效果顯著。農資市場監管力度不斷加大,農産品藥物殘留專項整治行動取得明顯成效。
農村改革開放全面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農民負擔明顯減輕。糧棉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農産品市場體系建設得到了加強。積極推進農村經營體制改革,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繼續發展完善。農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農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同時又出現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一是糧食穩定增産的基礎不牢。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難度加大,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産影響加重。二是農業生産方式比較粗放。資源浪費較大,農産品加工程度低,農業整體效益不高。三是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難度較大。穩定糧價的難度加大,一些主要農産品價格呈下降態勢,農資價格居高不下,農業生産成本增加,農民外出就業穩定性較弱,影響農民收入增長。四是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情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造成的損失增加,形成的威脅增大。
二、“十五”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新認識
回顧“十五”期間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歷程,我們加深了對黨的新時期“三農”工作理論、方針和政策的理解,深化了對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這些理解和認識集中體現在“五個必須”上。
一是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局。科學發展觀是做好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近年來,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自覺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思考“三農”問題,謀劃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把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科技進步、改革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創新發展思路,加快發展步伐,提高發展質量,逐步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實現了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農民利益作為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根本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科學發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十五”期間,我們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真心誠意為農民辦實事,依法維護農民合法權益,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有效激發和保護,農民得到的實惠明顯增加。
三是必須把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主要目標。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科學發展,必須始終圍繞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來開展。為此,必須抓增糧促增收,抓增收保增糧,依靠政策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依靠綜合措施提高糧食生産能力,通過科技進步、優化結構和加工轉化提高産品附加值,實現增糧增收“雙贏”。抓住了增糧增收兩大目標,我們的工作就贏得了主動權。
四是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農業由弱變強。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是一項繁重而艱巨的戰略任務。為適應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抓好戰略性大事入手,強化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推動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構建農業“七大體系”,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加強動植物防疫體系建設,開展科技入戶和測土配方施肥。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近年來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是必須加強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建設。加強各級農業部門的能力建設,是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水平的關鍵。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深入學習和領會科學發展觀,提高統籌發展能力;加強對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提高戰略思維能力;健全抓政策落實的機制,提高執行政策能力;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提高服務“三農”能力;加強應急機制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深入開展先進性教育,提高黨組織和黨員的凝聚力、戰鬥力。實踐表明,只有全面提高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才能夠從容地應對新挑戰、完成新任務、取得新成就。
三、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部署,推進“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十一五”時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時期。“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和要求,把握髮展趨勢,明確發展目標,實施新的戰略,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貫徹落實這一總體要求,必須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形勢和階段性變化作出科學的判斷。第一,從農業農村的發展環境看,我國目前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第二,從農業農村的深刻變化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在進入戰略轉變階段,必須創新發展模式。第三,從農業農村的重大任務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仍然處於攻堅爬坡階段,必須積極應對嚴峻挑戰。因此,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認識,抓住歷史機遇,化挑戰為動力,切實做好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長期的歷史任務。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目標,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體現。“十一五”期間,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圍繞“三增”目標,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實施“轉變”戰略。重點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節約型、環保型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一要轉變農業發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謀劃農業,用現代工業理念和現代市場經濟理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二要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建設優勢農産品産業帶,推進農業標準化、産業化和機械化,推動農村二三産業發展,構建現代農業和農村産業體系。三要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大力推廣健康養殖、綜合利用等實用技術和生産模式,加大治理農業污染力度,加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四要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多渠道多形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五要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穩定和完善基本經營制度,積極參與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業行政管理體制等改革,逐步消除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六要轉變工作機制和方式,完善工作落實制度,健全和完善涉農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切實提高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控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的水平。
(二)實施“拓展”戰略。重點是拓展農業發展領域和途徑,構建農業産業鏈條和産業體系,開拓農産品市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斷促進農村産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一要拓展農業功能,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給,充分發揮農業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擴大農民就業、保護自然資源等功能。二要拓展農業産業鏈條,逐步健全産加銷各環節和貿工農各領域相互銜接、協調發展的産業體系,強化産業體系內部聯絡,促進農業增值增效。三要拓展農産品市場,大力開拓農産品國際市場,加強農産品批發市場建設和農産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完善農産品市場體系。四要拓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領域,狠抓薄弱環節,填補管理空白,為新農村建設創造有利的條件。
