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國家糧食局關於"十一五"糧食科技發展的指導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5月19日   來源:糧食局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糧食局,各級糧食科研院所、院校,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糧食局有關直屬、聯絡單位,大型糧油企業:

    為增強糧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充分利用糧食科技資源,發揮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作用,按照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各項工作任務,現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十五”糧食科技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十五”以綠色儲糧技術、深加工綜合利用技術為標誌的科技進步,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糧食産業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糧食科技項目和經費投入顯著增長,糧食科技項目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提升,行業科技總體水平明顯提高。由國家科技項目帶動,一批自主開發、適合國情的先進、實用的儲糧新技術,隨著“十五”國家糧食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全面推廣和産業化應用,有效地提升了糧食儲運技術現代化水平;糧油加工技術裝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使我國糧油加工技術和裝備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部分糧食深加工産品進入國際市場並參與競爭;以適應市場發展需求的糧油質量標準檢測技術及計算機信息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成為糧食技術創新的主流趨勢。糧食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十一五”糧食科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和重大需求

    (一)國內外環境

    “十一五”期間,科學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國家間競爭的焦點和決定性因素。隨著WTO後過渡期的結束,我國糧食産業將置身於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之中,發達國家以控制核心技術為特徵將繼續保持優勢地位,標準和知識産權構成的技術壁壘日益成為各國間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同期,隨著國內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不斷加大,特別是到201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3.6億,糧食供需緊平衡的狀態將長期存在。因此,要抓住技術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糧食産業和技術發展帶來的後發優勢和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依靠科技進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提高我國糧食技術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産業化進程,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增強我國糧食科技和産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重大科技需求

    1.保障糧食安全,建立更加完善的糧食産後技術支撐體系。保證糧食的可供應數量是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隨著糧食生産成本的不斷提高,減少糧食産後流通過程中的損失,保持糧食儲存、運輸中品質,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和糧食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十一五”期間,要以滿足市場需求和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為目標,實現便捷、高效、安全的糧食流通方式,增強糧食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滿足糧油檢測技術市場需求和維護公眾食物質量安全,建立更加完善的糧食流通技術支撐體系。

    2.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亟待改造傳統的糧食流通技術。目前,集中分佈在糧食産區的農村小型糧油加工企業,其加工質量差,效益低,資源浪費嚴重,能源消耗高出大型加工業企業約30%~50%;農村糧食産後收購、處理環節中,還存在著傳統落後的晾曬、儲存等方式;農戶儲糧的蟲、霉、鼠害嚴重,在源頭上影響糧食質量安全。因此,通過繼續推廣新型適用的農戶儲糧、農村乾燥處理技術和設備,改造傳統落後的糧食流通技術,建立農村糧食産後安全技術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村糧食流通與加工的技術水平。

    3.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環保、安全、節約、高效的糧食流通技術。長期以來,我國糧食資源利用效率低,高成本、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長方式阻礙了糧食流通産業的高效增長。“十一五”期間,推動以行業的技術進步帶動糧食經濟運行方式的轉變,在糧食儲藏、加工、物流等環節,積極採用環保、安全、節約、高效技術,研究開發適合糧食生産經營活動的各種新型技術,逐步淘汰落後的生産工藝、設備和技術,加強糧食綜合利用和增值轉化,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糧食流通産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4.以發展高技術帶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增加糧食加工産品的市場競爭力。“十一五”期間,面對國外資本、産品、成熟技術和過剩生産能力不斷涌入的國際競爭壓力,糧食科技發展方向也要適時調整,要將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智慧化技術等高技術抓緊引入糧食流通領域,不斷帶動糧食産業結構調整和産品優化升級,充分提高糧食産品附加值和延長産業鏈。通過應用高新技術,降低糧食加工、儲藏、流通環節的生産成本,不斷將高技術産品投入市場參與國際競爭。

    三、“十一五”糧食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國家糧食安全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支撐糧食流通産業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指導方針,建立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的,安全、環保、節約和高效的糧食流通技術體系,促進糧食行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目標

    按照《規劃綱要》提出的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要求,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到2020年,我國糧食科技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為:糧食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糧食流通産業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糧食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

