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李榮融:力推央企自主創新為建創新型國家做貢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24日   來源:國資委網站

大力推進中央企業自主創新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積極貢獻
----在中央企業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 李榮融
(2006年4月22日)

    同志們:

    今天,在舉世矚目的三峽庫區,我們召開中央企業科技工作會議,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交流中央企業自主創新工作經驗,研究中央企業自主創新思路,部署中央企業自主創新工作。三峽工程是我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跨世紀偉大工程,是我國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典範。我們把這次會議放在三峽召開,就是要讓大家親臨現場,感受自主創新在搞好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裝備製造方面的重要推動作用,認識技術進步對促進中央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意義。下面,我講四個問題。

    一、深刻認識當前中央企業科技工作面臨的形勢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技術創新能力已成為一個國家和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主要發達國家都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把爭奪科技制高點作為國家發展戰略重點,特別是跨國公司通過進一步鞏固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主導和強勢地位,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企業提出了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把握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從建立創新型國家的高度,深刻認識中央企業科技工作面臨的形勢。

    (一)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作用越來越明顯。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圍繞知識要素的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普遍改變了過去長期採取的對科技發展不干預政策,大幅度增加研究開發支出。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研究開發經費佔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其中日本、韓國和美國接近3%,以色列高達4.7%。日本和韓國分別在上個世紀70和80年代迅速完成了國家經濟由要素推動型向創新推進型增長模式的轉變。據世界銀行統計,在全球研究開發投入中,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佔86%;在國際技術貿易收支中,發達國家獲得的全球技術轉讓和許可收入佔98%,人口僅佔全球15%的發達國家擁有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技術創新成果。

    在全球創新熱潮下,跨國公司正在紛紛改變其創新戰略。一方面,把主要科技資源聚焦企業核心業務,控制核心技術,提高系統集成能力,同時大量削減企業內部的基礎研究,轉而支持與大學、獨立研究所合作研究。另一方面,大量收購專利發明等知識産權,並通過大量並購和重組企業,鞏固其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加速在不同國家建立研發機構,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獲得更強大的競爭力,從而成為推進科技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關鍵因素。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技術標準、知識産權作為保持其技術壟斷利益和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由此加大了發展中國家和企業獲取技術的難度。實踐證明,沒有核心的技術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發展中國家的産業發展將很難突破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也不可能獲得有利的貿易地位。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不管現在處於何種地位,如果不重視創新,都有可能面臨被邊緣化的威脅。

    (二)我國已進入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發展的新階段。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經濟增長方式必須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從1978�2005年的27年間,GDP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6%。支撐這27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除了改革解放生産力之外,主要是物質投入的增加,包括資源消耗的持續增長。從總體上説,這種高速增長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靠粗放型增長方式驅動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加劇了資源的瓶頸制約,使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儘管我國各個産業的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個別産業在國際上也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但總體來看,我國産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仍然較弱,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差距,多數産業處於國際産業價值鏈末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再保持長達15年左右7%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只有加強技術創新,才能改變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才能實現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

    從經濟實力和科研能力上看,我國已到了可以更多地依靠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階段。2005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已居世界第四位,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8萬多億元,有能力增加技術開發投入。二十多年來,我國引進了大批先進技術和裝備,大大縮小了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為消化吸收創新提供了必要條件。多年來我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僅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就達2770萬人,有科學家和工程師225萬人,形成了專業門類齊全的科研隊伍。我國已涌現出一批依靠技術創新迅速發展起來的企業典型。應該説,我們有條件也有能力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所作為。

    (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中央企業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能力的必然選擇。

    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從中央企業的發展戰略規劃看,大多數企業都將發展戰略定位於行業排頭兵,很多企業提出要進入世界500強,還有些企業提出要進入本行業的世界前3名,這就決定了中央企業的競爭對手,主要是那些著名的跨國公司。目前,中央企業在一些重要領域發展勢頭很好,生産規模不斷擴大,但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産權,往往不得不把大部分利潤拱手讓人。我們不少中央企業在與跨國公司“對標”中,已深感到我們與跨國公司的差距不僅限于規模和資本,更主要是體現在科技方面,尤其是自主創新上。

