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展改革委在有關文件中提出,加強扶貧開發工作,關鍵是要採取更為有力的措施促進貧困地區的全面發展。當前,要按照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把扶貧工作與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工作進一步結合,避免“就扶貧論扶貧”。要進一步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加大扶貧投入力度,特別是要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完善扶貧開發機制的著眼點是提高扶貧資金的投入效益,進一步加強扶貧建設項目的管理,避免扶貧資金層層切塊。並通過編制規劃等方式,把扶貧資金與其它支農資金進行有效整合。同時要加強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管力度,進一步推行扶貧項目的公告公示制度。
相關報道:
新農村建設開局將有力促進貧困地區發展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為確保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根據中央關於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的總體要求,國家將積極調整投資結構,切實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著力解決農民生産生活最突出的問題:
一是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圍繞促進糧食生産和農民增收,抓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大型商品糧生産基地建設。繼續實施種子工程和畜禽水産工程,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加大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力度,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
二是著力解決農民最急需的生活設施,突出抓好“水、氣、路、電”四件事。加大農村飲水安全、農村沼氣、農村公路和農村電力方面的投入力度。
三是加大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投入。繼續支持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配合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繼續實施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公共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支持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
以上各項措施有相當一部分安排在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將有力促進這些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中國治理貧困情況
我國是全球減貧事業的重要實踐者。為了完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任務,我國政府和人民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組織實施了以農村貧困人口為重點的治理貧困工作,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開發扶貧”的扶貧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絕對貧困人口已從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2005年的不足2500萬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多年來的主要經驗和作法:一是黨中央、國務院把治理貧困當作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事,高度重視;二是堅持開髮式扶貧的方針,著重增強貧困地區自發展能力;三是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工作,1994-2000年實施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用7年時間解決8000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四是充分尊重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貧困群眾參與扶貧、依靠自身努力擺脫貧困;五是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
到2005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2365萬人。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實現目標和任務,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貧困地區。今後將堅持以往成功經驗和做法,繼續堅持開髮式扶貧的基本方針,把發展作為治理貧困的主要驅動力,多渠道增加扶貧投入,改善生産生活條件,提高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能力,並積極動員全社會參與扶貧,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力爭到2020年幫助貧困人口基本實現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