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河北省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明顯加快,110萬人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實現了穩定脫貧,部分群眾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據國家公佈的遙感調查數據,2000年,河北省水土流失面積達6.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3,每年流失的土壤達2.37億噸,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水、旱、風沙災害頻繁,直接影響京津地區生態安全。
近年來,京津風沙源、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太行山重點治理等三大國家重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相繼啟動,加快了全省小流域綜合治理步伐。“十五”期間,河北省水土保持治理總投入32.4億元,是“九五”期間的3倍。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修復面積1.38萬平方公里,是“九五”期間的1.3倍。共修建各類梯田、壩地21萬畝,建設塘壩1200座、谷坊壩63萬道、水池水窖4980處,完成造林1387萬畝,其中經濟林332萬畝。全省共有6.1萬戶、941家企業參與治理開發,通過承包、租賃、股份合作、拍賣等形式轉讓“四荒”面積431萬畝。
經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小流域,不僅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人均收入也大幅度增加。河北省各地在小流域治理過程中,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小流域特色産業,加快産業結構調整,促進了小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形成涉縣花椒、元氏石榴、懷來葡萄、蔚縣杏扁、遷西板栗等小流域特色經濟,小流域綜合治理已經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經過治理,項目區林草覆蓋率提高34%,年減少土壤流失量987萬噸,年可增産糧食1.4億公斤,增加幹鮮果品8300萬公斤,實現産值1.71億元。(記者 郝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