    經濟全球化使中央企業能夠充分利用跨國公司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發揮後發優勢,通過引進技術吸收消化再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但歷史經驗表明,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我國以“市場換技術”的發展道路已經越走越窄,而且事實上也不可能換來領先的技術。跨國公司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獲得強大的競爭力,強化了其在全球科技、生産領域的強勢地位。來自跨國公司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中央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中央企業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導力量,對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負有重大的歷史責任。儘快確立中央企業市場的主體地位、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和科技開發投入的主體地位,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不僅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也是中央企業自身生存與發展、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需要。

    二、中央企業有責任有義務做自主創新的表率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要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中央企業作為我國國有經濟的主導力量,有責任、有義務做自主創新的表率。

    (一)中央企業是國家技術創新的骨幹力量。

    工業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發展的歷程表明,技術創新作為國家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重要構成要素,需要有強大的技術經濟實力做支撐。根據中央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中央企業應該成為國家技術創新的骨幹力量。

    第一,中央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骨幹力量。承擔著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和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雙重任務。2005年,169戶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73萬億元,實現利潤6276.5億元,上繳稅金5412.8億元,分別佔全國國有企業的58.4%、69.4%和54.4%。目前,中央企業幾乎全部控制了我國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産;提供了全部的基礎電信服務和大部分增值服務;發電量約佔全國的43%;汽車産量佔全國的47.5%;生産的冷軋板、涂鍍板等高附加值鋼材約佔全國的60%;生産的水電設備佔全國的70%,火電設備佔全國的75%。中央企業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擁有一批重要骨幹企業,在商貿流通、交通運輸、農業、醫藥、建材、投資等領域擁有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2005年,入選世界500強的中國內地企業15家,其中我們中央企業10家。這些企業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依託力量,有條件、有能力、有責任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擔當領軍企業,發揮表率示範作用。

    第二,中央企業中有一批綜合技術實力較強的科研院所,在國家研發和創新體系中,佔有重要位置。這些科研機構具有學科比較配套、領域相對完整、科技人員集中、科研成果豐富、實驗設備齊備的特點,涉及軍工、石油石化、煤炭、鋼鐵、有色、機械裝備、汽車、船舶、軌道交通、電信、建築、建材和醫藥等行業。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決定的實施,為這些轉制科研院所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發揮了在行業技術創新中的骨幹作用。強大的人才、技術基礎,保證了這些院所在參與國家重大科學技術攻關與開發、解決行業關鍵與共性技術難題、提高技術集成與裝備成套能力、支持企業開發新産品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中央企業在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中承擔了重要任務。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安排了14項重大科技專項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央企業直接參與了其中的12項,佔86%。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高技術産業工程重大專項中的集成電路和軟體、新一代網絡、先進計算、生物醫藥、民用飛機、衛星應用、新材料等;裝備製造業振興重點中的大型高效清潔發電裝備、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乙烯成套設備、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大型冶金設備、煤礦綜合採掘設備、大型船舶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裝備、數控機床等,中央企業都承擔了重要任務。

    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安排了未來15年我國在若干重點領域需要突破的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其中確定的11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中央企業都有涉及;重點安排的可能在近期獲得技術突破的68項優先主題中,與中央企業相關的有54項,涉及面達到了80%;安排的16個重大專項中,有一半以上的項目有中央企業參與攻關。此外,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和先進能源技術等前沿技術方面,中央企業也都積極參與探索和研究。

    (二)中央企業科技工作具有良好的基礎。

    經過多年發展,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工作已建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企業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開發,在一些關鍵領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水平技術産品,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已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依託力量。

