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建議》用“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那麼,如何將這幅藍圖變為現實呢?記者採訪了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經濟學家韓俊。
韓俊認為,從《建議》對新農村描述的20個字裏可以看出,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完成這個系統工程,實現建設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十一五”期間要突出抓好“六新”,即培植新優勢、培育新農民、發育新組織、形成新機制、資源新配置、塑造新風貌。
培植産業發展新優勢是建設新農村的經濟基礎
韓俊分析説,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前提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發展富民優勢新産業,新農村的建設才有産業支撐。
發展富民優勢新産業,必須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優化農産品品種,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推動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産,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新時期培植新優勢産業的範疇經過探索會不斷擴大,尤其是在初級農産品的加工轉化、農産品的現代流通方式、農産品産加銷一體化經營、優勢農産品出口、鄉鎮企業、農村二三産業和勞務輸出等方面,都是培育新優勢産業的著力點和增長點。
培育新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措施
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當作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産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韓俊説,毋庸諱言,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慢、農民增收難與農民素質不高有直接關係。“十一五”期間,一定要把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根本,首要的是加快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要讓所有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
要按照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標準,培養新型産業農民和務工農民,大力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有針對性地舉辦相關技術培訓。
他認為,要將農民工培訓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增加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
發育新經濟組織是建設新農村的有效途徑
韓俊説,要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組建新經濟組織來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應當儘快制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法,在法律上明確其財産關係和責任形式,明確其與政府的關係,明確政府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政策。根據《民法通則》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既有社會團體法人公益性的屬性,也有企業法人經營和營利的屬性,應賦予農民合作組織獨立的合作社法人的法律地位。為了使合作社能在經濟上逐漸自立,各級政府必須在稅收優惠、財政補助和金融支持方面給予必要的扶持。
韓俊特別強調,為了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以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合理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為目標,加快培育新的農村金融組織。農村信用社要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特別是在提高對農戶的貸款覆蓋面,滿足農民的資金需求方面有實質性進展。切實加大中國農業銀行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業發展銀行應真正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鼓勵、支持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發展,充分發揮小額金融的作用。適當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發育、培養民間金融機構,放寬民間資金進入金融業的限制。
以城帶鄉新機制是建設新農村的有力引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進一步調整城鄉關係,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機制。這也是保證城鎮化健康發展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他認為,城市帶動農村發展,關鍵是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若城鎮化率按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計算,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57%,城鎮總人口8.28億,比2002年增加3.26億。這意味著從現在到2020年,將有2.89億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
要對現行的一些政策措施進行清理,清除農民進城的障礙,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疏通農民進城的渠道。要調整城市建設的思路,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城市的財政支出和各種公共服務不能僅考慮城市戶籍人口的需要,應該有效服務於全社會。應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進城農民視同常住人口對待,應把外來人口對住房、就學、醫療等設施的需求納入城市建設規劃。要進一步放寬農民進入大中城市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在大中城市的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應給予辦理城鎮常住戶口,逐步實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職業為戶口準入條件。
資源新配置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舉措
韓俊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所處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在取消農業稅以後,不要急於對農民開徵新的稅種,“以稅惠農”應該成為今後國家財政對農民支持的一項重要政策;
切實增加對農田水利、鄉村道路等小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要將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基本建設投資的範疇;
加快實行免費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在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的基礎上,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
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使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完善對農村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逐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終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建立對“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證財政支持“三農”支出的增長幅度不低於財政總支出的增長幅度,並開闢新的財政支農資金渠道。
塑造新風貌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要求
未來新農村的面貌是什麼樣的呢?韓俊形象地回答説,新農村是陽光的、健康的、文明的農村,是“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農村。
人與環境有一種互動的關係。
長期以來,一些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一直不盡如人意。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代,應該大力改善農民的生活居住環境了。
要建設新農村,必須在農村廣泛開展塑造新風貌活動,使農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要大力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促使新風尚蔚然成風,不斷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
全面啟動鄉鎮基層政權組織改革,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實現鄉村管理民主的關鍵。要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為重點,加快鄉鎮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強化鄉鎮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緊緊圍繞服務群眾這個中心,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和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堅持村務公開等公開辦事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記者 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