    為實現上述總體目標,“十一五”期間,糧食科技要形成較完善的糧食流通技術支撐體系,糧食科技總體水平有較大提高;力爭對糧食産後減損、綠色高效儲運和深加工技術裝備等重大技術瓶頸有所突破,在重點産品、重點工藝、重點技術、重點裝備上實現關鍵技術創新;糧食儲藏技術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糧食物流和加工技術裝備得到優化升級,糧食質量標準檢測技術不斷完善,農村傳統的糧食流通技術方式得到改造;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持續研發能力強的糧食基礎科研隊伍,完善糧食科技創新機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科技資源共享、技術優勢互補的糧食科技創新體系。

    (三)基本原則

    1.創新引領的原則——以科技創新引導技術發展方向,不斷帶動産業進步,促進糧食産業結構調整和産品優化升級,培育産業發展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扶持基於自主創新的知識産權和核心技術,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把創新作為促進糧食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2.統籌協調的原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強調突出科技創新,同時兼顧技術普及;突出發展高新技術,同時兼顧常規技術的改造;強調關鍵技術攻關,同時兼顧重大成果的推廣應用。全面提高糧食科技的整體現代化水平。

    3.優化機制的原則——以體制創新和完善機製作為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積極探索和建立競爭、流動、開放的科技運行機制。優化人才隊伍的學科結構和佈局結構,逐步建立以市場配置為基礎,政府投入引導社會各類資源相互補充的有效機制。

    四、“十一五”糧食科技優先發展的領域和重點工作

    按照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提出“十一五”糧食科技優先發展的技術領域和重點工作。

    (一)優先發展的技術領域

    1.以生態理論為指導的綠色、高效、實用的倉儲技術。促進儲糧技術方式由傳統向綠色生態型轉變。以改善儲藏環境、降低儲藏成本、提高監管手段為主要技術取向。

    2.以成套高技術設備和生物(工程)技術為重點的糧食深加工技術。通過生物技術、精細化工技術、智慧化設備製造等高技術在糧油加工業應用,促進高效、節約、增值和清潔生産技術的發展。

    3.以新型散糧裝運方式為帶動的高效快速的糧食物流技術。發展散糧物流技術、集裝化裝備、現代物流信息技術和標準化,構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糧食物流體系。

    4.以應用基礎研究和國産儀器為支撐的糧食質量快速檢測技術。主要發展快速檢測技術和儀器設備,加速糧食質量檢測儀器的升級換代,促進檢測技術及國産儀器邁上新的臺階。

    5.以預警、監測為重點的糧食流通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主要是推進信息技術在糧食宏觀調控及儲藏、加工、物流、質量標準儀器、品質測報等領域的全面開發應用。

    (二)重點工作

    按照我國糧食科技工作的實際情況和糧食流通産業發展方向,“十一五”重點攻克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技術裝備,結合國家科技計劃的結構框架,從六個層面部署重點工作:

    1.加快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在糧食流通領域的全面應用,帶動和促進糧食科技向高技術領域的跨越式發展。重點開展“數字糧食流通”、信息採集、預警、預報、控制技術和基於3S技術的管理決策技術的研究開發,推進糧食流通電子商務的發展。在重點地區、重點方面實現糧食預警、監測和動態信息管理。

    開展糧食生物工程高新技術研究與産業化,重點對生物技術在以糧食及其副産品(廢棄物)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源和生物材料方面的應用;對糧食在營養食品、造紙、醫藥、材料、化工、紡織、能源等方面的各類深加工技術和産品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及産業化示範,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糧食深加工、生物質材料、生物質能源新技術和機電一體化成套設備。

    2.實施科技攻關,重點突破一批制約糧食流通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集中行業優勢力量,組織跨行業、跨部門的聯合攻關。重點研發糧食快速檢測儀器、監測應用技術和相關的傳感器技術;以信息化帶動高效便捷的糧食物流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糧食散裝化和集裝化運輸技術裝備;開展生態環保儲糧、生物防治、化學薰蒸藥劑替代、低溫儲糧等關鍵技術的攻關;對高效利用、清潔生産、提高産品附加值、降低能耗,提高綜合利用率和環境保護的酶技術、發酵技術、膜分離技術、超臨界萃取、超微粉碎、質構重組及機電一體化等高技術進行攻關和産業化;繼續組織開展“糧食豐産科技工程”,針對農村和糧食流通過程的産後減損增效技術開展研究和集成示範,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産品和裝備。

    3.注重交叉學科和應用基礎研究,培育糧食科技持續創新能力。組織開展糧食物質信息學與儲存品質變化機理、穀物油脂化學及生物活性物質功能、轉基因糧食食品檢測等多方面應用基礎研究,糧食行業公益性、基礎性重點技術標準研究,把重大科學研究成果與糧食應用科學相結合,培育和發展糧食科技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注重糧食科技的前瞻性,鼓勵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究探索。