    第一,企業技術研發機構不斷完善,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央企業已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科研開發體系。目前,中央企業擁有各類技術研發機構476家,包括企業獨立設置的、與科研機構或高等院校共建的企業技術中心、企業技術研究院和研發中心等;擁有各類技術人員161萬人,佔中央企業職工總數的15%。中央工業企業大部分建立了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很多企業成立了企業研究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最近,鋼鐵研究總院和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分別獲准組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

    近年來,隨著中央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技術創新投入相應增加,高於同期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增幅。2004年中央企業科技開發投入額達到768億元,比2002、2003年分別增長了218%和76%,2005年也保持了兩位數增長,佔當年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5%,其中工業企業達到2%,高於全國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佔當年GDP之比。

    第二,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新産品開發取得優異成績。2002-2004年,中央企業共獲得各類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5646項,其中2004年獲得2357項。在2005年度國家科技獎勵中,中央企業成績突出,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佔該獎項總數的30%,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4項,佔該獎項總數的28%;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4項,佔該獎項總數的11.8%。 2002-2004年,中央企業投産的新産品22943個,採用新工藝17204項,三年實現重大工藝改進7427項,有近20%的企業新産品産值率達到30%以上。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和核工業集團等軍工企業最早將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我國的技術創新和工程實踐,並通過集成創新創造了“兩彈一星”和神舟系列載人航天等重大科技成果,成為集成創新最成功的典範。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發的TD-SCDMA,作為中國提交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被國際電聯(ITU)和3GPP組織接納為國際標準,打破了西方國家對3G技術的壟斷。鋼鐵研究總院聯合寶鋼、首鋼、武鋼等單位,堅持走産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共同完成的“低碳鐵素體/珠光體鋼的超細晶強化與控制技術”,使我國鋼産量50%以上的低碳鐵素體/珠光體鋼的強度提高一倍,可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5年船舶重工集團所屬大連新船重工為伊朗建造的第五艘30萬噸超大型油輪(VLCC)順利交工,打破了過去超大型油輪市場由日本、韓國壟斷的格局,大大提高了我國船舶工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第三,知識産權戰略實施工作初見成效。“十五”期間,中央企業加大科研投入,自主知識産權數量顯著增加,目前,中央企業擁有專利數30520項。申請專利數量逐年上升,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8%。2005年,中央企業申請專利10031項,其中發明專利4462項;授權專利4948項,其中發明專利1657項。授權專利和授權發明專利分別佔申請總數的49%和37%,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7%和31%)。中國航空二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國家電網等一大批中央企業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管理辦法,為企業開展知識産權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中石化集團2005年申請專利1037項,授權專利726項,在中央企業中位居第一。2004年,中石化、大唐電信、新興集團、國家電網等企業的5項專利被國家知識産權局授予中國專利金獎,佔全部獲獎專利的40%,中央企業還有12項專利被國家知識産權局授予中國專利優秀獎,佔全部獲獎專利的15%。中石化集團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宗保寧同志等完成的“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技術成果,獲得200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僅此一個項目就取得26項國家發明專利和4項國外發明專利。

    第四,企業創新文化初步形成。敢為天下先、積極嘗試運用最新科研成果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創新文化氛圍,正逐步在企業中形成。國電集團在新建項目上敢於“吃螃蟹”,在大同第二發電廠二期工程60萬千瓦大型火電機組上,首次應用全空冷、全中水回用和全脫硫技術,使該項目成為科技領先、資源節約的典範。鞍鋼在重大工程建設中堅持運用自主創新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系統集成,堅持使用國産化設備,與一重協作,建設了連續式熱軋寬帶鋼生産線和酸洗、連續式冷軋寬帶鋼聯合機組,結束了這些重大裝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許多企業創造條件培養人才,制定政策吸引人才,注重事業留住人才,鍛鍊凝聚了一批高水平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兵器工業集團實行首席專家制度、科技帶頭人和關鍵技能帶頭人制度,其首席專家相關待遇與本單位黨政領導班子正職相同,並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榮譽和相應的物質待遇。

