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國電子信息産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建設電子強國目標,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和市場開拓,全行業經濟運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規模繼續擴大,效益逐步回升,知名品牌、優勢企業和産業基地日漸形成,産業綜合實力和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基本情況
2005年,我國電子信息産業經濟運行狀況良好,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8411億元,同比增長24.8%,其中軟體及系統集成收入3900億元,同比增長40.3%;工業增加值9004億元,同比增長28.2%;利稅1742億元,同比增長6.5%;進出口4887億美元,同比增長25.8%。
(一)發展速度平穩增長。2005年,電子信息産業在2004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平穩發展,每月增速均達20%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13.6%,增速超出全國工業平均水平11.8個百分點,對其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0.8%。
圖1 2005年每月電子信息産業增速情況
(二)規模繼續位居前列。2005年,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業銷售收入為3.45萬億元,規模在各工業行業中排名首位,其他各項經濟指標也都名列前茅。
圖2 2005年各行業銷售收入情況比較
(三)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5年,我國電子信息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全行業企業數達6.7萬個,其中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數16007個,規模以下企業數為39816個;軟體企業11660個。企業經濟規模繼續擴大,全年電子百強營業收入達8800億元以上,同比增速超過15%,其中營業收入100億元以上的企業超過20家。
圖3 2001-2005年規模以上製造企業數量情況
(四)經濟效益逐步提高。2005年,電子信息産業經濟效益逐步回升,全年共實現利潤1307億元,同比增長5.2%;完成稅金435億元,同比增長10.5%;全行業虧損額佔銷售收入的比重為0.8%,比上半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
圖4 2005年電子信息産業利潤增長情況
(五)産品産銷銜接良好。2005年,全行業完成産銷率為98%。從我部重點監測的主要産品看,大部分産銷率都在行業平均水平以上。産成品庫存逐步下降,1-12月全行業産成品庫存1438億元,同比增速為10.5%,比上半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
表1 2005年主要産品産量狀況
産品名稱
|
單位
|
生産數量
|
同比增長%
|
移動通信手持機
|
萬部
|
30354
|
30
|
程控交換機
|
萬線
|
7720.9
|
1.3
|
移動通信基站設備
|
萬信道
|
724.5
|
64.9
|
彩色電視機
|
萬台
|
8283.2
|
11.5
|
微型計算機
|
萬部
|
8083.8
|
35.3
|
服務器
|
萬部
|
318
|
88.9
|
顯示器
|
萬部
|
16057.6
|
58.2
|
集成電路
|
億塊
|
265.8
|
12.9
|
(六)出口繼續排名首位。2005年,電子信息産品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全國外貿出口中繼續位列第一。全年電子信息産品進出口額達到4887.3億美元,佔全國外貿總額的34.4%。其中,出口2681.7億美元,佔全國出口總額的35.2%,增速達到29.2%;進口2205.6億美元,同比增長21.9%,佔全國進口總額的33.4%。
圖5 2005年每月電子信息産品單月出口額
(七)固定資産投資穩步增長。2005年,全行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1468億元,同比增長21.7%,增速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12.4個百分點。三資企業仍是投資主體,其投資所佔比重達63.4%;內資企業投資增速上升,全年增長了37.9%,比上年增速高了15.7個百分點。投資領域集中于電子元器件行業,佔全部投資的55%,其中元件投資增長較快,速度達到48.4%;器件投資則比上年下降了11.6%。東部地區佔主導地位,東部12個省市完成投資1230億元,佔全行業投資總量的83.8%;中部和西部增長加速,增速均超過40%。
圖6 2005年全行業每月完成投資增速情況
(八)科技創新日趨深入。新品開發穩步增長,全行業新品産值率為20.6%,比上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企業研發投入和擁有專利數不斷提高,全行業研發投入超過800億元。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重不斷提高,有15家企業比重達5%以上。