    4.支持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動糧食傳統産業的優化升級。通過技術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逐步改造和淘汰糧油食品加工落後的生産技術和工藝。引進國外先進的糧食流通與加工重大關鍵技術與裝備,要聯合製造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限制盲目和重復引進。加強相關技術集成化創新。提高糧食技術産品的優化升級和産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5.推廣先進適用的技術和設備,改造傳統落後的農村糧食産後流通技術方式。開展糧食流通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産品、新裝備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和科學普及等工作,以糧食主産區的收納庫為依託,推廣適用農戶儲糧的新型技術設備和農村糧食集中處理的乾燥技術,通過儲藏、物流、加工、信息及標準化等技術的集成,探索建立農村糧食産後存儲、整理、乾燥、加工、運輸等集約化處理技術服務體系與示範。開展農村糧食産後安全保障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

    6.搭建糧食科技公共基礎條件平臺,為推動糧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支撐。重點組織開展糧食科學儀器、設備、技術標準、科學數據共享、科技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與實驗基地建設。加大糧食流通公益性、基礎性技術標準研究,推進國家、行業標準和檢測技術體系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建設,在不同的糧食技術應用領域、不同的地區建立若干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和國家(部門)重點實驗室。

    五、糧食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按照《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科技創新型國家的目標要求,為確保“十一五”糧食科技對産業發展的支撐,完成“十一五”糧食科技發展各項目標任務,需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形成環境條件優良、機制運行良好、組織措施完善的國家糧食科技創新體系。

    (一)糧食科技創新體系

    按照糧食行業科技發展的體系框架,結合糧食行業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十一五”著力從五個方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

    1.完善糧食科技協調管理體系。全面指導行業科技發展方向,統籌、協調、管理行業科技資源,通過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推進糧食科學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各級糧食行政主管部門通過管理協調,組織和引導社會科技資源向糧食行業配置,營造上下結合的政策環境。

    2.建設以龍頭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為主體,産學研互動的技術創新體系。糧食龍頭企業在糧食經濟和産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決定了其在糧食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十一五”重點突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互動的機制,在企業形成吸引人才、創新技術的研發平臺,不斷培育企業競爭的後發優勢。通過增強企業自身的人才集聚和研發能力,使企業成為創新人才和資金的主要投入者、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新技術的創造者和産業發展先導技術的引領者。

    轉制科研院所是糧食行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優良資源,是行業應用技術研發的主體力量。發揮以轉制科研院所和大型糧食科技型企業為主體,市場經濟為導向,建立糧食行業産學研相結合的創新機制,實現創新主體與經營主體最緊密的結合。促進企業與科研單位和高校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讓。在以高新技術為先導,轉變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不斷提高企業高技術産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3.建設以公益科研機構和大學為主的科研創新體系。發揮社會公益科研機構和大學新科學創造和引領技術持續創新的作用。通過建立穩定的投入和激勵機制,形成優良的科研環境,突出以人為本,把社會公益科研機構和大學建成糧食學科帶頭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不斷提高糧食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吸引國內外高層研究人才,為糧食科學發展貢獻聰明才智。

    4.建設以地方糧食科研院所為主的區域科研創新體系。進一步突出省級糧食科研院所學科優勢和服務特色。各級糧食科研機構、質量檢測機構要加強對地區糧食經濟和農村糧食産後的技術服務。聯合農村技術推廣體系,建立國家與區域農村糧食産後技術服務中心。不斷推廣先進、適用的糧食新技術,改變農村傳統落後的糧食流通技術方式。通過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産業化,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糧食主産區産業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給予技術支撐。通過加強國家與地方,以及地區間、部門(行業)間的科研人員交流和技術項目合作,發展和強化技術優勢,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5.建設仲介機構有效參與的科技服務體系。“十一五”通過加強仲介組織的社會化網絡服務體系建設,發揮各級糧食行業協會、糧油學會聯絡各創新主體的橋梁紐帶作用,為糧食科技發展,為企業技術創新不斷提供信息指導和市場服務。加強與政府管理部門的溝通,通過網絡化服務推廣技術成果,使之成為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糧食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重點