    回顧中央企業自主創新的歷程,我們可以初步總結幾條基本經驗。一是不斷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對完善企業科研體系、建立自主創新機制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許多企業對公司內部的科研機構及時進行整合,優化資源配置,集中管理,統一運作,建立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機制。二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研究、設計、生産緊密結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和産業化能力。三是實施人才戰略,加大科技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力度,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四是堅持走産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通過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長,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加快創新速度。

    (三)中央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還需做出艱苦努力。

    在肯定中央企業自主創新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中央企業在觀念、認識、體制和機制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第一,科技投入明顯不足。一是直接投入不足,中央企業科研開發經費佔銷售收入的比重與國際水平相比普遍偏低,發達國家大企業研發費用一般不低於銷售收入的5%,而中央企業僅為1.5%。二是消化吸收經費嚴重不足,我國工業企業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費用的比例為1:0.06,而韓國和日本企業這一比例為1:5�8。三是我國科技投入用於企業的比例低,目前發達國家科技投入的30%用於扶持企業,如2006年美國政府的研發預算為1300億美元,其中直接支持企業的預算超過1/3,而我國科技投入的90%以上用於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真正用於企業的費用所佔比例很少。

    第二,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一是目前企業內部普遍存在科技資源重復分散,資源不能共享,分工不明確,整體優勢難以發揮的現象。相當一部分中央企業總部有直屬研究院,下屬企業一般設有研究所,研究機構設置重疊,導致科研人員和科技投入分散,難以形成合力,投入産出效率較低。二是同行業中不同企業之間科技資源低水平重復嚴重,同一課題,重復立項,重復投資。三是在基礎性研究、行業共性技術研發方面,企業間沒有廣泛建立和形成技術創新的戰略聯盟或協作關係。

    第三,企業自主創新機制不健全。一是受現行管理體制及傳統觀念束縛,部分企業現有用人制度、激勵機制不健全,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沒有有效發揮,人才流失現象仍很嚴重,科技人才資源不足,缺少科技帶頭人。二是企業對科技發展的戰略意識不強,很多企業尚未根據企業戰略定位和發展規劃制定中長期科技規劃,尚未建立起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三是風險機制不健全,創新活動投入大、風險高,在風險控制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對技術創新望而卻步。四是科技工作管理評價體系不健全,尚未建立起有利於推動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缺乏規範的評價標準。五是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尚不完善,尚未建立起有利於自主知識産權産生和轉移的法制環境。

    分析上述問題,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和政策方面的因素。只要我們上下共同努力,克服目前存在的體制和機制上的障礙,確立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強化自主創新的戰略意識,中央企業的自主創新工作必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加快中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中央企業要認真貫徹落實“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一)找準定位,正確選擇企業科技發展戰略。

    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通過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增強國家的競爭力。企業科技規劃要圍繞企業戰略定位和主業範圍,聚焦核心業務,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提高技術集成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從戰略上把握、整體上謀劃企業科技發展道路。

    要高度重視原始創新,力爭取得重大突破。大量事實表明,在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以及當前市場競爭激烈領域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必須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的自主創新方針,決不能寄希望於別人對我們的技術轉讓。中央企業中有一批具有開展原始創新優良傳統的優勢企業,特別是國防軍工企業在這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中央企業要進一步提高原始創新能力。

    要大力推進集成創新,帶動重要産業跨越式發展。隨著科技全球化的發展,一個企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開發産業鏈各個環節的技術,但掌握相關技術信息,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掌握技術集成能力是構成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中央企業要強化集成創新意識,大力增強集成創新能力,要選擇具有高度技術關聯性和産業帶動性的産品或項目,實現關鍵領域的突破,形成競爭優勢,帶動産業發展。