(九)提供大量新的就業崗位。電子信息産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2005年,全行業從業人員為761萬人,其中製造業規模以上551萬人,規模以下120萬人;軟體業90萬人。從業人員素質不斷提高,2005年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佔28%,比上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
(十)對GDP的貢獻進一步增強。2005年,電子信息産業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4.94%,比上年提高了0.55個百分點;增速超過GDP增速18.3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8%。
二、主要特點
(一)産業發展與效益增長呈現前低後高的趨勢。從發展速度看,全年呈現穩步提高態勢。前三個季度,電子信息産業銷售收入和工業增加值每月增幅一直保持在21%左右;到四季度後,二者增速均超過24%,平均比前三個季度提高了3個百分點以上。從效益看,由於原材料成本上升、部分行業步入週期性低谷以及企業消化多餘庫存等多方面原因,從二季度起全行業利潤開始呈負增長,特別是通信設備和電子器件行業效益下滑較快;進入三季度後,隨著市場逐步景氣和企業庫存減少,全行業經濟效益開始逐步回升,到10月份扭轉了負增長的局面。
(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高端産品比重提高。2005年以來,計算機和電子元件行業以高出全行業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長,成為拉動産業增長的主要力量。全年這兩個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5123億元,同比增長29%,高出全行業增速4個百分點;完成利潤482億元,同比增長21%,比全行業增速高了16個百分點。隨著企業不斷加快新品開發和市場拓展的步伐,産品結構逐步升級,高端産品比重不斷提高。液晶和等離子産品日益成為彩電行業的熱點和增長點,二者全年生産增速均超過200%;計算機行業中,筆記本電腦佔微型計算機的比重接近60%,比上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
圖7 2005年電子信息製造業各行業比重情況
(三)軟體産業增勢明顯,出口繼續快速發展。2005年,軟體産業完成銷售收入3900億元,同比增長40.3%。其中軟體産品收入2067億元,同比增長35.2%,佔全部軟體産業收入的53%。系統集成收入1329億元,同比增長40.1%;軟體服務收入505億元,同比增長66.5%。軟體出口額達到35.9億美元,同比增長28.2%。北京、廣東、上海、江蘇仍是軟體産業發展的重點地區,其中北京規模最大,收入達到906億元,同比增長42%;江蘇增長最快,實現收入384億元,同比增速高達98.9%。軟體基地發展迅速,11個國家軟體産業基地和6個國家軟體出口基地産業發展快速,基地內的軟體企業收入佔全國軟體産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已達3/4以上。
圖8 2005年軟體收入構成情況
(四)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三資企業地位日益突出。2005年,全球電子信息産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繼續呈現,跨國公司在深化在華戰略的基礎上加強全球資源整合,其在華企業獨資化及建設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的勢頭進一步顯現。三資企業在電子信息製造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全年共實現銷售收入24021億元,工業增加值5026億元,利潤822億元,出口2341億美元,分別佔規模以上工業的77%、77% 、77%和87%,均比上年比重有所提高。與此同時,本土企業也加強了國際化經營的探索,通過跨國並購實現規模擴張,力圖從全球範圍建立起新的競爭優勢。
(五)産業集中度繼續提高,區域聚集效應日益顯現。東部沿海地區仍是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的主要區域,規模排名前八位的省市都在東部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大區域,勞動力、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和利潤佔全行業比重均達80%以上,比上年比重分別都有所提高。産業基地和園區建設進一步深入,9個已掛牌國家電子信息産業基地的産業規模和利稅總額佔全行業比重均超過3/4,産業集聚效應及基地優勢地位日益顯現。
三、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結構調整升級壓力加大,效益增長明顯滯後。結構性矛盾依然是制約産業發展的瓶頸,表現為産業結構不盡合理,軟體和信息服務業比重偏低,集成電路産業整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基礎電子産品發展相對滯後,總體上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中低端,行業整體效益不高。2005年,部分行業因技術層次低、産能相對過剩、庫存積壓增多等原因導致效益大幅下滑,在結構升級上面臨嚴峻的形勢,特別是彩管行業,因平板顯示技術的發展導致全行業萎縮,技術升級和資源整合的壓力加大;本土手機行業也因産能相對過剩導致經濟效益大幅下滑,也需要在結構升級上加大力度。