    針對糧食行業發展長期存在的問題,“十一五”為建立“層次清晰、結構合理、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糧食科技創新體系,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強糧食科技運行機制的建設。深化糧食科研院所體制改革,研究解決糧食科技創新體系中的結構性和機制性問題,在適應市場經濟和科學自身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針對科研院所轉制後仍存在傳統體制的薄弱環節,加快建立既能夠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又能提高政府協調能力;既能激發創新主體的內在活力,又能實現體系協同發展的管理體制。大型糧食科技型企業,更要注重體制機制建設,形成穩定的技術研發經費投入,在不斷創造企業效益的同時,注重發揮糧食科技優良資源在糧食産業和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十一五”積極引導社會科技資源參與糧食科技創新活動,鼓勵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的科技合作與競爭,鼓勵人才流動,形成“競爭、協作、流動、開放”的運行機制,建立合理、有效的技術創新獎勵制度,吸引社會優秀科技人才,推動糧食科技進步和創新。

    2.抓好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産權是我國糧食産業突破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技術壟斷,獲得國際貿易有利地位和保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基點。在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同時,廣泛學習和引入其他行業的先進技術成果,加強基礎研究,發展交叉學科和前沿技術,以發展生物技術及應用作為突破口,在糧食儲藏、加工等環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信息技術和先進製造等技術集成為核心,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

    3.加強基礎條件及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十一五”要體現為糧食科技創新成果和産業化等科技活動提供有效的轉化平臺。緊緊圍繞國家糧食安全以及糧食重大産業化工程,如糧食流通通道建設、糧食深加工産業化工程示範、糧食安全儲藏等的重大技術問題,在公益科研機構和大學組建國家糧食局重點開放實驗室,並爭取創建國家級糧食重點實驗室;以糧食科研機構為主組建國家級糧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不同地區以優勢技術領域、優勢技術産品為重點組建國家糧食局(省級)糧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重點糧食産品和特色資源型産品為依託,在糧食主産區的大型龍頭企業,建立國家級糧食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化和産業化,構建支撐有力、機制靈活、分工明確、運行高效的糧食工程技術轉化平臺。

    六、組織措施

    為落實《規劃綱要》的各項戰略部署,確保糧食科技在“十一五”有較快的發展,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新時期糧食科技對糧食産業化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支撐作用,切實加強糧食科技的指導管理工作。為充分激發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調動廣大糧食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建成政府部門引導,市場配置資源,發揮行業優勢、吸引社會力量的協調互動開放式格局,要不斷調整工作思路、組織方式和工作方法,形成有力的組織措施和政策保障。

    (一)逐步改變糧食科技的管理方式

    糧食科技管理部門要改變單純的以項目支持和單項技術研發的科技管理模式,根據市場發展的需求,通過科學的安排項目和有效的管理方式,強化和引導糧食科技發展方向,將項目安排與基地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結合起來。在科技攻關過程中,既要注意發揮行業優勢,也要加強與其他行業及農村科技推廣體系的聯合。通過對重點技術領域的扶持,形成項目、基地、人才互相協調的科技發展新局面。積極研究探討有利於引導和推動從跟蹤模倣研發向自主創新研發轉變的管理方式。

    (二)加大對公益類科研院所的科研投入

    在國家不斷加大對公益基礎研究投入的同時,公益類院所要繼續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逐步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探索以院所長基金等方式,建立對基礎研究、交叉學科和前沿高技術研究的穩定投入和激勵機制。把糧食應用基礎研究與人才戰略緊密聯絡起來,為公益類院所的發展創造一流的研發環境。

    (三)積極爭取對糧食科技的政策支持

    各級糧食管理部門、各類糧食科研單位,要按照《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發展綱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6〕6號)的要求,積極組織和促進《規劃綱要》及其配套政策的落實,積極爭取各級財政、金融、稅務等部門對糧食科研和高技術項目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投入,逐步增加省級糧食科研經費預算。各級糧食部門應積極爭取糧食産後處理技術、設備享受同等農機的政策性補貼。

    (四)為企業創造發展科技的政策環境

    各級糧食部門要積極幫助企業在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産業化發展方面獲取政策支持;對企業重大技術和設備引進項目,要組織科研單位、設備企業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並爭取享受政策性扶持;對於帶動主産區糧食生産、産業結構調整作用較大的重大糧食深加工技術、設備的項目,也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扶持。鼓勵設立糧食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基金,形成有利於科技型企業擴大規模、産品、技術升級的資金扶持機制。

 二○○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相關鏈結
· 糧食局將研究制定"十一五"糧食科技發展指導意見
· 國家糧食局大力推進糧食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 糧食局貫徹科技大會精神 提出發展糧食科技措施