    要努力加強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大家都知道,當技術差距很大的時候,引進技術是迅速提高技術水平的捷徑。但一味依賴引進技術,構造自己的核心技術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堅持開放式創新,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消化吸引結合起來,花更大的力氣,下更大的本錢,在再創新上下功夫,逐步掌握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産權。要依託重大工程,推進重大裝備國産化,促進重大裝備的自主設計、自主製造、自主建設、自主運營,促進産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實現技術和知識的再創新。

    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是自主創新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三者之間要形成良性互動關係。企業採取哪類創新方式,要根據不同領域企業和企業所處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確定。企業採取什麼樣的科技發展戰略,要結合企業科技發展水平和現實可能做出正確選擇。要從國家長遠發展和企業自身發展出發,圍繞核心主業,在企業發展戰略編制和規劃滾動調整工作中,正確選擇自主創新的突破口,加大實施力度,努力掌握自主知識産權和關鍵技術。

    (二)加大企業科技投入。

    國家科技政策鼓勵企業加大自主創新的投入,中央企業在這方面要起帶頭作用。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自覺加大研究開發投入,保證企業自主創新資金需要。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創新歸根結底是市場行為,要注重投入産出效益,重視産業化,講求回報,沒有産出的創新投入是難以持久的。近年來,中央企業贏利狀況明顯好轉,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資金相對充足,有能力擴大技術創新投入。但據我們了解,目前仍有不少企業利用近年來積累的富餘資金投向非主業,包括一些高風險行業,特別是有些企業用於發展主業的資金本來就不充足。我們要堅決糾正這種不合理傾向,把投入的重點儘快轉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持久贏利能力上來。

    (三)加強企業技術研發機構建設。

    技術研發機構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目前絕大部分中央企業都設立了企業研發機構,有一大批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科技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中心等制定了一系列稅收、投入等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中央企業要用足用好國家科技政策,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要學習和借鑒跨國公司在科研體系建設方面好的經驗和做法,儘快形成企業內部分工合理的研究開發體系,特別要加強集團層面為企業科技發展戰略服務、以中長期基礎和應用研究為主的研發機構建設。已經由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要加快建設,有條件的企業可通過産學研結合,建立産業共性技術或前沿技術國家實驗室,並探索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利用全球科技資源。要充分利用社會現有科技資源,壯大企業科技整體實力,加快建立企業之間開放式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倡中央企業之間、中央企業內部、中央企業和其他企業之間,加強合作,集中優勢,聯合攻克關鍵技術。

    轉制科研、設計企業要發揮行業綜合優勢,努力承擔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設計任務,成為行業技術創新基地。要積極探索技術擴散機制和途徑,運用專利許可、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加快技術成果的産業化,為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提供技術支撐。科研院所的改革應有利於企業發展、有利於科研工作的展開和科技成果的轉化,並根據科研院所的實際情況積極穩妥地進行,不搞“一刀切”、一種模式。對産業集中度高的行業,鼓勵科研院所進入大企業集團,發展成為大企業集團的技術中心。北京化工研究院進入中石化集團後,研發方向與集團發展聯絡更加緊密,同時還承擔了行業共性技術的研究,科研任務更加飽滿,科研成果更為顯著,人才隊伍更加穩定,經濟效益持續增長。對産業集中度處於中等水平的行業或領域,鼓勵科研院所通過股份制改造,成為由該行業或領域若干大企業共同持股的科技企業;對産業集中度較低的行業或領域,提倡科研院所以多種形式為行業發展服務。

    (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努力營造企業創新文化氛圍。

    加強創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是實現企業長遠發展和自主創新的生命力所在。中央企業要高度重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培養造就一批領軍型科技人才。圍繞企業科技發展戰略的實施,著力開展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工程,重點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領軍型科技人才。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和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加快培養一批國防高科技人才。二是暢通科技人才發展渠道,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廣泛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建立健全企業首席專家或科技帶頭人制度,促使經營管理人才與科技人才平行發展。進一步破除選聘科研項目或課題負責人中的論資排輩現象,大膽起用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和重點科研項目的負責人,注意發揮好老專家、資深科技人才在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中的“傳幫帶”作用,促使青年科技人才快速、健康發展。三是建立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的薪酬制度,以科技人才的崗位績效為基礎,將技術專利、專有技術、科研成果作為要素參與分配,並根據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益科學確定薪酬水平,突出科技人才的中長期激勵。