(二)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技術依賴的局面仍未改變。産業在核心領域和關鍵元器件開發方面仍亟待突破,産品和應用技術水平總體不高,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産學研用的技術合作及科技仲介服務發展水平都有待增強。同時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意識仍相對薄弱,依賴國外關鍵技術和元器件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知識産權與專利收費的壓力不斷增加,由此對企業生産經營的負面影響日趨突出。
(三)本土企業發展相對較慢,與外資企業的差距拉大。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經濟效益,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差距都在加大。特別是國有企業,2005年其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增速僅為3.2%,遠遠低於三資企業25.8 %的水平;利潤為4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僅為三資企業利潤的1/20。同時還有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三資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增長與其對國內經濟的貢獻一直不成比例,且有加劇趨勢。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中,三資企業共繳納稅金155億元,同比下降了8%;國有企業繳納稅金92億元,同比增長了21%。其中三資企業稅金與利潤的比率不足20%,低於全行業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以上。
(四)“走出去”步伐相對滯後,應對貿易摩擦能力差。本土企業國際競爭優勢不強,從全球範圍內參與國際競爭的層次和程度都不高,“走出去”的步伐相對産品出口明顯滯後。儘管目前很多企業在國際化經營、跨國並購、對外投資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也暴露出如國際經營經驗不足、資金人才短缺等方面的問題,其中因並購帶來的國際債務問題,也影響了産業整體效益的增長。同時,産業面臨的貿易摩擦日趨加劇,國內産業整體應對的意識與能力都有待加強,特別在利用國際規則與慣例保護産業利益方面仍較為薄弱。
四、面臨形勢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電子信息産業面臨一些新的發展形勢。
(一)有利條件
1、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要在“十一五”時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並建設相應的財稅制度、加快增值稅轉型和內外資稅制統一、促進創業投資等,將為産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三農問題”解決,增加農民收入和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投入;同時繼續採取擴大內需、提升傳統産業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措施,都將為電子信息産業帶來新的市場機遇。
3、第三代移動通信建設步伐加快,數字電視相關標準即將陸續頒布,“數字奧運”建設工作不斷深入,都將為電子信息産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技術升級與業務融合的趨勢加快,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運用日趨深入,新的應用電子産品不斷涌現;信息服務業快速發展,三網融合趨勢日益突出,各種業務創新不斷深入,將為電子信息産業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
(二)不利因素
1、面臨的國際競爭加劇。我周邊地區及墨西哥、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日益重視電子信息産業發展,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日益對我産業發展形成巨大的競爭壓力;而且隨著我産業成本優勢逐步弱化,國際投資和産業轉移可能出現新的分流。
2、貿易摩擦日趨增多。發達國家運用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及知識産權措施的做法日趨頻繁,引用國內法(如反壟斷法)等引起的貿易糾紛和産業爭端也將呈增加態勢,對我産品出口和産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3、投資增速放緩可能影響産業發展的後勁。隨著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在土地供應和投資信貸審批上日益嚴格,導致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出現放緩趨向,將影響下一步産業發展的後勁。
4、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緊張制約産業的增長。全國煤電油運供應形勢緊張,影響了産業的規模擴張;鋼材及其他原材料價格持續上升,加大了電子信息企業的生産成本,從而限制了産業的效益增長。
總體上看,2006年我國電子信息産業面臨的機遇仍大於挑戰,但因不確定因素增多導致形勢日趨複雜,要加快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加大政策扶持和市場引導力度,才能確保産業繼續保持健康、協調、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