(三)實施“提升”戰略。重點是提升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支撐保障能力,強化農業物質技術基礎,健全農業政策法規體系,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力和競爭力。一要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化農業高技術研究,擴大農業科技成果的儲備和供應,加強農業科技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二要提升農業安全保障能力,穩定發展糧食生産,推進農業標準化,推廣健康的養殖方式,保障食物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三要提升農業政策法規的支持保護能力,爭取各級政府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健全政策落實制度和機制,提高政策落實水平,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四要提升農業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以制定“十一五”規劃為契機,設計大工程,謀劃大項目,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五要提升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積極發展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和各種仲介服務組織,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和民主議事制度,不斷增強農民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
四、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為“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現階段“三農”工作的總目標。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起步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以“三增”為目標,以實施“三大戰略”為重要舉措,實施“九大行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確保糧食穩定增産、農業效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行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為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實施新農村建設示範行動,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任務,科學規劃,集成資源,省部共建,以點帶面,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顯著提高,農民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行動的工作重點,在於把各方面建設的內容在示範村綜合集成,為不同資源條件、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提供新農村建設的典型示範。在行動推進過程中,要及時總結經驗,評價建設效果,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引導各地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實施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增強行動。增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護基本農田,穩定種植面積,提高耕地質量,以實施重大糧食項目工程為手段,以主攻單産為核心,著力提高資源保障、物質裝備、科技支撐和抗禦風險能力,切實轉變糧食增長方式,力爭“十一五”糧食平均畝産達到650斤,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達到10000億斤。2006年要努力實現糧食生産穩定發展,力求做到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單産穩步提高,優質率提高5個百分點,節本增效有新進展,為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起好步。同時,要加強糧食加工轉化,促進糧食産銷銜接,發展糧食産業化經營,加快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三)實施優勢農産品産業帶促進行動。建設優勢農産品産業帶,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要以《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為依據,遵循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規律,採取綜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國農産品競爭力。2006年,選擇黃淮海專用小麥、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黃土高原蘋果、浙南閩西粵東柑橘、桂中南雙高甘蔗、東北奶牛、黃渤海出口水産品8個産業帶進行重點建設。同時,積極開展優勢農産品名牌創建活動,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農産品品牌。
(四)實施農業科技提升行動。要以提升農業科技的支撐和引領能力為核心,以提高農産品競爭力為主要目標,促進科研攻關由跟蹤模倣為主向自主創新轉變,技術推廣由注重單項技術應用向系統集成技術應用轉變,農民培訓由注重數量向數量和質量並重轉變。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要放在農業重大科學技術難題和核心技術上,組織實施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集成農業核心技術,形成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同時,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信息化,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以糧食主産區為重點,對農民開展以科技為主的綜合性培訓,培養農業生産的技術骨幹。
(五)實施畜牧水産業增長方式轉變行動。大力推廣健康養殖,重點發展畜牧業養殖小區和規模場戶,積極推進水域灘塗資源合理利用,加快畜牧水産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産業化步伐,使養殖業儘快從單純追求數量向數量與質量、效益與生態並重的方向轉變。轉變畜牧水産業增長方式的關鍵是要提高自主育種能力。要加大補貼力度,提高良種覆蓋率,重點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場、原種場、資源保護場,培育一批水産良種示範戶。同時,大力推進畜牧水産的産業化經營。
(六)實施農業産業化和農産品加工推進行動。發展農業産業化和農産品加工業,對於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要支持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提高農業産業化經營水平,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力爭龍頭企業集群有大發展,農産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農産品品牌建設有大突破,農業産業化帶動能力有大提升。關鍵是要不斷創新産業化經營機制,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生産要素入股,探索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更加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方式,幫助農民規避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七)實施農産品質量安全綠色行動。農産品質量安全關係到千家萬戶,關係到農産品的國際競爭力。實施農産品質量安全綠色行動,要按照質量安全和綠色生態的理念,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強例行監測,強化市場監管,建設安全流通渠道,推進農業生産源頭的潔凈化、生産與經營的標準化、質量安全監管的制度化、市場營銷的現代化和經營的品牌化,全面提升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當前,要加快農業標準化,重點制訂修訂一批農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建設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場);加強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深入開展農藥、飼料、獸藥和水産品藥物殘留監控工作;加快農業品牌化建設,積極開展註冊商標、名牌産品認定工作,加強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標誌管理,強化對農業品牌的監管和保護。
(八)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行動。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行動,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理念,以農村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循環農業的發展,實現家居環境清潔化、農業生産無害化和資源利用高效化。要大力開發農村清潔能源,積極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建設鄉村物業,推動生態産業發展,構建物質能源高效轉化利用的生態産業鏈,推進相關産業在區域內的聚集和循環式組合。
(九)實施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行動。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各級農業畜牧獸醫部門的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實施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行動,要堅持預防為主,嚴格執行動物防疫法律法規,落實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方針,切實把各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維護公共衛生安全。
(原載《求是》雜誌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