    加強企業創新文化建設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要倡導企業家創新精神,自主創新的關鍵是領導,企業領導必須在自主創新中發揮核心作用。要樹立和提倡人人能創新的理念,無論是企業領導人員、管理人員、科技人員、技術工人,還是普通員工,都應把創新看成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振興中華的具體行動。要克服嫉賢妒能、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墨守成規等保守觀念和落後思想的影響,敢冒風險,寬容失敗,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五)強化知識産權意識,加強對知識産權的積累和保護。

    知識産權是企業的無形資産,是企業品牌的主要支撐點,自主知識産權的創造、利用、保護和管理能夠産生巨大效益。發達國家千方百計保持和推動專利、商標、版權、設計的快速發展,知識産權管理在歐美大型企業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知識産權成為發達國家企業搶佔國際市場的重要手段。中央企業要強化知識産權意識,努力實現技術創新創造知識産權、知識産權促進技術創新的良性互動。要加快企業知識産權成果應用和産業化,健全企業知識産權管理機構和制度,加強企業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産權保護。今年2月,在“企業知識産權保護與自主創新大會”上,有80家中央企業參會並簽署了《企業使用正版軟體倡議》和《企業保護知識産權倡議》,充分體現了中央企業在我國知識産權保護上的積極姿態,中央企業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努力踐行這一鄭重承諾。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央企業要高度重視一些國民經濟重要領域的技術創新工作。一是服務業領域。剛剛發佈的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把發展服務業單列一章,體現了國家對這一領域發展的重視。中央企業在這一領域實力較強,擁有一批經營規模大、具有知名品牌、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大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任務重大。二是重大裝備領域。裝備製造業是工業化或後工業化國家的主導産業之一,其技術水平直接影響其他産業的競爭力,對降低工業綜合能耗、提高整個國民經濟效益、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作用巨大。但目前我國重大裝備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長期以來主要依靠進口。中央企業中擁有一批研製、生産重大技術裝備的重點骨幹企業,綜合實力較強,有責任、有義務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為提高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做出應有的貢獻。三是未來主導産業。這一産業領域將會是未來國際競爭的焦點,是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是中央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關注的重點領域,如何加大這一産業領域自主創新研究,培育未來主導産業,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課題。上述三個重要領域如何開展自主創新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在這次會議上展開討論。

    四、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為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環境

    推進中央企業技術創新是國資委的一項重要職能,國資委有責任、有義務在建立和完善企業自主創新機制、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方面擔負起更重要的角色。我們將採取有效措施,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為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

    (一)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

    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央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我們在召開中央企業自主創新工作座談會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了有關政策措施。一是進一步完善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體系,加強中央企業負責人對企業自主創新的領導職責,加大科技投入和創新能力建設的考核力度,在規範科技投入範圍的基礎上,將部分科技投入視為業績利潤;根據科技型企業所承擔國家和行業共性技術研究的任務量,適度調整基本指標和分類指標的權重;在規範非經營性資産統計的基礎上,對經營性資産和非經營性資産實施分類考核。二是制定引導企業技術創新的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在我委即將頒布的《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暫行辦法》中,企業在技術改造、工藝革新、核心技術研發等方面採取的措施及成效作為企業管理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積極引導企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三是探索建立科技型、設計類企業以經濟增加值(EVA)為中心的中長期激勵與約束機制;在對中央企業負責人試行中長期激勵的基礎上,注重對管理與技術骨幹的中長期激勵,逐步建立起中央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考核與分配相結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從制度上解決保護和留住人才的問題。在高科技上市公司探索建立試行股票期權等中長期激勵機制;在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化轉制院所組織開展股權激勵試點;在科研、設計企業探索試行崗位分紅權、股份期權等改革試點,在制度上解決留優汰劣的問題。四是研究建立中央企業技術創新信息平臺,建立信息網絡,建成國內外技術創新服務模塊,為企業提供服務。五是研究制定在年度或任期考核體系中設置技術創新特別獎勵的政策,以引導和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氛圍。

    (二)強化戰略規劃管理,加強對企業科技工作的指導。

    加強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管理,將中央企業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納入到中央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中,從總體上把握中央企業科技發展的方向、目標、原則和重點,加強對中央企業間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的指導,形成整體優勢。對中央企業較為集中的産業,要引導企業形成與産業體系相匹配的完整的技術創新體系。目前,國資委正在集中力量研究編制《中央企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將通過合理規劃,貫徹落實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加大重大戰略性專題研究,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科技資源配置。首先要將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高技術産業工程重大專項、裝備製造業振興重點等落到實處,對企業提出明確的要求。其次要從總體上明確中央企業自主創新戰略,對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領域的中央企業,鼓勵企業充分利用現有基礎,積極推進原始創新;對已形成較大規模、優勢明顯、國內外市場佔有率高的中央企業,通過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加強集成創新,創立品牌;對目前差距較大、需要進一步引進技術的中央企業,要加大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力度。改變企業大而不強、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産權的狀況,堅定不移地把立足點轉到主要依靠自主創新上來。第三要結合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調整,研究確定優先發展的主題,研究提出未來主導産業,這項工作企業最有發言權,希望中央企業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參加相關工作。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建立後,國資委將在投入上支持未來主導産業的發展。

    (三)建立科技工作協調機制,為企業技術創新爭取良好的政策環境。

    為加強對企業自主創新工作的指導,國資委將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工作放在規劃發展局,並在該局內設科技處。其主要職責是研究制定中央企業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建議,負責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建立相關工作聯絡,溝通委內各跼踀進企業技術進步有關工作,指導企業實施國家有關科技發展計劃,協調解決所監管企業在技術創新工作中的問題,推進企業創造和保護知識産權工作等。

    我們將建立與國家有關科技管理部門的溝通渠道,積極為企業技術創新爭取良好的政策環境。一方面要及時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反映企業技術創新情況,提供政策建議;另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支持。進一步組織好與科學技術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實施的“技術創新引導工程”,開展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引導和支持重點領域形成産學研戰略聯盟,優化資源配置,加強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和産業化基地建設。我們將在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經濟和科技政策制定、國家重點科技計劃、重點項目確定和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等方面加強與有關部委的協調,做好中央企業自主創新活動與國家相關發展戰略規劃的銜接。

    (四)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建立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機制。

    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首先成為市場的主體,把目標集中于投資回報,靈敏反應市場信號。國內外經驗表明,只要按企業發展的規律辦企業,國有企業是可以搞好的,關鍵要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一方面要通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企分開,政資分開,防止對企業的行政干預,為企業自主創新創造平等競爭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要深化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機制,進一步消除制約企業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這就要從企業治理結構上做文章,這個題必須做好。目前國資委正在積極推動規範董事會建設試點工作。建立規範的董事會,就是要解決出資人在企業層面上的到位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幹好幹壞無人負責的狀況。董事長從到任的第一天起,角色就已經轉換了,其主要任務是代表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國資委要創造條件,改善環境,建立機制。企業董事會要強化戰略意識,重視涉及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定位和自主創新問題,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提高到戰略的高度,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成為促進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同志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我們一定要牢記使命,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協力,勵精圖治,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全面提升中央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鏈結
· 李榮融:5項措施推進央企技術創新 3大領域成重點
· 國資委:中央國有企業應當擔負起自主創新的重任
· 李榮融:央企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
· 2005年央企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果 資産質量改善
· 國資委通知要求央企帶頭遵守法規 依法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